[英]凯特?布莱恩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弗朗索瓦丝·吉洛特是毕加索最广为人知的伴侣,她本人一生也都从事艺术工作。吉洛特的作品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品。绘画之外,她也是个多产的作家。
有人说巴勃罗·毕加索统治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或许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他近80年的职业生涯确实让人望尘莫及。毕加索是世界上高产的艺术家之一,91年间他共创作了5万余件艺术作品,这个高产的数量让其他艺术家难以望其项背。毕加索的非凡成果与他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艺术可以看作是他生命和爱情的日记。毕加索的作品并不易懂,他虽是一位独特的天才,对谁都慷慨热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反复无常、难以相处的人。当他开始找寻新的刺激时,他就会对妻子及情人表现出厌倦;不仅如此,他对子孙也不甚关心。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后一片狼藉。
毕加索的第一任妻子奥尔加·霍赫洛娃在离婚后依然对他“纠缠不休”。她会每天写信给他,并在法国南部一直尾随着他,还时常会在公共场合谴责毕加索和他的新恋人。霍赫洛娃去世前,曾请求与毕加索见一面,但毕加索一直杳无音讯。毕加索那位年轻貌美的情人——玛丽—泰瑞斯·沃尔特,在精神病院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的几十年,并在他们相识50周年的纪念日自杀离世。而毕加索弃她远去的原因,是为了多拉·玛尔。多拉在与毕加索分手后精神崩溃,不得不接受电击治疗。最终,多拉过着像修女一般的生活,并经常呢喃道:“毕加索后,唯有上帝。”1973年,毕加索的最后一任妻子杰奎琳禁止大多数家庭成员参加毕加索的葬礼;几天后,毕加索的孙子帕布利托喝下了一瓶漂白剂,自杀身亡。13年后,杰奎琳拼尽全力完成了毕加索的遗愿,但一直被孤寂折磨的她,最终也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毕加索一生中所有重要的女性里,只有弗朗索瓦丝·吉洛特幸存于世,心灵和思维也完好无损,她向我们平静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吉洛特是唯一一个甩了毕加索的女人,因此毕加索从未原谅她。就像毕加索在她之前的其他两位伟大的爱人——费尔南德·奥利维尔和多拉·玛尔一样,吉洛特也是一名艺术家。尽管吉洛特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她最为人所知的身份就是毕加索的情人。吉洛特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她极具斗争智慧,在毕加索试图欲擒故纵、试探乃至破坏她的热情时,她依然能游刃有余。
吉洛特和毕加索于1943年5月在巴黎相遇,当时吉洛特年仅21岁,毕加索已61岁。那天,毕加索在卡塔兰餐厅陪着自己的情人多拉·玛尔和朋友用餐。只那一眼,毕加索便起身离席,坐在了吉洛特和她的朋友吉纳维芙的桌前。他点了一碗樱桃,她们告诉毕加索自己是艺术家后,毕加索放声大笑,说道:“你们这样美丽的女孩子不可能是画家。”且不管毕加索怎么想,吉洛特当时是货真价实的画家,并且还售出了一些作品。和当时巴黎的所有人一样,吉洛特当然知道毕加索是谁;那时的毕加索,已成名40多年。吉洛特和朋友接受了去参观毕加索工作室的邀请——那时年轻的艺术家都想去一睹为快。因为当时的巴黎被纳粹占领,毕加索被纳粹称为“堕落的艺术家”,因此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不可能见到他的作品。能去毕加索的工作室参观,真是令人欣喜若狂。吉洛特开始独自频繁地出入毕加索的工作室,不久后,毕加索对这位年轻艺术家的迷恋愈加明显。经过6个月的心灵交流、安静独处后(在许多著名的工作室里都会有一间静室),吉洛特曾袒露心迹:“我从未想过会爱上他,现在我已知并无退路。毕加索显然能够如他的艺术一般,完全回避人际关系中所有的世俗规矩。”事实上,此时毕加索仍和多拉·玛尔保持着情人关系;原配妻子霍赫洛娃也拒绝与他离婚,他们还育有两个孩子。吉洛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境遇:她并没有迷恋毕加索的名气,也不是倾倒于他矮小的身材,更不是懵懂的早恋。“我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无论多么美妙、痛苦或两者交织——这段恋情对我而言,都极为重要。”吉洛特和毕加索在1943年至1953年携手共度了10年,育有两个孩子:克劳德和帕洛玛。对于毕加索来说,吉洛特代表着一种安全的、对现实理想化的逃避;和吉洛特在一起时,宛若纯粹灿烂的阳光,他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样释放情绪,逞一时之气。
毕加索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天才,他因自己的才华而自负,对别人向他表达的真切敬意既享受又不屑。他的世界充满着阿谀奉承:他在饥渴的画商眼前晃着画作,在折磨情人的同时顺便看着这些画商相互争抢。在伤心欲绝的玛丽—泰瑞斯·沃尔特和多拉·玛尔发生肢体冲突时,毕加索就在一旁津津有味地、残忍地看着这一幕的发生。他经常测试吉洛特对他的爱究竟有多深,当吉洛特拒绝配合时,他就会厉声指责,说她冷酷、精于算计且心地不好。他最为失望的是无法完全控制、遏制或看透她。与毕加索之前的情妇不同,吉洛特并非是他的感官玩物,而是心灵伴侣。他们会彻夜谈论绘画和哲学,毕加索会分享他独特的世界观,以及对艺术令人目眩神迷的见解给她。吉洛特也一直努力继续绘画,虽然家庭状况很混乱,但她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个更依赖于她的伴侣。
毕加索把吉洛特介绍给了自己的画商丹尼尔—亨利·康维勒,并成功将她的画作卖给了美国的收藏家。他还将吉洛特介绍给了自己欣赏的艺术家,也是朋友兼竞争对手——亨利·马蒂斯。在听到马蒂斯提议要为吉洛特画肖像后,毕加索似宣布领土主权一般,为吉洛特画了许多肖像。与其他人不同,吉洛特对于成为缪斯没有丝毫兴趣,且要求不要以她的名字命名任何画作。她爱毕加索是因为自己是个画家,而非自恋狂。
在他们情侣关系的最后两年,吉洛特疲惫不堪、郁郁寡欢。毕加索对于她糟糕的健康状况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而吉洛特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在混乱的家庭
中得不到休息所造成的。最终,尽管毕加索威胁她说,
“你这是自寻死路,”她仍然决定离开。就像她睁着迷人的眼睛开始这段关系一样,她带着疲惫的双眼向毕加索挥手告别。她知道巴黎这个城市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剧毒的圣杯,光艳夺目却不可触碰。吉洛特搬到了纽约定居,在她97岁高龄时,她仍在作画,似乎生命中的力量尚未燃尽一般。除了一生不辍的画笔,吉洛特还创作了一本绮丽且引人关注的回忆录,记录了她与毕加索的十年岁月。1964年,毕加索曾试图禁止这本回忆录出版,但最终失败。他总是忘不了吉洛特,并永远也想不通,为什么他不能在二人的关系中胜出。他曾下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女人“要么是女神要么是女仆”。但这样的一个男人,拼尽了所有男子气概也未能抓住的,是吉洛特最根本的想法:“凭什么一定要女人让步?我绝不让步,也许是我比这个时代往前走了一些。”回忆录出版后,吉洛特和毕加索通了一次电话,这是他们分手后,仅有的一次通话。吉洛特在巴黎的成就甚多,她也一直毫不吝啬地宣扬着她的成就,以避免这些成就被毕加索的光环所掩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她人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她是唯一赢过毕加索的情人。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家的罗曼史》 作者:[英]凯特·布莱恩 译者:何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