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可能会带来的全球危机

2021-06-08 21:57:26贾雷德戴蒙德
现代阅读 2021年2期
关键词:核战争核弹恐怖分子

[美]贾雷德?戴蒙德

除了传染病,还会有哪些因素会威胁到人类和全球的生活质量呢?往最坏的可能想,全球文明的存续受到哪些威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核武器的爆发式增长。.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在瞬间夺走了约10万人的生命,另外还有几千人在爆炸中受伤、灼伤,或是受到严重辐射,最终失去了生命。假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或者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展开核战争,瞬间就会导致上亿人死去。然而,核战争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的后续结果会更严重。哪怕核武器的爆炸范围被控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引爆成百上千件核武器带给大气层的影响会波及全球,因为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烟雾、烟尘和粉末会连续几周遮天蔽日,导致全球气温急速下降,仿佛一秒入冬,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迫中断,许多动植物的正常生息遭到破坏,全球农作物歉收,从而导致饿殍满地。核战争会导致的最坏后果被称作“核冬天”——因为饥荒、严寒、疾病和辐射的缘故,大部分人类将从地球上消失。

迄今为止,人类曾使用过两次核武器,分别是美国投向日本广岛市和长崎市的原子弹。从那之后,对大规模核战争的恐惧在生活中如影随形。1990年之后,尽管这种恐惧随着冷战的结束有所减轻,但随后的事态发展再次增加了核战争爆发的风险。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核武器呢?

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和我的对谈,以及他在2015年写下的《我在核战争边缘的历程》一书为我接下来的解释提供了素材。佩里的职业生涯使他成为核议题方面的专家。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曾每日为肯尼迪总统提供有关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情况的分析报告;他在1994年至1997年担任美国国防部部长;他曾代表美国与朝鲜、苏联/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伊拉克就核议题和其他议题进行谈判;他还曾在苏联解体后参与解除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境内苏联核设施的谈判。

在4种情况之下,政府(在前3种情况下)或者非政府恐怖组织(在第4种情况下)可能会动用核武器。最常被提到的一种情况是,一个拥核国家对另一个拥核国家实施早有预谋的突袭。突袭的目的是完全且即刻销毁敌对国家的核武器,让对手失去反击能力。在冷战的几十年间,这是人们最担心会发生的一种情况。由于美国和苏联都具备摧毁对方的核能力,那么唯一一种“合理计划下的”袭击只能是足以摧毁对方所有反击能力的突袭行动了。对此,美国和苏联的回应是,各自建立了多个核武器发射系统,这样一来便消除了自己的反击能力被一次性清盘的风险。举例来说,美国拥有三组核武器发射系统,分别是坚固的地下导弹发射井、核潜艇系统,以及一支核弹轰炸机队伍。这样一来,即使苏联能够出其不意地炸毁美国所有的发射井(当然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美国的发射井如此之多,其中一部分不过是“烟幕弹”,而且这些发射井坚不可摧,體型较小,苏联导弹需要具备极其高的精准度才能把它们击破),美国还是能够用核弹轰炸机和核潜艇来摧毁苏联。

如此一来,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形成了“确保相互毁灭”的状态,突袭从未变成现实。也就是说,不管摧毁对方的核能力这一目标的诱惑力有多大,美国和苏联的决策者都意识到,核突袭是一个不理性的选择,因为要毁掉敌人所有的核武器发射系统,从而防止敌人随后的毁灭性反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这般理性的思考只能为我们的将来提供有限的慰藉,因为现代历史上曾出现过毫不理性的领导者。除此之外,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仅拥有地面导弹发射系统,它们都没有核潜艇。因此,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领导者有可能会觉得,突袭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使对手丧失反击能力,是一个理性的战略。

第二种情况是,虽然在一开始双方都没有动武的

意向,但由于其中一方对对方政府的回应作出了“误判”,军方对本国总统频频施压,导致事态升级,最终双方爆发非突袭式核武器攻击。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1961年的维也纳会后,由于对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评价不高,苏联领导者赫鲁晓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地在古巴部署苏联的导弹。当美国探测到这些导弹的踪迹时,美国军方将领强烈要求肯尼迪马上将它们销毁(冒着被苏联报复的风险),并警告总统先生,如果他不这么做,那么他将受到弹劾。幸好肯尼迪选择了相对不那么极端的回应方式,赫鲁晓夫的回应也不太极端,一场“末日对决”得以避免。然而,后来双方公布的行动计划文件显示,当时的情况真可谓千钧一发。例如,在长达近一周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头一天,肯尼迪曾公开宣布,一旦苏联在古巴发射导弹,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行动”。苏联方面,无须经身在莫斯科的苏联领导者首肯,苏联的核潜艇艇长有权发射核鱼雷。其中一艘苏联核潜艇的艇长确实曾考虑向一艘对该潜艇造成威胁的美国驱逐舰发射核鱼雷,幸好在潜艇中的其他将士的劝阻下,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要是这名苏联核潜艇艇长顺从了自己的心意,肯尼迪也许就不得不迫于压力实施报复,这样又会导致赫鲁晓夫迫于压力不得不进一步反击……

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能因为“误判”而发生计划之外的报复行动。早在2008年,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就曾对印度城市孟买发动过一起致命的非核武器袭击。如果,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策划一起更具挑衅性的袭击,印度领导者将迫于压力入侵邻近的巴基斯坦地区,以消灭这些地区的恐怖分子。巴基斯坦的领导者反过来也会被施压,小规模使用他们的战略核武器,“只为”对抗入侵的印度军队。此时的巴基斯坦领导者如果认为印度可以“接受”这种小规模核武器的使用,而不会就此对巴基斯坦发起全面报复行动,印度领导者将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不得不对巴基斯坦使用核武器。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因“误判”引发核战争的情景在未来10年间可能会处于酝酿状态。最不确定的因素是领导者届时是会像在古巴导弹危机时那样及时收手,还是会推动事态升级至不可挽回的局面。

第三种会导致核战争爆发的情况源自对技术预警信号的“失误”解读。美国和俄罗斯都拥有探测对方进攻性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系统。一旦探测到对方的导弹已经发射,美国或者俄罗斯的总统有大约10分钟的时间来决定是否在对方的导弹摧毁自己国家的陆地导弹系统之前,发起报复性反击。开弓没有回头箭,导弹一旦发射出去就无法召回。这样一来,领导者需要在极有限的时间内评估这个早期预警到底是真实的信息还是技术失误带来的虚假警报,从而决定是否按下那个将令数亿人失去生命的按钮。

然而,与所有纷繁复杂的技术一样,导弹探测系统也会出现功能故障和解读失误的情况。据我所知,美国的探测系统就发生过至少3起虚假警报事故。例如,在1979年11月9日午夜,当天的值班观察员致电时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威廉·佩里,报告称:“我的预警计算机上显示有200枚洲际弹道导弹正从苏联飞向美国。”不过这名军官给出的结论是,该信号可能是一个虚假警报,佩里没有叫醒卡特总统,卡特总统没有按下那个按钮,没有使上亿苏联人无辜丧命。最终证明,这个警报信号确实是虚惊一场,它源自人为“失误”:一名计算机操作员不小心将一盘模拟200枚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的军事演习录像带插入了美国的预警系统终端机。

但是,当天那种情形可一而不可再二。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俄美两国之间爆發核战争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人们对此的解释是,俄美之间整体关系和沟通局势恶化……

人类可能使用核武器的余下一种情况和恐怖分子有关,他们可能会从拥核国家窃取或者被赠予铀原料或者钚原料,甚至是完整的核弹。然后,这些核弹可能会通过走私的方式被运往目标地,并且在当地被引爆。在2001年准备袭击美国世贸中心的时候,基地组织确实曾经试图获取一件核武器以对抗美国。要是核弹储存地点的安全保障有限,即使没有核弹制造国的帮助,恐怖分子也能从中窃取铀原料或者核弹。举例来说,苏联解体之际,有600公斤属于苏联的铀原料被留在了当时刚独立不久的哈萨克斯坦,这批铀原料的品质足以用于制造核弹。这批铀原料被储存在一个仓库中,周边的安全措施只有一道铁丝网,因而很容易被偷走。不过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恐怖分子会通过“内鬼”(即在核弹储存地工作的人员或者领导)获取制造核弹的原材料。

与恐怖分子的上述行为有关且易引起混淆的是另一种风险,即他们对“脏弹”的获取:这是一种传统的非核炸弹,其中含有不会引起爆炸的长寿命放射性原料,比如半衰期长达3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铯-137。如果在城市中引爆这样一枚“脏弹”,同位素的威力将蔓延至周边的一大片区域,会导致这片区域永远不再适宜居住,并且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只需要想想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政策走向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尽管这起事件中没有使用炸药或是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

以上4种情况当中,最可能发生的便是恐怖分子对“脏弹”(因其制作简单)或者核弹的使用。前者会导致一小部分人员伤亡,后者将会像广岛事件般造成数十万人丧生——不过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远非死亡人数所能代表的。前3种情况将会直接夺走数亿人的生命,并最终导致地球上大部分人的灭亡,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虽然较小,也不是完全没有。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剧变》    作者:[美]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曾楚媛)

猜你喜欢
核战争核弹恐怖分子
核战预警:苏联托茨克军演
核弹爆炸的威力
俄发布阻止核战争声明
环球时报(2022-11-03)2022-11-03 05:15:01
世界上最强大的五个国家承诺避免核战争
英语文摘(2022年3期)2022-04-19 13:01:22
为什么核弹爆炸会出现蘑菇云
少儿科技(2022年3期)2022-02-27 23:41:25
十亿核弹毁灭太阳系
如何探测到城市里的恐怖分子
俄媒警惕美在欧演练“核战争”
环球时报(2017-03-01)2017-03-01 06:51:26
谁杀了那个恐怖分子?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7
AK—47为何成为恐怖分子的杀人利器
海外星云(2016年17期)2016-12-01 04: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