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蕾 何金兴
[摘 要] 文章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应用情况分析等方面,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从线上课程资源优化、线下课堂内容优化和混合式教学方法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为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线上共享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引言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是本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第六学期开设,32学时、2学分。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概念以及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二是现行的食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体系,如GMP、SSOP、HACCP、6S管理、ISO9000以及ISO22000等;三是各大质量管理及控制体系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包括依据原料来源分类的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和饮料,以及因加工方式不同而分类的速冻食品、焙烤食品、罐头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从课程内容不难看出,“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是本专业技术领域所要求知识最高层次,其技能是保证食品生产行为得以实现其价值的关键[1],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按照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计管理系统,熟练掌握HACCP、SSOP、GMP、ISO9000、ISO22000等食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技能。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强调实践对理论的需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参与度不够,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2,3]。基于“食品質量与控制学”的课程特色和教学目标不难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以满足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的教学现状
食品的品质与安全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对食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比对一般日常用品更严格。结合社会实际,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将“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设置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共32理论学时。该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先修课程有“食品安全学”“食品加工概论”“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等课程,在同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有“食品添加剂”等,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搭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
(一)优势
对于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来说,配备了具有完备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曾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课下结合在智慧树平台上线的网络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授课模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完成相应理论学习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每个学生完成的质量不尽相同,但起码都能够自愿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4]。
(二)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内容涉猎广泛,分为两部分:一是三大因素,即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对食品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二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和质量管理[3]。科技发展速度加快,食品体系认证机制及相应标准不断变化更新,现有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课,根本不可能满足课程实用性的要求。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把课程领域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纳入教学中来,不仅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还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前沿。
2.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在“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但无法调动课堂气氛,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容易出现“死气沉沉”的课堂。此外,食安专业大三学生每周课时量特别大,时间长、任务重,学生精神容易不集中,造成学习有效性低,互动交流少,不利于学生领会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以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实践程度不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欠缺。“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目前只有32学时的理论课,虽然在集中实践环节设有“食品加工及质量控制课程设计”,但是仅设两周,在整个食品质量控制方向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明显不足。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来说,其应用能力应相对较强,这也是步入社会后的优势所在。因此,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并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加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和探讨,启发学生对避免此类问题产生的途径的思考,尽可能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4]。
4.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能力目标达成不理想。“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教学中,很难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对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说,所呈现出来的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种类繁杂。为了达到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社会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知识感触,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推动整体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提高本课程能力目标达成度。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课程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这就对教师的知识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时刻关注食品安全领域的最新进展,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知识体系。“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及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并对食品的生产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未来食品可能会出现的安全性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应对能力。
(一)教学设计
基于“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知识点多、实用性强的特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针对课程第一章至第五章内容,即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概念、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以及食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体系等知识点较多的章节,主要依据智慧树平台“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线上资源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视频学习、章节测试、课程问答的方式学习和掌握知识点,教师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归纳出掌握比较薄弱的难点,在线下课堂教学时加以解析及答疑,攻克重难点。
2.针对课程第六章内容,即质量控制体系在各类食品中的具体运用等实用性较强的章节,通过线上视频学习等一系列线上教学手段,先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通用知识点,此外,每类食品具体应用都安排一节线下课堂教学,充分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做到抽象理论直观化,枯燥内容生动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线上课程资源方面,突出教学质量为王、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实现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对“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智慧树课程的每一章节知识点都进行精心设计,录制视频时加以引导,突出重点和难点,力求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以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进行讲述,每一章节课后题紧跟重点内容,考查掌握程度。在具体教学资源上包括每章节按照知识点准备的小视频、章节作业、期末考试、课程问答等,能够实现在线教与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交流与研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4]。
2.线下课堂教学方面,讲授时采取多种策略,以食品安全事例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构建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讲述过程中,侧重质量控制体系的具体应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通过体系认证的食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刻理解,以此来推动学生知识基础的有效建立[5]。
3.建立线上微课自学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按照教学进度向学生发布线上视频学习任务,通过线上视频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探索;采用智慧树平台的章节测试、课程问答功能,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线上自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采取线下课堂授课、小组讨论及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具备按照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计管理系统,初步构建HACCP、SSOP、GMP、ISO9000、ISO22000等食品安全体系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
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为重点内容,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评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智慧树平台每章节作业测试和课程问答成绩,其中,每章节作业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课程目标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二是线下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与展示成绩,重点考查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评价采用平台线上期末考试和线下闭卷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题,考核内容覆盖所有课程目标。
(四)应用情况分析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已于2020年2月在智慧树平台上线,线上资源完善。在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运行一个学期,此运行周期共有201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75名学生选课。全部学生完成了33个线上课程视频资源的学习,八个章节的测试结果良好,大部分學生达到85分及以上,在课程问答专区发布29个问题,学生回答踊跃且正确率高,小组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课程评价包括三大方面:(1)平台核算成绩,包括平时成绩、章节测试成绩、见面课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四部分;(2)教师调整成绩,包括课程问答成绩和小组展示成绩。本课程中实例较多,以常见食品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食品开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并以PPT讲解的形式向所有学生进行展示。按照平台成绩占比80%、课程问答和小组展示占比各10%,换算为百分制作为学生的线上成绩;(3)线下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为线上成绩和线下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在2020年度春季学期运行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该课程已面向山东省课程联盟其他高校开放,并被评为山东省课程联盟2020年度春季学期优秀共享课程。
(五)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和多样化。通过智慧树平台线上视频教学、章节测试等环节与线下见面课堂讨论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重构了课程教学,实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推动了学生的发展。
在之前的教学改革中,本课程已经将ISO22000和ISO9000内审员的内容结合到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结束时同时获得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的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起增设了“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课程设计”这一集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深度掌握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就业竞争力,培养出社会实用型人才[1]。
“食品质量与控制学”的两大教学改革,实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持续推行。
四、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一)线上课程资源优化
线上课程已经在智慧树平台上线,并面向山东省高校联盟开放,包括33个视频,7个章节测试,含有200道题目的期末测试题库。根据上一个教学运行周期的效果,增加每个视频的弹题数量,更新章节测试题,扩充期末测试题库,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线上资源。
(二)线下课堂教学内容优化
依据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线下课堂教学内容,删除基本知识点的讲授,增加案例以及小组讨论、实例分析等,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上。
(三)混合式教学方法优化
线上教学方面:(1)按时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登录平台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及时进行督促;
(2)通过查看章节测试成绩,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课程问答加大重难点的学习和考核;(3)梳理学生掌握较薄弱的环节,准备线下课堂教学。
线下教学方面:(1)有的放矢地讲解学生较难掌握的重难点;(2)以案例的方式讲解各大质量控制体系的具体运用,加大小组讨论的力度和频次,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五、结语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6],“食品质量与控制学”课程建设中首次探索智慧树线上教学与课堂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智慧树平台的上线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扩展到了不同空间中,实现了以“教师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从教学到考核的教学全过程。本文提出的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食品质量与控制学”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的教学生态,提供了参考借鑒。
参考文献
[1]吕蕾,何金兴.食品安全体系内审员与“食品质量控制学”有机结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7):317-318.
[2]翟立公,郭元新,王俊颖,王丽.Seminar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学”的应用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7(8):86-88.
[3]于迪,孔繁磊,祁静,廖夏云,孙一铭,谢文佩.PBL-LBL教学法在食品品质控制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35(5):183-186.
[4]刘芳.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15):22-24.
[5]卫敏,马卫宾,谢岩黎.以学为中心的“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9(9):100-101转104.
[6]谢玮,刘庆庆.基于“知识点模块”与智慧教学的“食品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铜仁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5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