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平
〔摘要〕疫情暴发以来,由作业和学习引发的亲子冲突时有发生。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读懂他们、陪伴他们,成为他们人生路上重要的他人?本文分享了在线陪伴实践中形成的长善教育的家庭陪伴阶梯模型:关系整理与责任重新划分;情绪识别与切换;个性识别与优化;家庭生态的个性调频。
〔关键词〕家庭陪伴阶梯;长善教育;家庭生态
一、何为长善教育
长,生长、增长、发挥、发扬之意;善,优点,进步,已有的成功体验,无过无不及的中正合适,一种积极品质,一种高峰体验。当学习者对陌生事情不熟悉不清晰时,教育者要有足够耐心来陪伴、等待对方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连接,保护他们审视、凝望、玩耍、探索世界的美好感觉。长善,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潜能具足的孩子。只要用心观察,耐心陪伴,精心发现,孩子就可在自己的发展节奏中呈现其本就具有的完善状态。因此,长善教育,是指利用孩子的优势与积极面,肯定、欣赏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增强孩子对学习对象的信心,进而达成更多自动自发的探索行为。
什么是长善教育?以本性俱足为教育的出发点,以情绪情感为中介,以寻善、长善、完善、从善为教育的四个阶段,以发现、激励与成就为原则,充分唤醒与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使教育对象通过有效回应确认自己的天赋、努力、信心、力量与希望,从而自觉承担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任务。
二、什么是家庭陪伴
(一)什么是陪伴
“陪伴”意即“随同做伴,从旁协助”。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陪伴是一种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行为与情感表现,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中建立关系,发展情感联结的过程,传达了一种“共情、接纳、照顾、注视、关怀”的情感。
(二)什么是家庭陪伴
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父母陪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发展,子女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和社会适应等都至关重要。在父母发展理论中,父母的养育行为特征包括情感联结、规范、教育、供给与保护、反应、敏感六个方面。由此可以推出,父母陪伴行为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陪伴过程中,与子女是否有亲密的情感交流与行为互动,是否有丰富的陪伴内容,是否能在陪伴中及时觉察与回应,陪伴时长与稳定性的表现程度,在物质与情感上的支持性表现等。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朱宗涵曾提出,责任、情感、时间、态度是父母有效陪伴的四个关键词。研究者还总结了高质量父母陪伴的五个条件:一是要有时间的保证;二是要有爱和情感的投入;三是要一起做有意义的事;四是不能过度控制;五是一定要重视父亲的陪伴。
也就是说,良好的父母陪伴应该是父母双方以促进子女健康发展为目的,在双方能感知彼此存在的场域中进行的,既包含养育陪伴、学习陪伴、也包含娱乐陪伴和情感陪伴。但不管哪种类型,都不能将陪伴简单化为空间上的共处,或用物质替代陪伴,更不能将陪伴等同于控制和命令。积极而高质量的父母陪伴是责任意识下稳定的时间付出,是充满爱意与温情的情感流动,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及时真诚的回应,更是尊重边界的适度参与及合作分享。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陪伴,才是充满温情而又立场坚定的,才是真正的共情、接纳、照顾、注视与关怀[1]。
三、长善教育的家庭陪伴阶梯模型
长善教育的家庭陪伴模型,是指在观察、识别孩子天性与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共情、接纳、照顾、注视与关怀,呵护孩子的独特天性与优势,并及时反馈、提供资源、促成孩子天性与优势的现实表达,并转化为真实的自尊自信,获得归属与价值感。进而,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生命发展的主体地位,获得人生掌控感。
我们在对心理困难学生家长陪伴实践活动中,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构建了一个四层工作模型。下面以一个假设的处于困境中的家庭来访为例,介绍这四步的工作要领。
(一)关系整理与责任重新划分
一个厌学、恐学、焦虑、抑郁的孩子背后是有故事的。家长能带着孩子来咨询,家长就是我们的来访者之一。因此,在搜集来访者基本信息中,留意家庭关系过密与过疏的程度。在这里,以关系与生态的视角来整理家长提供的信息,可以找出孩子在本阶段生命成长的空间与责任。这时,心理老师的任务是划清家长与孩子的不同责任區域,并明确各自的职责。
一位连续做梦要杀家人的16岁男孩小L的家庭,在第一次面询(奶奶与父母)中,可请爷爷奶奶退后,爸爸妈妈趋前。
在第二次面询(父母与孩子)中,手机与女友的事情还给孩子,父母退后做观察支持,协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个性与选科安排。
父母退到孩子身后,正视孩子作为生命发展的主体角色,情绪问题、交往问题、价值观问题,都是孩子实实在在在水面下、在地下要悄悄、独立完成的。家长不能直奔主题地自以为成长中的孩子只有明面上的学习任务一职,他们还有其他说不出来、说不出口的各种困惑或烦恼。对此,家长应慢下来,观察与聆听他们,协助他们应对与完成。这些问题都是有营养的,也是孩子后续发展的台阶。父母应平心静气,不急不赶地陪伴孩子完成这份心理成长。
(二)情绪识别与切换
青春期的孩子在应对发育与外部世界的要求时,适应不良或出现情绪问题,就是发出了求救信号。这时,家长来到他们的身边。理解他们的情绪默认模式,即“战·跑·僵”的反应。这是最快捷的有机体应对危险的方式。但如果面对普通事件,也频繁启动这种模式,就如平时不好好吃饭不好好锻炼,指望吃药能快速解决问题一样,导致对吃药形成依赖,出现对身体机能的过度损伤。处理刺激的第二种模式,是学习模式,即在放松、整合脑模式下,可以暂停默认模式,仔细观察,表达感受,学会分清责任与边界,从而直接、现场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暂停与觉察中,孩子学会镇定自如地应对外部世界,成为情绪稳定与有问题解决能力的人。
对于家长而言,觉察自身的情绪特点是关键。当前,我们的很多家长自己长期处在焦虑、紧张、战斗状态,只要觉得失控,就会更严格严厉地管控。家长应先放松下来,只要孩子不违法违纪(对外攻击)、不自残(对内攻击),就处在健康的发展过程中。这里的一个盲区在于,孩子作为一个自带生命力的完美存在,他们在青春期间,通常有5~10个小人在内心发出各种疑问与指令:我是不是长得太矮?他们笑话我的鼻子;我喜欢那个有甜美笑容的女孩;这道数学题,我觉得还有一种解法;明天的研究性学习轮到我汇报……孩子的内心复杂丰富,不是父母或老师轻易就能看清楚的。因此,父母应体谅一下这些苦恼、辛苦、正在奋力成长的孩子们,比如,父母接到孩子会关心地询问:今天很累吧?孩子没有表情地回答,还好。今晚吃什么?随便。我们的老母亲老父亲会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其实,这时候的孩子可能是非常疲劳,或者是内心在思考、琢磨事情,来不及应付你。在学校在外面,他们也许要强撑自己的角色,而在家长、最亲密的人面前,不会再戴面具,能省则省。面对这种情况,知趣的父母会自搭台阶:好吧,你先休息一下。你有需要,吱一声,我做好饭喊你。虽然这时候的青少年冷面、拒绝、不搭理、没情感,但在外人面前谈起自己的父母,还是会由衷为自己父母的理解、包容、识大体、有眼界、有耐心而自豪。
父母还会遇到的难题是:当孩子的情绪危机过去后,他们还会去见朋友,要去爷爷奶奶那里。这时对家长的考验就是:面对不确定,是否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是非能力,有判断与决策能力?要不要放手,让他练习这些?练习失败,还有成长与发展的意义吗?其实,18岁前的练习都是代价最小的练习。因此,做好监管,该放还得放。如果练习成功,孩子的自我把握与掌控力就会建立起来,其内在的自尊自信自立就会涌现出来。孩子这时就正在走向成熟。如果这次放手失败,就反思调整,再练习,直到可以独立决策并且成功为止。孩子就得经历这样的信任、放手、跌倒、反思、调整、独立的练习过程。这对很多家长来说,是相当艰难的。尽管如此,但家长必须舍得,痛下决心,最后的结果是孩子拥有了拥抱不确定世界的能力与眼界。
(三)个性识别与优化
星座、属相、血型、气质类型,都是人们对人的个性探索的大胆假设。个性(人格)心理学九型人格、16PF、大五人格、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24个性格优势都是不错的理解个性差异的理论模型。
我在实际辅导中,会采用气质类型、九型人格、六大美德24种性格优势给来访者做测试。每一种个性都有自己打开世界的方式,有其突出优势,也有其需要调整提升的空间。因此,当我们在面对个案困窘的现实时,看到其个性中的优势面,并加以整理总结,肯定认可赞赏,当事人现场就会被温暖,从而生出力量。而当家长可以转化视角,识别出孩子的独特个性,并且从优势面观察时,他们自己也会瞬间放松下来,哦,原来我的孩子是这样的,这么说,他很优秀呢。当孩子的个性被识别确认后,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长善”:培育其个性,做到长善救失、扬长补短。
对个性的解读,就是《中庸》中的对“过犹不及”的调和。如过于重视感情,会忽略事情;过于重视目标,会忽略人际关系;过于敏捷,深刻度不够;过于沉思,敏捷性不够。针对具体孩子在适应环境上表现出的优势与不足,做针對性的提醒则可。
(四)家庭生态的个性调频
这一步,所费时间会较长,当家长意识到孩子的个性需要识别,他们会顺势觉察自己的个性、配偶的个性及家里其他人的个性,由此,在家庭生活中,展开对各自个性的识别与尊重的活动。当相互保持尊重与欣赏的习惯后,家里互动的模式逐渐由高控、管控、纠错模式转为充分独立又相互欣赏,关键时刻也可以充分合作的良好局面。
如猫头鹰型的父亲与孔雀型的儿子,前者的性格优势:目标意识与执行力强,喜竞争,追求第一,工作与生活中,不会有太多情绪与负面态度,这类人接到任务,会直接开干。因此,他们的效率高,绩效好。弱势是:难以理解其他人的情感需求以及对生活的享受需求。后者的性格优势是热情、开朗,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兴趣,总喜欢往外跑。没有目标或目标聚焦意识弱,目标达成度低。因此,前者非常讨厌后者的口头英雄式的承诺,真正追究责任时,后者总是找无数借口合理化自己未完成的工作。后者非常拒绝前者古板、刻板的生活方式,认为前者缺乏生活情趣,这样的生活与未来没有意义。这对父子的个性调频在于父亲主动观察儿子的兴趣爱好,并且选择一个兴趣深入下去,成为儿子的话题伙伴,在共同对话中,把父亲专心、专一、研究的态度与精神感染给孩子,这样孔雀型的孩子就不仅拥有热情、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踏实、求是的学习态度与做事能力。这时的孔雀型孩子就是受欢迎、素质全面的孩子。而当猫头鹰父亲放下身段,真正观察与深入孩子的生活时,也会受到孩子热情的感染,变得灵活放松幽默。所以,个性调频,需要知己知彼,看好对方,用好自己的优势,这样的相遇相伴,就是相互赋能,共同成长。
可见,当父母带着孩子来到咨询师身边,咨询师依次从家庭成员的“关系、情绪、个性、生态”等四个层面逐层打开,引发对话,不断修复,会逐渐建构出“相互欣赏、充分独立、良好合作”的家庭氛围。父母如果谦虚好学,一个月左右就能见到理想中的家庭和谐画面。当然,这是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的过程,期间涉及孩子的中考、高考、父母事业或家庭其他成员需要照顾等改变,使得该过程会受到冲击与延误。但只要保持一颗理解、尊重与欣赏的心,一点一点来,整个家庭会进入越来越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董舒琪,孙小平.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战疫”共成长[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9):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南京,210004)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