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蚕吃桑叶。比喻逐步侵占。
【起源与演变】
蚕吃桑叶的时候是一点一点地“吞”,虽然每一口都不大,但是积少成多,很快就能吃完。因此,“蚕食”是逐渐吞噬的过程,是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侵占的过程。
和“蚕食”相对的,是“鲸吞”,鲸吃食物时张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过滤掉,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2000多公斤。所以“鲸吞”指的是一下子吞并。
“蚕食”“鲸吞”合在一起,“蚕食鲸吞”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字里字外】
中国古代农桑并举,种桑养蚕缫丝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种桑养蚕,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还曾被希腊人、罗马人称为“丝国”。蚕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采桑养蚕的描写。例如《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大意是说:春天里阳光灿烂,黄莺在歌唱。姑娘们拿起高大的筐子,走在小路上,去采摘肥嫩的桑叶。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里,农村姑娘们为采桑养蚕而忙碌的情景。养蚕是重要的农事,也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蚕生长的季节,皇后会率领一批贵妇,用一定的仪式去喂蚕,称为“亲蚕”。
“蚕”在中国文化中常常有“辛勤劳作”“奉献”的意象。唐朝李商隐《无题》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句子,来形容春蠶倾尽生命的奉献精神,我们现在经常把老师比作“春蚕”和“蜡烛”,形容老师的无私奉献。宋朝诗人张俞写了一首《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表现了养蚕人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