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锋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稳定态势
2019年,许昌市建安区蔬菜年种植面积0.70万hm2,占许昌市蔬菜年种植面积的26.6%。建安区以露地蔬菜种植为主,总产量26.5万t,主要分布于小召乡、陈曹乡、五女店镇、张潘镇等乡镇,这些乡镇同时也是许昌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
(二)蔬菜种植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较高
建安区是河南省最大的供港蔬菜生产基地,建有国家级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0.07万hm2,配备了德国精密播种设施、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种植品种涵盖菜心、芥蓝、西蓝花、有机花菜、茄子、黄瓜、胡萝卜等多种蔬菜。建安区在陈曹乡、五女店镇、张潘镇等乡镇建成20个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共建设230座标准温室大棚。
二、存在问题
(一)蔬菜生产人员队伍、价格监测队伍及技术体系力量比较薄弱
建安区蔬菜产业生产涉及农户12.5万户,其中,从业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大多数人员都是凭经验种菜,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对品种结构调整、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肥水把握、病虫害防控、成本节省、市场开拓等方面知识缺乏。另外,全区价格监测和预警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的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不能满足需要,技术水平需要提升。
(二)生产加工与销售全产业链还存在短板
一是蔬菜种苗繁育环节缺失。二是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占比还不够大。三是蔬菜产后处理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发展要求。
(三)蔬菜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仍需提升
虽然建安区蔬菜生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具成效,但与劳务、旅游、康养、科普、信息化等产业还需加深融合。蔬菜休闲采摘、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项目建设模式需要创新,需要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探索,发展基地托管、蔬菜加工、流通保鲜等市场化服务。同时,对蔬菜产业链条上的劳务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催生农村电商、优质蔬菜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
三、发展思路
(一)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加强人才智力保障
建安区应打造蔬菜科技交流平台,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全面提升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加大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就品种选育、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升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创新建立蔬菜产业完备的科技人才团队,坚持引进发掘培育農业技术、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形成产业全链条人才队伍,为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注重建立本土人才队伍,发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大力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推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蔬菜检验检测能力及科研水平,强化其在质量安全、投入品监管、风险检测、预警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保证蔬菜生产的高标准,打造蔬菜优质品牌。同时,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在重点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围绕农户生产经营决策需要,积极采集并发布蔬菜市场相关信息,引导农户按需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
(二)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
蔬菜工厂化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一环,不仅可以节约用种量,增加复种指数,而且便于集约化管理,是发展规模化蔬菜基地及大型蔬菜示范园区的重要保证,也是引进蔬菜良种、推广蔬菜栽培新技术新设备的重要载体。应重视科技创新,深入开展茄果类、叶菜类等主栽品种的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创新种苗繁育模式、嫁接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蔬菜种苗工厂化技术水平。
(三)做大做强蔬菜加工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鲜菜采后损失率为20%~35%,通过加工能大大减少损失。下一步,建安区应整合财政资金并吸收社会资本,不断扩大初加工设施覆盖范围,鼓励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完成生产的同时向后延伸。同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配套建设烘干设施,提高蔬菜初加工率,完善蔬菜产后冷链储运及干制处理,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充分挖掘毗邻郑州航空港、中国(河南)自贸区、郑许一体化、许港产业带建设和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等优势,以中原农产品物流港为重点,培育壮大加工物流企业,积极发展蔬菜产地商品化处理、休闲健康食品加工和活性物质提取等蔬菜加工,促进传统物流、电商物流、大数据农业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销网络提档升级,构建集产地预冷、净菜加工、全食材配送、电商营销等于一体的基地,实现蔬菜产业“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供应,拉动现代农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四)坚持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深入挖掘蔬菜产业生态、休闲、生活及文化价值,突出与蔬菜种植历史、文化传承、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融入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三国文化”、地方美食等特色优势,发展乡土特色、休闲农旅、栽培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新兴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互促互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