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会迪
淅川县九重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起点,淅川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丹江口水库对区域性气象因子的调节作用,使淅川县形成冬不严寒、夏不酷暑的温湿气候,这与茶树生长要求的气候条件基本一致。淅川县大多数土壤pH在4.5~6.5,适宜茶树生长,属我国江北茶区。淅川县16.2万移民迁出后,留下的大量荒山荒坡亟待治理。经反复考察论证,淅川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确定为渠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选产业之一。从2012年起,全县沿丹江库区周围,在适宜地区每年按计划发展茶叶种植面积。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有0.07万hm2,初步建成了四季常青的茶产业绿色长廊。经过8年努力,我们形成了一套适合淅川县的茶叶栽培管理技术。
一、标准茶园适合的环境条件
(一)气候环境
1.大气质量。茶园应远离工厂等污染源,与公路主干道距离100 m以上,保持空气清新、水源清洁。
2.温度。冬季短时极端低温以-18~-5 ℃为宜,年平均气温14 ~22 ℃,全年≥10 ℃的有效积温应大于3700 ℃。
3.光照。茶树适宜散射光,嗜好紫外线,茶园遮光率以30%为宜。
4.水分。土壤含水量60%~90%,空气含水量65%~90%。年降雨量800~1500 mm。70%的降雨量发生在茶树发芽季节,故月降雨量以100 mm为宜。月降雨量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茶树生长发育。灌溉水pH应为6.0左右。
(二)土壤环境
要求土壤pH最低为4,pH最高为6.5,以pH在4.5~5.5为宜。沙质壤土、砾质壤土或黏壤土及砂岩、页岩、片麻岩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均适宜种茶。土壤有效土层厚度≥60 cm,有机质含量>1.5%,全氮含量>0.8 g/kg,速效磷含量>20 mg/kg。 土壤通气性、透水性、蓄水性要好。
土壤pH>6.5的地块,一般不提倡种植茶树。在pH为6.5~7.0的地块种植茶树,必须用硫磺粉调节土壤pH至符合值,或通过逐年施用硫酸铵等酸性肥料,配合施用农家肥、有机肥等,降低土壤酸度至适宜范围。
(三)生物环境
1.人为因素。通过耕作、除草、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遮阴、铺草、鲜叶采摘等人为活动促进茶树生长发育。
2.生物因素。一是植物因素。提倡林茶间作。通过营造防护林、行道树、间作经济林达到遮阴30%的效果。二是动物因素。通过合理施肥、耕作、灌溉,造林等措施,创造对茶树生长有益的蚯蚓、昆虫、草食性野兔、杂食性鸟类等动物的生存条件。三是微生物因素。培养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茶树营养物质运输和能量循环。
(四)地形环境
茶园海拔以800 m以下为宜。坡角要求在25°以下。坡角在25°以上的地块一般不宜建设茶园。
二、茶园建设
(一)茶园基地选择和规划
1.基地选择。充分利用农建坡地,先对拟选地进行勘测及测土分析,然后绘制地形图,并标志、定址。
2.茶园规划。首先是道路网设置。基地连块面积60 hm2以上需建立道路网,包括干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1.3~2.0 hm2连片茶园仅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即可。干道宽8~9 m,纵向坡角<6°,弯道曲径>15 m。支道宽4~5 m,每隔400 m设1条支道。步道宽2~3 m,每隔100 m设1条步道。实行机耕的茶园要合理留地头道。其次是排水蓄水灌溉系统建设。建园时先考虑茶园水利系统的建设,包括保水、供水和排水。要沟渠相通、渠塘(坝)相连,满足旱时能浇、涝时能排、平时能蓄的要求。完善包括水源(提灌站、水窖等)、干渠、支渠等灌溉系统,设好主沟、支沟、隔离沟,纵沟内每隔 4~5 m深挖1个坑,兼有沉积泥沙、保水蓄肥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配套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设施。
3.林地布置。茶园及周边适当种植互利无害、有利于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且有一定经济价值或观光价值的林木,如核桃、银杏、杜仲、桂花、金银花等。
(二)园地开垦
土层深厚,土壤pH为4.5~6.5,坡角<15°,相对集中成片的地块,可规划为茶园。若茶园内有零星树木分布,应予以保留,以满足茶树遮阴需要。坡角在15°以下的缓坡地釆用等高线绕山转开垦。坡角在15°以上的建成梯田,要求向内倾斜,防止水土流失。活土层厚度<50 cm,有硬盘层的地块,深挖80 cm以上,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活土层厚度>60 cm,无硬盘层的地块,初垦深度50 cm以上,复垦深度30 cm以上。
夏、秋、冬提前进行深翻改土、抽槽换土。每667 m2施农家肥1500~3000 kg或有机基肥250 kg和磷肥30 kg或饼肥300 kg。深施50 cm作底肥,并回填沟土。同时,通过植树、种草做好梯壁的养护。
三、茶树种植
(一)品种种类
根据加工成品茶葉种类和外观形状,结合淅川县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以及周边县(市、区)(西峡县、内乡县、桐柏县、浉河区、商城县、丹江口市)茶叶的种植情况,拟选定乌牛早、龙井43、中茶108、迎霜、白毫早等。
(二)种植模式
1.苗木选择。根据基地情况选定茶树品种。选择株高20~35 cm,根茎粗3~4 mm,无病虫害的壮苗栽植。
2.栽植密度。梯面宽3 m以上的地块,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150 cm,窄行 30~35 cm,株距30~40 cm,采用“三角形”定植,每穴2株,每667 m2种植苗5000株左右。梯面宽3 m以下的地块,采用单行种植模式,行距120~150 cm,株距30~40 cm,每穴2株,每667 m2种植苗4000株左右。
3.种植时间。选择无性系标准茶苗,晚秋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翌年早春2月上旬至3月下旬,带土移栽,栽植前30 d施足底肥。
(三)种植方法
1.外调茶苗。起苗时尽量带土。扎捆后根部用湿草绳捆绑,保持根部湿润,快速运输,及时将根部蘸泥浆种植。栽培时注意深沟浅栽,使茶苗根系舒展。踏实后,浇透定根水,覆3~4 cm细土至根茎处。栽植后按株高15~20 cm定剪,用麦秸、干草等铺在茶苗两侧,厚8~10 cm。
2.茶籽点播。将茶籽浸入清水中,浸泡2~3 d捞出漂浮的茶籽,用下沉的茶籽先催芽。把已捞出的漂浮茶籽重新浸入水中处理1次,再把下沉的茶籽捞出催芽。方法一,底层放5~10 cm厚的细沙或稻草,上层放破草席或破麻袋,然后将大小不同的下沉茶籽分别摊放,厚度10 cm,上面盖塑料薄膜,四周用石块压住。每天揭开薄膜喷淋30 ℃的清水1~2次,经过10~15 d,当40%的茶籽露白时再进行种植。方法二,把捞出的下沉茶籽直接装入编织袋中,每天浇1~2次30 ℃的清水,保持湿润,经过10~15 d,当茶籽40%露白时进行种植。
3.点播时间。点播时间与茶苗栽植时间一致,要注意提前20 d浸泡茶籽催芽。
4.点播方法。采用单行种植,行距120~150 cm,穴距30~40 cm。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150~180 cm,窄行30~35 cm,穴距30~40 cm。每穴播种茶籽4~5粒,播种深度5~7 cm,先浇足水,再覆盖细土,每667 m2用茶籽量30~40 kg。
四、茶园管理
(一)排灌与除草
茶苗成活前,每隔5~7 d浇1次水。同时要做好防旱排涝工作。旱情出现时适时浇水,雨季及时蓄水排水。若出现草荒可用禾本科除草剂喷洒除草,切勿中耕,以防伤及茶苗根系。
(二)施肥管理
科学施肥,以深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春、夏、秋多次进行。基肥包括饼肥、绿肥、厩肥、堆沤肥或商品有机肥、茶树专用肥等。当年秋季距茶树15 cm开20 cm以上的深沟施肥。每667 m2施饼肥、商品有机肥250~400 kg,或农家肥1000~2500 kg。配施磷肥、钾肥或其他所需营养肥。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包括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等,配施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或以有机肥作追肥。每次修剪、采叶前10 d,距茶树15 cm开10 cm的沟施肥,并及时覆土。
(三)及时补苗
及时查苗,阴雨前或雨中补栽同龄茶苗。
(四)土壤改良
栽培后通过耕作、追施有机肥、栽植绿肥等方式,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五)整形修剪
根据茶树树龄、长势和目的分别采用定形修剪、轻修剪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密度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茶行间保留20 cm左右的间隙。
幼年茶树需进行3次定形修剪。定植时对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茶苗离地15~20 cm进行第1次定剪,茶苗生长1年后的春季在上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15 cm进行第2次定形修剪, 留高30 cm。第3年春季进行第3次定形修剪,留高40~45 cm。第4年开始留高60~70 cm进行轻修剪。剪下的病虫害枝叶及时清除出园,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再作掩埋或焚烧处理。
五、幼年茶树鲜叶采摘
前2年茶树实行“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摘方法。第1年定形修剪当年不采茶。第2年定形修剪,打顶采春茶,在春梢长到1芽4~5叶、树高 40 cm以上时,采1芽1~2叶。夏秋茶適当打顶,注意采高养低、采中养侧,不可过度采摘。第3~4年茶树实行“以养为主、采养并举”的采摘方法。春茶留2叶,夏茶留1叶,秋茶适当采,及时采对夹叶。茶树达到70 cm时,春夏茶留1叶采,秋茶及时采对夹叶。壮年茶树实行“以采为主,采养结合”的采摘方法。春、夏、秋依树势强弱按标准及时分批、分级、分量留叶采,同时注意养边枝。
春茶适当提早开采,夏茶勤采多批,秋茶采养结合。有条件的采用机械分级分批采摘。
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不宜掐采、抓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无夹杂。采下的鲜叶用清洁、通风良好的竹篓或竹筐盛装,及时运抵茶厂,防止茶叶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