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昌武,董泽松,马 燕,农丽颖
(1.贺州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贺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新的课程观。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2]59。课程思政很好地回应了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师范教育非常重要,国家需要有一支宏大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教师队伍[3]。这涉及高校为谁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的问题。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教师的职责就是以自身的教学素养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贺州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其师范教育的宗旨是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地方中小学师资力量。其中师范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将奔赴贺州市及其周边比较艰苦的中小学任教,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巨大。而“心理学”作为师范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师范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发生在自己和学生身上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能够润物无声地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师资人才。本文拟构建“心理学”的课程思政体系,以此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丰富了专业课程思政理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和探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门课程、各个专业、各个层面都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尝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无疑将进一步丰富专业课程思政理论。
“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把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塑造师范生健全人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引导青年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概括起来,即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急需得到思政课程的方向性引领和专业课程的滋养。以心理学的视角审视三观问题,其实就是认知问题,即对人、对事、对党和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等的看法问题。心理学课程教学可以从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思维、情绪、认知风格、归因风格、需要与动机等多方面对如何认识世界加以解读。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恰如“好钢用在刀刃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开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实践,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塑造师范生健全人格,助力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以师范类必修课“心理学”课程为载体,在各环节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概念研究、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方法、融入实验教学、融入课程考核体系的实践策略研究等。
借鉴张黎声教授提出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概念”的内涵,即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塑造与科学观养成[4]64。结合“心理学”课程特点,简要分析“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内涵。
1.“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专业认同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的品格和素质。具体而言,主要指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工作者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心理学史与专业认同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坚持,心理学结合师范教育的家国情怀谈教育中的作为与担当,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等内容。
2.“心理学”课程思政的个人品格塑造
心理学本身就是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良好道德情操培养、健全人格培养、优秀智力的训练本身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个人品格塑造主要包括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三观”。道德情操包括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等。健全人格包括思想和情感趋向、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哲学观、艺术修养、与社会相融的性格和行为、强健的体质等。智力包括观察、想象、思考、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逻辑应用特别是思维品质和能力等。具体而言,我们通过课程思政,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师范生。这三者的关系是,道德品质培养是引领,人格健全是核心,智力是载体。道德品质具有引领作用,但道德品质常常与个体的体验与认知密切相关;健全人格是核心,即心理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心理健康;智力属于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对智力的研究理论丰富、对于提升智力有着具体有效的方法。
3.“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科学观养成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孜孜不倦的开拓进取心,专注和钻研精神,坚韧的毅力,勤奋的做事态度,广阔的学术视野,勇于质疑和批判的意识,探索和创新意识,学术诚信,求真务实等。科学心理学从1879年诞生起,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一代代心理学者的努力,每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等,都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观,激励学生治学严谨、严于律己,践行“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教师风范。
“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含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知识点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学术故事、失败的教训(警示性问题)、教学材料、社会热点和针对性问题、反面教材的应用、实验中的思政元素、课程学习的制度、规范、仪式、教学流程等方面充分挖掘。现以每章一个知识点简要介绍相关知识点的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分析见下页表1。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的学科专业性、学生主动性、创新性等特征,高校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和变革性更加突出[5]199。“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心理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师范生思想活跃、对知识充满渴望,对于“心理学”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的学习动力。“心理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研讨法和实验法等。将课程思政融入这些教学方法中,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尝试。
1.讲授法与课程思政
讲授法是历史最为久远、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5]204。“心理学”知识的传播还是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要精心组织知识点,结合课程思政的目标,巧妙而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融入讲授法中,要求教师要充分掌握知识点内涵的思政元素,要紧密关注当下学生关心的家国事件,找准切入点,在润物无声中实施课程思政。
表1 “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思政元素示例
2.研讨法与课程思政
研讨法是高校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按照班级、小组或论题编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或辩论的方法。研讨前的准备活动至关重要。一般而言,需要经历以下主要环节:确定研讨主题,认真准备材料;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讨论;做好课堂谈论发言记录;做好讨论的总结和评价[5]206。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有着相当丰富的主题和材料可以用研讨法来教学,同时开展课程思政。比如睡眠的阶段理论,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睡眠的阶段、作用,进而科学进行睡眠,可以提出“论睡眠阶段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睡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梦对于人的心理调节作用探析”等问题,让学生广泛收集文献,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研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是属于人格培养层面的课程思政。又如在学习“学习动机”这一章内容的时候,老师讲解完核心概念后,可以布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论证诸如“动机水平与高考成绩的关系”“高考学生心理辅导的动机策略探究”“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论内在动机的消失与重建”等问题,既贴合学生实际,又结合当下热点,让学生主题明确,有资料可查,有话可说,课程思政就这样静悄悄地发生了。
3.实验法与课程思政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根据教学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5]206。“心理学”课程经典的实验多达数百个。实验法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重复这些经典实验,感受心理学家的科学严谨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些心理学实验来解决当下的各种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比如,让学生设计下列实验:不同情绪状态对于记忆成绩的影响研究,认知风格的重塑研究,注意偏向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新冠疫情背景下个体感觉阈限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同教学方式与学生认知风格匹配度实验等。结合学生关心的问题,结合热点问题,开展实验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心理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又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专业情怀。
4.其他实践活动与课程思政
实践教学始终是与理论学习相伴的。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期待,邀请相关名师、学者做报告和辅导,让学生感受大师风采,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特别是邀请那些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心理学家来开展讲座。比如北京大学的樊富珉教授,利用网络平台对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辅导等。心理学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心理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解决社会的热点问题、痛点问题,从而培养专业情怀,也对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家从事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工作有了解,进而增加国家自信和专业自信。
服务地方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用心理学理论解决贺州市各行各业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广泛参与贺州社会服务,锻炼能力、增加体验。比如贺州学院在贺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10 余个教学实践基地,在公检法司、监狱、戒毒所、妇联、特殊教育学校等也建立了相应的基地。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学生为这些机构或部门量身定做符合他们需求的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些活动增加了师范生的专业信心,也锻炼了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奉献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彰显。
课程思政的效果,主要看学生的获得感。围绕学生的获得感(专业知识和思政目标的融合情况),以教师情感、国家情怀、素质养成、能力获得、知识掌握等维度为基础,构建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自己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总结会增进学生对这些事情的反思。因此,我们建议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来实施课程思政,把之前在各个环节中学生做过的事情,收获与体验通过多种评价途径再次呈现出来,以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认为,需要把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质养成这三个方面的情况都进行评价。具体通过以下方法开展评价。
1.个人自评与课程思政
自评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掌握、能力获得、素质养成。通过设计具体而详实的自评问卷,结合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开展自评工作。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完成心理学知识题库来进行测试;能力获得情况、家国情怀、专业情怀、个人素质提升情况等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开展调查。这样一种自评方式,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情况,对于之前在课程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情感和情怀加深印象,提升专业素养。
2.同学评价与课程思政
同伴的评价对于师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师范生正处于青年早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尚在形成中,还在解决自我同一性问题。通过来自同学的评价,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同学评价也要精心设计才可行,要设计问卷,匿名评价几个自己熟悉的同学,通过标准化的调查问卷进行比较,避免出现人身攻击等现象,重点关注师范生对于地方教育事业的情怀、对于服务地方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热情、心理健康状况等。这样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加强了反思,强化了之前所做的课程思政工作。
3.老师评价与课程思政
老师通过评价来引导师范生的爱国热情、专业情怀等。老师评价要注意客观、公正。重点评价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情况、应用知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情况、自身心理健康情况、服务地方学校中表现出的专业情怀等。老师的评价要详细、具体、基于具体的事实和细节。这样,通过老师强烈的导向性评价,强化和巩固学生的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目标。
4.学生作品评价与课程思政
这种评价方法也叫作业评价法,通过完成具有课程思政特点的任务来渗透思想教育。撰写论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让学生了解贺州市中小学生需求,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痛点的情况,比如校园欺凌、心理问题等,考察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专业态度等。
5.学生社会服务情况评价
即对师范生参与贺州市中小学的服务实践活动加以评价,比如送教下乡,帮助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以考察师范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通过收集服务对象的评价以及服务对象因学生的帮助而改善等情况,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他人的关爱、对于专业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等。
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师范生因其服务地方的属性,决定了他们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心理学”课程思政为抓手,围绕师范生专业课程思政群或课程思政链,以专业为单元来探讨对师范生的课程思政工作,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格局,有利于全面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师范生的课程包括通识性课程、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遵循思政课程引领、通识课程延伸、专业课程拓展的定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