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赟?王浩竹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即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在这个令人自豪的称谓背后,不但有动人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更蕴含着绵延至今的精神力量。2018年,中共辽宁省委正式发布了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在这16字表述语中,“长子情怀”被列在第一位,是逻辑起点,“忠诚担当”是核心要求,“创新实干”是实践要求,“奋斗自强”是实践特征与目标方向。新时代辽宁精神是对“共和国长子”形象的集中归纳,四个要点各有侧重,又协调一致,从不同层面诠释了“共和国长子”形象的内涵。
话剧艺术是对伟大时代和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和审美呈现。关注现实的当代辽宁话剧史,也是“共和国长子”形象的塑造史。1956年,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的话剧《前进再前进》塑造了兵工厂工人形象;1975年,《为革命修路》塑造了铁路工人形象;1979年,被视为改革开放的春天里的“报春花”的话剧《报春花》塑造了纺织工人形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辽宁话剧真正繁荣起来,其凸显的“共和国长子”形象也逐渐从模糊走向立体。1997年,话剧《父亲》形象反映了辽宁大型国有企业转型期普通工人的心路历程,塑造出老工业基地工人坚忍不拔、为国分忧的高贵形象和精神品质;2007年,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真实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战,工人在经受下岗失业的巨大考验中彰显出的人性光辉。此外,辽宁还出现众多载誉全国的话剧作品,如《工匠世家》《国徽》《黑石岭的日子》《干字碑》《鸣岐书记》《开炉》等。总体来看,话剧中的工人形象、农民形象和共产党员形象,既是当代辽宁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承担了对“共和国长子”形象的塑造。
这些话剧作品产生于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沈阳话剧团、鞍山艺术剧院等为代表的话剧团体,以黑纪文、李宝群等为代表的剧作家团体,以宋国锋、姚居德等为代表的演员团体。这些作品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展现了辽宁人民在共和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创造辉煌,也曾面对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国企改革、民生保障等重重困难,尤其凸显了不同阶段辽宁人民展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以杨师傅、秦大咧咧、孟泰、郭明义、刘老黑、毛丰美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已形成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即带领辽宁人不等不靠、负重前行,最终凝结为长子情怀;改革者们在重压下展现出舍我其谁、牺牲奉献的英勇气概,此为忠诚担当;他们敢为人先、勤劳务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此为创新实干;他们不甘落后、拼搏进取,此为奋斗自强。
总之,辽宁话剧塑造出胸怀大局、甘于奉献的“共和国长子”形象,体现出辽宁精神的薪火相传,更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作品是辽宁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一、长子情怀:不等不靠、负重前行的自我定位
“长子情怀”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逻辑起点,历史赋予了辽宁长子情怀,并使它成为辽宁人民秉持信守的精神品质。在全国尚未全境解放的时候,辽宁的工业机器已经转动起来,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辽宁人曾以坚定的信念创造出新中国工业的辉煌,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历史性贡献,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最终发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巨大作用。这些历史内容都在当代辽宁话剧中得以艺术地再现,并最终形成不等不靠、负重前行的自我定位。
话剧《国徽》由沈阳话剧团作为国庆70周年献礼剧目搬上舞台。编剧黑纪文明确点明此剧的初衷,“《国徽》凝聚着‘共和国长子的情怀”。作品讲述了解放初期沈阳工人以长子情怀铸造国徽的真实故事,记载了辽宁人的一份永远的荣耀,同时将铸造国徽与抗美援朝、与共和国工业发展相结合,具有凝重的历史意义,“通过这部话剧,我们深刻领会了国徽的意义,增强了我们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对沈阳工人阶级的崇敬。”[1]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作为跻身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榜首的话剧作品,更加鲜明地折射出当代辽宁煤矿工人为国分忧的长子情怀,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使“共和国长子”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升华。身处东北重工业基地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国营大煤矿的工人们,曾经为了共和国的工业化奉献了青春和生命,到了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矿山关闭、失去工作的窘境,他们虽然痛苦艰辛却并不埋怨,而是勇敢承担苦难,更重要的是,他们心底永远都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希望。我们从秦大咧咧、佟麗、大咋呼、平平、梅三姐、小霞等为代表的普通矿工身上,看到了当代个人坚韧、顽强、乐观地逐步战胜骤变的命运,走出生命困境,展现出的长子情怀内化为新时代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父亲》更是从标题上暗示出长子情怀已升华为长兄如父般的隐忍与担当,从而更直接地标示出流淌在辽宁人血液中的精神品格。作品描绘了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工人杨师傅一家在遭遇企业转型困境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以小见大地呈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如果说《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展现了东北矿业工人在企业改制中的阵痛,《父亲》则展现城市产业工人在面临下岗困境中的搏击。长兄如父,剧中杨师傅所承载的坚忍不拔和自强不息精神,客观地呈现出“共和国长子”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陷入困境的艰难,更鲜明生动地诠释出“如兄如父”的他们绝地反击、突围困境的勇气和情怀。
明确以“工匠精神匠心打造,长子情深深情献礼”作为宣传语和主旨的《工匠世家》,真实反映了当代工匠在当下社会的责任担当和迷茫困惑,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的执着坚守。这部话剧透彻地诠释了工人的骨气、韧劲、顽强精神,同时也将辽宁工人的长子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话剧《黑石岭的日子》歌颂了工人无私奉献、勤劳朴实的长子情怀,这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矿工人的缩影。剧中刘老黑等4位老矿工50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始终秉持崇高的精神操守,相互扶持,“牵手过河,抱团过冬”,生死相依的情谊使人动容。此外,鞍山市艺术剧院的《燃烧的钢铁》,以孟庆珍为线索人物,她深情回忆父亲孟泰在鞍山钢铁工业战线艰苦奋斗的一生,再现了鞍山钢铁工业发展的一段峥嵘岁月。刘老黑的感恩、仁义、善良,孟泰的忠诚、骨气、志气,都抒发出长子情怀的浑厚与绵长。
总之,不等不靠、负重前行的自我定位,不仅是编剧、导演的主观意图,更是辽宁人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衍生出无私奉献、勤劳朴实、创新务实、奋斗拼搏、敢于担当等多方面的精神质素。同时辽宁不断涌现出更多弘扬时代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如舞剧《铁人》、京剧《匠人》、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等,推进辽宁话剧中“共和国长子”形象不断丰富和浑厚。
二、忠誠担当:舍我其谁、勇于奉献的英勇形象
“忠诚担当”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核心要求,体现了辽宁人民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的信仰和勇于牺牲奉献的家国情怀。辽宁人民经历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牺牲和贡献。辽沈战役中,辽宁战场的胜利为夺取全国胜利拉开了序幕。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作为大后方的最前沿,有250多万优秀儿女参加志愿军,流血牺牲,保家卫国。在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辽宁人民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展现出“共和国长子”的忠诚与担当。
在工业题材话剧作品中,忠诚与担当往往意味着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在困境中的责任。他们面对困难,不逃避、不拒绝,不考虑个人得失,顾全大局,迎难而上,胸怀人民。《黑石岭的日子》中,一次煤矿透水事故中,9位工友舍命搭成人梯救出了当时年纪最小的矿工刘老黑,若干年后刘老黑又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为救3名工友而声带断裂成了哑巴。刘老黑成为几代矿工之间道义与责任、忠诚与担当的传承者。《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中,由于国有矿山面临产业结构老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不得不倒闭,致使大量工人下岗,生活无着,此时秦大咧咧这个女子拣煤队的党代表、“副股级”的支部书记,以他的人情味与责任感、笑对苦难的幽默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表现出一个基层最普通、最平凡的“小人物”的忠诚与担当。秦大咧咧偷了老母亲的“过河钱”,给女工们发了工资。被女工们发现后,他说:“那天我跟你们拍了胸脯,说了大话,保证把大伙儿安排好。这把,我决不咧咧,就是豁出命,我也要说到做到! ”他的话就像一块乌黑发亮的煤燃起了火花,点亮了女工们的心。他对青年女工亮亮的挽救,对各级领导的求告,对所有女工们的抚慰,都是忠诚与担当的体现。忠诚与担当不仅体现在秦大咧咧身上,也体现在女工们身上,她们善良、温柔、坚忍,她们直面困难,坚韧前行,散发出可贵、可敬的人格魅力。
《工匠世家》中的忠诚与担当更生发于困境中。当进口的精密机器发生故障时,老工人宋振远不忍心看国家遭受那么大的损失,敢于提出由自己修理这台机器,他是八级工匠、国家级劳动模范,一辈子修了无数高、精、尖的产品,在他眼里,“只要是人造的机器,人就能修。”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挑战危机,老工人身上浓缩了辽宁工人忠诚与担当的高尚品质。
《父亲》中的老工人杨师傅,面对大儿子辞职下海经商、大女儿下岗、小儿子失业的严酷现实,并没有一味地陷入茫然与苦痛,而是以他火一般的热情、佝偻的病体、粗重混浊的嗓门,穿一身破旧的工装,有条不紊地劳动养家。面对生活的沉重和历史的沧桑,他安抚这个、训导那个,给家人们灌注勇气和力量,让每个人都重新振作起来。杨师傅对家的忠诚与担当同时也是对工厂的忠诚与担当,父亲,是家庭的父亲,也是辽宁工人形象的缩影。
辽宁话剧还塑造了孟泰、郭明义等英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可以说,众多话剧作品中所塑造的辽宁“共和国长子”形象,正是代表着广大民众利益的、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不断使中国挺立起来的“民族的脊梁”。
三、创新实干: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务实形象
“创新实干”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实践要求,体现了辽宁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一五”时期,辽宁创造了共和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艘导弹潜艇等200多个“共和国第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辽宁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启了老工业基地“第二次创业”。辽宁人民制造生产出了第一艘国产航母、歼15、“蛟龙”号、新松机器人、盾构机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创新实干精神的践行使辽宁“共和国长子”形象得到不断拓展。
多年来,辽宁话剧始终秉承现实主义传统,紧密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生活,在戏剧舞台上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工匠世家》中,创新与实干精神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东北一家国有大企业进口一台德国的先进设备,当人们高兴地看到这台先进的机器给生产带来高效益时,机器突然发生故障。按照中德协议,修理机器须等德国的技术人员,不但花费高,还要耽误生产工期。老工人宋振远认为,等德国人来修机器,时间太长,要价太高,损失太大,这是外国人掐中国人的脖子,他提出自己要修理这台机器。德国留学归来的宋振远的儿子坚决不同意父亲的意见,认为这是中国人无视契约精神,一切要按合同办事。这个开始看起来矛盾尖锐到几乎无解的冲突最终得到解决,最后就是通过国际高科技和中国工匠技艺相融合,也就是创新与实干的结合解决的。创新是指辽宁工人敢想敢拼,敢于对德国技术提出质疑,敢于挑战西方先进技术;实干是指他们对困境的挑战源于对国家负责的赤胆忠心,而这必须建立在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上,否则就只能成为笑谈。
话剧《国徽》也谱写了辽宁“共和国长子”形象所具有的创新实干之歌。1950年纪念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时候,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是不能经受风雨侵蚀的木质国徽。国务院把铸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沈阳工人。在抗美援朝、国内潜伏特务不断进行破坏活动的背景下,铸造国徽面临着诸多困难,八级铸造工匠肖百顺和厂里的技术人员组成了攻关小组,发挥聪明才智,创新实干,最终赶在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把金属铸的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
创新实干也是《父亲》中杨师傅对子女的教诲,是《燃烧的钢铁》中孟泰与工友们实现生产恢复的前提,是《黑石岭的日子》中刘老黑与工友之间舍命相救、生死相依的内在要求。创新实干精神是辽宁“共和国长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所有的工人形象、模范形象的行动的内在规定性。
四、奋斗自强: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进取形象
“奋斗自强”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实践特征与目标方向,体现了辽宁人民力争上游、勇于拼搏的顽强斗志,是辽宁人民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内在动力。通过奋斗实现自强,奋斗是实践特征,自强是目标方向。一代代辽宁人努力奋斗,书写了辽宁光辉的历史篇章,成就了老工业基地的辉煌,但我们仍需自强不息,以续接甚至超越过去的辉煌。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中,秦大咧咧等人物在矿山倒闭的窘境中,顺应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发扬奋斗自强的精神,努力再就业,养羊、养兔、搞运输、卖馄饨……开展各种各样的自救活动,终于在绝望中点燃了希望的火种。老秦最后的东北话:“老百姓要过好日子,啥啥都挡不住! ”这呐喊着的正是辽宁工人的心声:奋斗着的人是最美的,只有奋斗才能自强。
《父亲》中那些下岗的产业工人,在风雪的街道上摆着摊儿喊着“卖报”的大玲,攀爬在摩天大楼的外墙上的二强,下海经商遇险的大强,那一个个陷入困境的当代工人并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以奋斗的精神寻求自强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过忐忑、犹豫,但最终还是实现命运的逆转,完成人格的升华,从而筑造出雄浑厚重、具有不可遏制的进取精神的“共和国长子”形象。
《国徽》和《工匠世家》中,辽宁工人都面临着技术攻关的难题,面对西方科技的优势或封锁,中国人必须奋斗以实现自强,只有依靠自己才最可靠。《工匠世家》中三代工匠自强不息,困境中的奋进和崛起,逆境中的忠诚与坚守,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燃烧的钢铁》中,东北解放初期,鞍钢恢复生产,孟泰组织工友们在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没花国家一分钱就实现了鞍钢高炉恢复生产,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组织联合攻关,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 戏剧中的这些矛盾冲突真实反映了现实中我们依然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斗进取才是获取自强的唯一途径。
以上我们从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及奋斗自强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当代辽宁话剧中“共和国长子”形象的塑造。“国之长子”——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形成的身份印记和重要标识,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脚步。在新时代,辽宁人将继续传承顾全大局、责任自觉和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创造出中国工业新的辉煌。那个有担当、不服输、拼命干的“共和国长子”形象,必将不断出现在戏剧舞台上,以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承载新时代辽宁精神,伴随辽宁的经济腾飞和文化繁荣,我们满怀期待。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委托一般课题“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L19WTB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 赟: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王浩竹:辽宁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
注释:
[1]黑纪文:《〈国徽〉凝聚着共和國长子的情怀》,《新世纪剧坛》2020年第5期。
[2]习近平:《大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在参加全国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讨论时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7日。
(责任编辑 刘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