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近几年,人工智能重新热闹起来,从技术创新到应用场景落地,贴着“AI”标签的产品越来越多。似乎,一些普通的电子产品一旦冠以人工智能技術,瞬间高大上起来。
作为投资界和创业者的宠儿,让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变现,回报投资成了当务之急。然而,很多人工智能产品往往只做到了“程序化”的人工,却没让使用者感受到“AI”的智能。消费者购买后,很快被闲置起来,或者放到二手平台低价出售。
回忆一下,这两年我们接触过的AI产品,是不是都有点“蠢”?比如“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苹果语音助手;某些固定场景中,机械式重复回答已经设定好答案的AI机器人;大半夜突然自己开灯,并喊着:主人你好”的智能台灯,吓人程度令人发指。
当然也有一些AI产品做到了智能。前不久,科大讯飞发布的智能办公本X2,柔性墨水屏和手写笔,对标真实纸笔书写体验。同时,还有一个非常令人惊艳的多人分角色录音转写功能。
但好像哪里有些不对?这像不像增加了语音转写和手写功能的电子书?再看价格,4999元的售价是市场上主流电子书价格的十倍,和普通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价格接近。当然了,我们知道它是智能办公本,不是电子书。
毋庸置疑,赋能产品是让人们认可某项技术最直接的手段。而产品创新也将推动技术进步,然而,一个好产品最基本属性难道不是有用、好用吗?贴着“AI”标签,匆匆推出高溢价产品,一时或许会吸引到人来消费,但长此以往到底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为“AI”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