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作品原名《考莱》(Cuore),出版于1886年。中譯文有几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09年包天笑先生从日文转译过来的,取名《馨儿就学记》。1924年,夏丏尊先生对照了日文、英文两种译本翻译成中文时,把书名改为《爱的教育》。我们老一辈的教师,读的都是夏丏尊翻译的版本。从此,《爱的教育》这一书名通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王干卿先生对照了意大利文重新翻译,书的作者名和书中的人名都有变动,但书名《爱的教育》没有变,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夏丏尊翻译的版本时,又增加了叶圣陶先生为这本书写的《〈爱的教育〉指导大概》。
我认为,这是教师、父母都应该认真读一读的书。我在学生时代时,还以为这是一部教育理论著作。读了以后才知道是一部小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没有连贯的故事,是一个小学生在一学年(10个月)中的日记——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新译文改为“恩利科”)记录了他遇到的人和事,但又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做了艺术创造,有故事情节,有艺术处理,不仅有小说的可读性,而且有故事的哲理性。故事虽然讲的都是一个小学生平时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一些事,但在故事中渗透着一种人生价值观,一种伟大的精神——爱。我读着读着,联系到自身,也情不自禁地感动不已。正如夏丏尊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全书充满着爱,所以他把书名起为《爱的教育》。
一般认为这是一部儿童读物,因为它是以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口气写的,似乎是在教育儿童什么叫爱,怎么爱。但是,我认为父母、老师更应该读读。因为儿童的爱心,是在父母、老师的爱的言行中萌发的。小说在好几段故事背后都记录着父亲的一段话,教诲着儿子怎么尊重人,怎么爱。如书中“小石匠”一节,描写小石匠到安利柯家做客,安利柯看见小石匠上衣上沾着的白粉掉在椅子背上,就想用手去拭。但他的父亲忽然抑住他的手,过了一会儿,父亲自己却偷偷地把它拭尽了。后面父亲有一段话:“安利柯啊!你去拭椅子的时候,我为什么阻止你,你不知道吗?他(小石匠)身上有着劳动的痕迹……你应该爱小石匠,一则他是你的同学,二则他是劳动者的儿子。”又如,“军队”一节,当阅兵队伍走过时,安利柯叫道:“啊,多好看啊!”父亲马上警戒地说:“不要把军队当作玩具看!这许多充满力量和希望的青年,为了祖国的缘故,一旦被召集,就预备在国旗之下饮弹而死的啊。……如此,对于军队的敬意自然会从你胸中流出,祖国的面影也更庄严地可以看见了吧。”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父母言传身教对儿童的影响。书中的故事描述了什么是父母真正的爱、老师真正的爱、同伴的友情的爱,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对儿童的教诲。夏丏尊先生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本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得流泪。”作为教育家的夏丏尊感觉如此,我们不是更应觉得惭愧吗?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真是感人至深。
我非常希望老师们读读叶圣陶先生为这本书写的《〈爱的教育〉指导大概》,此文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正文前面,但是1941年就已写成。叶圣陶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一万多字,详细地、深刻地剖析了书的内容,介绍了这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意大利,正处在与外国势力抗争求得独立统一的时期,所以书中不仅描写了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的友爱,而且充满了对祖国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评述全书是以“感”与“情”表现爱的精神,概括得非常准确、精辟。叶圣陶先生还摘录了书中的许多具体故事作案例,剖析了作者的艺术手法。说明这本书的艺术性也是很强的。读了这篇指导大概,会对书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叶圣陶先生的解读之全面、深刻,无人可以比拟。我也是这一次才读到的。本来想在这次读书会上给这本书做一次全面解读,但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指导大概,就觉得我的解读完全是多余的了。
我只是想说一点,《爱的教育》这部小说,不是像一般作者用第三者的眼光描述客观的故事,它是作者用自己的心写出来的,是用自己的感和情灌浇出来的。意大利文“考莱(Cuore)”,就是“心”的意思。全书充满了对人的尊重,无论是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还是对将军、对石匠,甚至对犯人,都给予了人的尊严。小说充满着人文主义精神,在细微处体现着人的尊严,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小说在小情节描写中表现出的小爱,却体现着大爱。所以说,爱无大小,大爱无疆。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呈现的不仅是爱的教育,而是爱的世界。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