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峥
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是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进行证明,从而得出新判断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推理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情推理是指主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某种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活动,推测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对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发推理的兴趣
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能在精神饱满、思维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学习新知;同时,教师营造质疑问难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主动联想、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培养推理能力。
比如,笔者在执教“商不变规律”时,先创设了“明明去三家文具店买钢笔和圆珠笔”的问题情境:
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需求,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们在观察三家的价格后,随即提出了数学问题:哪家的钢笔和圆珠笔便宜?于是,师生一起动笔列出算式:10÷2=5,8÷4=2;100÷20=5,24÷12=2;1000÷200=5,72÷36=2。
马上,学生有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被除数与除数变了,商却不变?或者说被除数与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商可以不变?接着,学生开始了大胆的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笔者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最后再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0可以吗”让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里,问题情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推理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经历了较为完整的推理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推理活动的经验,感悟了推理思想,发展了推理能力。
二、类比迁移,渗透推理思想
我们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渗透推理思想,教给学生推理的方法,提升推理思维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后,笔者引导学生想一想:“加法有交换律,减法、乘法、除法呢?”让学生试着举例进行推理验证。当学生展示出3×2=2×3,0×1=1×0等算式时,他们得出“乘法与加法一样,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的大小不变”,再展示几组减法与除法算式后,得出“减法与除法,都不存在交换律”。在这里,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完成了新知的建构,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密切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体验到数学的严谨性的同时,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与演绎思维得到了锻炼。用类比推理进行知识间的整理与学习,能及时引导学生对推理经验进行积累与总结,并能举一反三,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注重实践,拓展推理思维
波利亚指出,有效地应用合情推理是一种实际技能,要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习它,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教师应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努力创设合理的数学逻辑问题,让学生多经历知识的探索与推理过程,促进学生不断发现新方法、新思路,得出新结论,从而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推理能力。
1. 動手操作促认知。小学生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够丰富数学表象,积累数学经验,为数学推理提供感性素材。动手操作不仅能够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推理的能力。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认识了分数以及意义后,笔者和学生一起玩折纸游戏,并让他们说说通过折纸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上台展示:把一个正方形对折,得到了,再对折,得到了,继续对折,得到了……学生热情高涨,发现其中隐藏的秘密:每对折一次,分母就乘2;分母越大,这样的一份越小……学生在分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积累了丰富的推理经验,这种经验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驱动新的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2. 启发说理明思维。启发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使用数学知识来说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推理与说理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出示算式“0.8+0.5”,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1.3!”这是学生根据竖式经验在新知学习中的迁移,是他们的直觉思维,但并没有理解其中的算理。笔者追问:“为什么是1.3呢?你是怎么算的呢?”学生先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说理展示想法。学生的方法很多:①可以在数字后面加上单位,比如0.8元加0.5元,得到1.3元;②可以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8个0.1加5个0.1,合起来就是13个0.1,也就是1.3;③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证明;④由整数的加减法进行方法迁移,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学生在说理的环境中,由直觉思维逐渐上升为理性思维,由无意识的竖式看到有意识的算理,也渐渐明晰相同的计数单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样着眼于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说理课堂,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优化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3. 长期训练长能力。推理能力的形成是长期培养与训练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打破思维的定式,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推理能力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推理”。
比如“估一估这本绘本有多少个字”这个实践活动,可选择一本绘本中有代表性的一页算出每行字数和每页行数,再估算整本书的总字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培养推理的能力。又如在“重叠”的教学中,课前我们可以开展趣味问答:“两位爸爸和两个孩子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只买了3张票,这是为什么?”(其中的一位爸爸是爷爷)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推理的习惯,让学生从推理的“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应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想,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推理的方法,充分展现他们的想象力、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