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香
古诗词以高深绝妙的内涵,耐人寻味的意境,隽永凝练的语言,几千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收录的古诗词篇目比原人教版教材收录的要多,这就要求教师应更加关注古诗词教学。笔者以为,将群文阅读引入古诗词教学,可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从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
一、诗以群聚,把握共性
群文阅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选择“群体”。教师将有共性的诗词整合在一起开展群文阅读,为古诗词的教与学搭建了一个深入探讨的平台,学生在探索中乐于读诗、善于品诗。
1. 依据同一主题开展群文阅读。
古诗词的题材主题丰富,涉及面广,有山水田园类、咏物言志类、边塞征战类等,教师在选择古诗词群文阅读时,可以对同一主题诗词进行筛选组合,帮助学生领悟同一主题诗作因时间背景、创作视角、诗人经历等因素的不同而展现出的不同意境与情感基调。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时,以“古诗中的春天”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将《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作为对象。学生初读后,教师指导学生提炼三首古诗的时间背景,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早春,《游园不值》是盛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暮春,引导学生依据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将此三首古诗所涉及的不同春时特征与诗歌情感基调进行概括:“小雨润如酥”之清丽,“满园关不住”之热情,“烟花”飘落之离愁。在对比概括下,学生不仅识得不同春日阶段的特征,还对古人依托于此的不同情感具有初步感知,这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景与情的一体化认识。而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诗意寻找诗人的创作位置或创作视角,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想象诗歌景象,对比感受,以诗人的视角展开想象。为进一步实现群文对比阅读的目标,明晰空间对春景呈现与情感抒发的作用,教师将三首古诗图景整合在同一页面,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不同空间的春之韵味。学生在对比后概括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借酥雨草芽夸早春,《游园不值》借出墙红杏赞盛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烟花惜暮春。景色相似,情思相异,春日诗歌这一独特之处使它们具有多篇阅读比较赏析的功能,是进行群文阅读的上好“群体”。
2. 依据同一作者开展群文阅读。
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整合古诗词进行群文阅读,将诗人的生平经历贯穿其中。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后,在议题的指引下,可以更准确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杜甫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选取《望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春望》进行比较阅读。《望岳》是青年时的杜甫在游览泰山时所作的,诗中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杜甫当时不平凡的抱负,洋溢着无惧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37岁的杜甫应试落第,悲愤怅惘时所作,诗中介绍自己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倾吐儒冠误身、生活潦倒的凄惨,并抨击当时的世态炎凉及黑暗的社会现实。《春望》是杜甫在经历了国破家亡,深感人民灾难惨重时所作,诗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在哀叹国破家亡的同时,也叹息自己衰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年老的杜甫在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時,冲口而出的“快诗”,诗人悲喜交集的情感奔涌直泻。把杜甫的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会不由得感叹诗人对天下苍生的赤诚之心和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
3. 依据同一意象开展群文阅读。
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特点,诗人常常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寄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将同一意象的诗词进行组合教学,可以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出塞》时,以同一意象——“月”作为主题,选取《泊船瓜洲》《古朗月行》和《泊秦淮》进行组合教学。面对“明月”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泊船瓜洲》是借“明月”抒发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古朗月行》是对“月”感叹世事多艰,《出塞》是在“冷月”边关的苍凉中抒发对长期边塞战争的悲愤,《泊秦淮》是在迷蒙冷寂“月”色下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学生通过群文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月”的意境,与多位诗人产生共鸣,学习品析同一意象古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集合巧思,提炼议题
在古诗群文阅读时,提炼议题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乡愁、乡思”是亘古弥新的主题,小学阶段有许多此类诗词。
以“谁人不起故园情”一组为例,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张籍的《秋思》组成一组诗群。教师可将阅读议题设定为:通过比较品读,看看在这些诗词中,诗人是如何立象、造境、诉情的。根据议题,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品读,在学习讨论中逐步发现:《泊船瓜洲》立“春风、明月”之象,造“春风拂煦、皓月当空”之境,犹如银瓶乍破而出的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思乡却不得还的情感迸发。《长相思》立“山水风雪、千帐灯”之象,造“跋涉行军、夜宿边关”的荒寒之境,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思乡更烈,征人愁肠百转诉尽“梦不成”的心碎。《秋思》立“秋风、家书”之象,造“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之境,“又开封”这一微妙细节之处,将游子“意万重、说不尽”的深深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入的课外诗词,让学生直观感受借物抒情的写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还让他们感受了经典所赋予的艺术魅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学法迁移,自主阅读
群文阅读突出“教方法”的理念,在课堂上以课内的“主诗”为基础,以课外“辅诗”进行拓展训练,教师引领学生在粗读、略读的过程中分享感悟,在比较中学习、鉴赏,举一反三。
以引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孤独”主题为例。如何在“孤独”主题的群文阅读中渗透阅读策略,教给学生提炼、赏析古诗的方法呢?以教学《独坐敬亭山》《芙蓉楼送辛渐》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群文阅读为例。先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后寻找三首古诗在内容、写法、情感上的相似之处。学生归纳出品味“孤独”的方法:找关键字词、用景物衬托。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使学生学会根据作者经历、创作背景、课后注释、补充联想等方法领会诗人为何“孤独”,体会“孤独”状态的不同。最后将归纳出来的方法进行运用,用已掌握的阅读策略进行批注,并交流如何读出诗人的“孤独”。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赏析最好是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群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感悟古诗词深远的人文内涵,能不断地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