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桂香
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较为稳定B.政权更迭频繁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2.“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封之于陈。”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郡县制
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
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養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5.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国公叔痤家臣,入秦后……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加速B.贵族政治没落
C.改革变法兴起D.诸侯争霸激烈
6.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
C.“民贵君轻”D.“有教无类”
7.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8.“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9.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明()
A.“道”是万物本原B.“道”没有形状
C.应当无为而治D.“道”十分神秘
10.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11.西周初年,天命先王的“威仪”是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而春秋后期,贵族社会从人伦之外寻找社会的合理法则,“礼”被特别强调,并作为维护社会制度的有效手段。这一变化()
A.成因是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B.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C.说明文化革新早于社会变迁
D.与宗法体系面临冲击有关
1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13.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即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这表明道家思想()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和谐相处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14.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为改善君主统治出谋划策
1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向邻国。战国时期,赵国曾使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明()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16.据《中国史纲》论述,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以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人主借助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权力不断减弱
17.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开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宰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18.《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19.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唐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
A.三省体制开始形成B.决策权审议权分离
C.机构变革提高效率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21.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2.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D.郡县制
23.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交融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兼并战争B.铁器使用
C.各国变法D.商业兴盛
24.“(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
25.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县制的出现B.铁制农具的使用
C.都江堰的修建D.各地涌现出中心城市
26.商鞅变法中有这样的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这有利于杜绝奴隶的存在
C.这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禁止商业的发展
27.柳宗元稱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
2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9.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汤因比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废除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D.开创统一格局
30.“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
A.屈原B.李白C.杜甫D.柳永
31.据《资治通鉴》记载,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当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柳公权擅长的书法是()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
32.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篆书B.隶书C.草书D.行书
33.安作璋先生认为,“御史大夫的官位虽比丞相低,……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法定制度上,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由此可见,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是()
A.御史大夫只是丞相的助手
B.御史大夫与丞相互不统属
C.御史大夫与丞相密切配合
D.御史大夫与丞相相互牵制
34.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土地兼并严重B.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地方势力强大D.灾害严重
35.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汉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
C.设刺史监察D.建立内外朝制度
36.西汉时期,盐业官营是指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是指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D.稳定了盐铁价格,保障了民生
37.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后被称为“六经”。政府表彰“六经”,开始提升儒学地位可能出现于()
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
38.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經》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科学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39.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A.司马迁记史不严谨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D.汉武帝最崇拜孔子
40.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A.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
B.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
C.相权承袭秦制并有所增益
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
4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4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诸子思想相互借鉴融合
B.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思想统一局面正式形成
D.君主专制政治逐步确立
43.“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奢靡攀比
B.西汉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44.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之士,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45.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
A.以轻御重、以小监大B.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C.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D.职权受到明确限制
46.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等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作一缗)纳一算(一百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此举()
A.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
B.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
D.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47.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汉武帝时期则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48.“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49.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50.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5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
C.井田制D.宗法制
5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5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5.《史記》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56.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57.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58.《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59.“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描述的人物应是()
A.刘备B.孙权
C.司马炎D.曹操
60.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中“三国”是指()
A.魏、蜀、西晋B.蜀、吴、东晋
C.魏、东晋、西晋D.魏、蜀、吴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 6.D 7.A 8.A 9.A 10.B 11.D 12.D
13.A 14.D 15.D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B 23.A
24.A 25.B 26.C 27.A 28.D 29.D 30.B 31.B 32.C 33.D 34.B
35.A 36.A 37.D 38.C 39.C 40.C 41.C 42.A 43.D 44.B 45.D
46.B 47.A 48.A 49.A 50.A 51.D 52.A 53.C 54.C 55.C 56.A
57.B 58.C 59.D 6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