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轶事

2021-06-06 19:31邵红能
北京纪事 2021年6期
关键词:麦地海子大海

邵红能

2021年3月26日,是诗人海子逝世32周年。很少有人不知道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甚至一度变成房地产商营销的噱头。每年的3月26日,在海子的生命终点山海关,总会有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有人在废弃的枕木上走来走去,有人抱着百合花和诗集,也有人把“海子”二字写到铁轨上。

海子(1964.3.24-1989.3.26),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年仅15岁的查海生以370分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个消息轰动了不大的查湾村和安庆市。大学期间,海子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从1982年到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表现出一位天才诗人的极大创造力。

温馨的大海,暖暖的“亚洲铜”

1984年,海子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作了多部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诗里的愿望是多么朴素、多么温暖: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和亲人通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平凡日常的词汇组合,也是海子心的纹理,是他精神乌托邦式的自由。对照他生前的日常生活便知他这首诗怀着莫扎特式的明亮翅翼。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

海子写着仅仅属于他的与众不同的诗。当大家都被朦胧诗的英雄理想情结所激动的时候,海子向我们展示了神奇的另一片陌生的天空。就在成名作《亚洲铜》的诗里,他谈到屈原遗落在河边的白鞋子,谈到飞鸟和野花,海水、月亮还有死亡。这是一些全新的意象,随后,我们也认识并熟知了他的麦地、麦地尽头的村庄,村庄里的母亲和姐妹,它的空虚和寒冷。其实,那个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人充满着激情,没有过多的物质欲望和大众传媒的冲击,文学创作拥有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

海子式抒情,信念与象征合体

海子1979年进入北大,那一年,油印的诗歌册子传遍了北大校园,朦胧诗爬进了学生的宿舍,诗人是青春偶像。少年海子开始接触文学了。

他像当时其他学生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新进来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哲学,同时,他结识了北大五四文学社的骆一禾和西川。海子开始写越来越多的诗,三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后来,人们将他们称为“北大仨诗人”。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位于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在学生的要求下,在每节课下课前,带着安徽口音朗读诗歌成了海子老师的一门必修课。

诗人圈里新来乍到的晚辈往往要捧着自己油印的诗集,四处拿给诗歌圈的其他人看,渴望得到承认,这是当时诗歌界传播自己的最主要方式,海子同样如此。海子活着的时候,作品并没有得到他死后那般高的评价,事实上他很少在主流刊物上发表作品。海子的家,在离北京市中心30多公里的昌平区,推开窗,便能看到孤单单的太行山余脉。他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读书,晚上工作,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的封闭的世界里只有诗没有他物,有一次,海子走进昌平一家饭馆,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一口回绝:“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当前,海子的影响还在继续,但和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个人传奇性而吸引拥戴者不同,理性时代对海子的热爱,更多的是由于与作品自发地产生共鸣。“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读到强有力的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句,里面有很多对理想、青春美好、爱情的描写,很容易打动人心。”一位读者如是说。海子的抒情诗写得很美,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笔下的事物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

海子的诗歌,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描述中国、想象中国乃至想象世界的方法。诗歌是一种最简短的问题,它又以语言的变革作为标志。所以,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社会发生大的变革之时,詩歌总是走在前列的,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人们看不懂的诗,一些不像诗的诗,正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才让人们觉得陌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放之初,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现象蜂拥出现,诗歌当然领风气之先。海子生前在孤独和无名中写作,度过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其诗歌价值和文学影响力在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广泛认知。如今,他已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无可争议的纪念碑,以旁人无法企及的绝唱,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庞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

海子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是抒情短诗。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

安徽省安庆市月山铜矿当年是海子家乡的明星企业,他的第一首诗《亚洲铜》的灵感即源自于此。海子的诗歌创作时间不过7年,但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阅读他的诗,你总能读到麦地、大海、村庄、鲜花、天空、太阳等这样的字眼。当他去世的时候,有人用“农业文明的殉葬者”来描述他。更多的人,因为他书写麦地的篇章,将他称为“麦地诗人”,甚至有人把他叫作“最后的浪漫主义乡村抒情诗人”。

农村或许也赋予了海子一种特殊的性格,认识他的人,都觉得海子是很单纯的人。苇岸曾在日记中写道,“海子涉世简单,阅读渊博,像海水一样,单纯而深厚。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喜欢,他也会很快和任何一个人交上朋友”。

编辑 宋冰华

海子(老照片)

猜你喜欢
麦地海子大海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问大海
后记 一生的麦地
青青的麦地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蓝天与麦地 千阳万亩旱作梯田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冬日的大海
路过一片麦地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