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顺
鼻烟是具有高细度、湿润度、刺激香味的发酵烟叶粉末,是一种以鼻吸用的无烟烟草制品。鼻烟原为西方所创,明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人传入中国后,便以中药和花香为主。随着旱烟、水烟的风行,以及卷烟被广泛接受,闻鼻烟者逐渐减少。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之一。以高级有油分,且香味较好的晒烟叶,和必要的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闭容器,待经一定时间陈化后,开始应用。不需火种,单以手指沾上烟末送入鼻孔,轻轻吸入。
鼻烟本不是我国本土特产,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其起源至今没有具体的资料可证。相传16世纪中叶,有个欧洲烟草商人因经营不善,造成大量烟草积压在库,时间久之则发霉变质。因对烟草嗅觉敏锐,他忽闻到霉变烟草散发出一种特殊味道,感觉这个味道很诱人。闻后突发奇想:“将这个新奇味道的烟草推向市场是怎样?”后将发霉、发酵的烟草碾成极细粉末投放市场,没想到销售很好,商人还发了大财。之后,这种鼻子闻的烟草便逐渐风靡了全球。不过,这只是传说,并不是史料记载。
鼻烟也称作“闻药”,是一种中医闻香治病的外治法,通过鼻腔吸闻,使该药物入于体内,透肌腠,入脏腑。作用在口鼻、肌肤、经络等穴位,发挥治疗、防病作用,达到调整肌体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功效。清时期的王士祯(1634-1711)的《香祖笔记》之七有载:“吕宋国所产烟草本名淡巴菰,又名金丝薰,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
闻药的组成是以芳香类药物为主成分,多见散剂。我国的传统医学的闻药还有耳闻、脐闻、阴闻等。[清]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火部》鼻烟,有载:“烟有多品,总以洋烟为最,取其滋润不烈,所以为佳。通关窍、治惊风、明目、定头痛,辟疫尤验。”并引证《常中丞笔记》的具体介绍:“鼻烟,或冒风寒,或受秽气,以少许引之取嚏,则邪秽疏散,积满亦解。”
鼻烟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制作时,首先清除烟叶上的沙尘,把一些优质的烟草其原料经过晾晒后,再将富有油分且香味好的优质干烟叶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筛取100目以下的烟草粉末,再掺入麝香、檀香、沉香等名贵药材,用各种鲜花熏制后提炼而成,再放入密闭的陶瓷器皿中陈化数年至数十年而成。清代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载:“鼻烟,制烟为末,研极细,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因为鼻烟放在鼻烟壶里容易发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蜡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
鼻烟种类很多,因原材料的使用不同,颜色也不相同,鼻烟粉末有灰黄色、黑紫色、黄褐色、赭石色等相应不同的颜色。早期的烟味分为五种:膻、糊、酸、豆、甜。鼻烟进入我国后,流传过的鼻烟分为三种:洋烟、闻药和中国鼻烟。鼻烟的粗细度、湿润度、色泽、刺激程度及香味,根据治疗需要,制作出多种多样的鼻烟。据统计,当今世界上的鼻烟已达1000多种,主要风味有烟草、薄荷、干果、浆果、花、草药、咖啡、酒香、木香、泥土、皮革、麝香、龙涎香等。
鼻烟类型也逐渐演变,现有干鼻烟和湿鼻烟两大种类。干鼻烟中为有烟草成分的有色鼻烟,而呈白色鼻烟为无烟草成分的湿鼻烟。根据鼻烟里面含有烟草成分与否,可以分成含烟草成分的黑鼻烟和无烟草成分的白鼻烟。
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哥伦布一行在第二次探险的西班牙,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奇特习惯——吸闻鼻烟。16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开始流传至全世界。
明初期,原产于菲律宾的烟草曾进贡我国,因吸闻烟草可醉人,在我国的福建等地已有种植。清代赵之谦(1829-1884)的《勇庐闲诘》一书是对鼻烟的专著,其中有:“自意大里亚(意大利的史称)通中国,中国始尚鼻烟,三百年来,灵异竞出,其品在吕宋淡巴菰孟加腊波毕之上。”
鼻烟传入中国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鼻烟、自鸣钟、万国图(世界地图)等贡礼,从广东入境,一路北上传教,途经各省,将自己带来的鼻烟陆续分给各地官员;最珍贵的鼻烟,进贡给皇帝。万历皇帝闻过鼻烟后觉得神清气爽,便爱不释手,对利玛窦大加赞赏。清赵之谦的《勇庐闲诘》这样记载:“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裹为小囊藏鼻烟壶。”
鼻烟刚进入中国时的名字叫“士拿乎”,即鼻烟英语“Snuff“的音译。《勇庐闲诘》载:“鼻烟西洋语,旧译为布露辉卢,今英吉利语译为科伦士拿乎。”鼻烟的称呼始于清雍正年间,是雍正皇帝根据这个东西的使用方法是用鼻子闻,便依照使用方法起了这个名字,由此“鼻烟”的名称是自清代才开始有的。鼻烟传入宫中后,随着皇帝赏赐给大臣们鼻烟,此后开始向上层社会流入。早年鼻烟绝大部分是欧洲生产,以德国最多,所以价格十分昂贵。
闻鼻烟最盛行是在清雍正和明嘉靖年代,基本是皇家和达官贵人所享用,一般百姓是用不起的。直到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广州一些商行利用国产的烟叶原料仿制进口鼻烟后,才有老百姓加入闻鼻烟的行列。
松石花卉填金帶芙蓉石盖扁圆鼻烟壶清
玛瑙梅花纹鼻烟壶
乾隆款粉彩开光梅花纹鼻烟壶
鼻烟品质优劣,与鼻烟贮存时间有关。据《勇庐闲詰》记载,鼻烟呈鸭头绿为优质品,贮存百年以上便呈紫近乎黑色。呈红色便是近期产品,红色闻起来烟味更烈。由此可知,鼻烟发酵时间越久,颜色则越深,质量越优。
外国生产的鼻烟基本都是烟草的,传入中国后便和传统中医相结合,演变成一点烟草都没有,全部是多种的中药材研磨成细粉,由鼻子嗅进鼻腔,符合我国古老中医的治疗方法,如现有的中药避瘟散等。
鼻烟与一般的抽香烟还不是一回事,香烟对人体是有害而无利,而鼻烟对身体确实还是有些益处,但长期吸闻鼻烟也会成瘾和依赖,增加患鼻癌的可能。
鼻烟进口到中国,基本都是大的玻璃瓶包装,大的是两斤装,小包装是半斤一瓶的。来到中国经营时,为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和便于随身携带,便分装成各种小包装销售。最早的包装是鼻烟盒,这种最原始的包装虽便于携带,但不便于使用,经常是在打开包装时,烟粉末会撒出来,或被风吹散,最严重的是鼻烟盒打开后会容易散味,这便是盒包装的缺陷。《红楼梦》第52回里,晴雯头疼时,“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闻些”。这里所提及的鼻烟便是盒包装时期。
因鼻烟盒有众多不便,市场上相继出现了口小肚大的鼻烟壶,口小的益处是鼻烟散味小,也不易被风吹散。一般利用盛中药面的玻璃小药瓶,也是初期的鼻烟壶,此便是鼻烟壶的启蒙和由来。
至于鼻烟壶是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根据《勇卢闲诘》:“自康熙中,景德镇始造瓷壶,半从旧式如筒。”康熙皇帝喜欢闻鼻烟,鼻烟放盒子里易走味,用起来不方便,且作为皇帝需要雅观得体,一位有心计的小太监就把鼻烟装进有塞子的小药瓶子里。因替代盒子的简单玻璃瓶,略不合体统,于是皇帝便下旨给造办处做鼻烟壶专用器皿,鼻烟壶由此诞生。据明确史料记载,鼻烟壶源自康熙年间。但亦有专家认为,清顺治年间已有类似的铜制鼻烟壶,这要早于康熙时代。
宫廷造办处生产了各式各样的鼻烟壶,且使用的材料也很广泛,陆续出现了牙雕的、料器的、珐琅的、玉石的、翡翠的等,逐渐发展成为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到了清乾隆年间,又出现了玻璃的套色鼻烟壶,最多的有套八种色彩。其中有一种深黄色套上淡黄色龙纹的壶,最被乾隆皇帝喜爱,这种“黄上黄”色,谐音为“皇上皇”,暗喻这乾隆晚年为太上皇,以讨皇上欢心。王士祯的《香祖笔记》有:“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亦具红、紫、黄、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或以象齿为匙,就鼻嗅之,还纳于瓶。皆内府制造,民间亦或仿而为之,终不及。”
说到鼻烟壶就要提到“内画鼻烟壶”,这种透明玻璃鼻烟壶,里面画上画,外面映出来,看上去非常有意境。内画鼻烟壶的产生还有个传说,乾隆末年,有一位擅长绘画的文人落魄在一个破庙里面,虽然生活拮据,但还是喜好闻鼻烟,一次鼻烟用完了,但烟瘾难耐,于是就用鼻烟勺抠空鼻烟瓶子壁上吸附的烟末来过瘾。这一刮,他无意地看到被刮后的鼻烟瓶的壁上清晰地呈现出图案,划痕写意似的组成了图形很好看,他一时受到了启发,就开始制作内画鼻烟壶,这个工艺品由此出现。但这只是一个没有考证的传说。
现有史料记载,最早内画鼻烟壶出现在清代嘉庆年间,作者名字叫甘烜文,甘烜文是画家,也是吸食鼻烟爱好者。至今发现甘烜文第一个鼻烟壶是1816年。早期内画鼻烟壶玻璃是表面光滑的,光滑玻璃不容易挂上颜料,只能画些简易图案;后改良出“刷里”方式,就是将金刚砂和石英砂掺上水,在瓶子里摇晃,让沙石与玻璃壶的内壁相研磨,将内壁磨成不透明的砂面,呈磨砂面后,画笔便有力度,色彩的附着也更牢固。之后,鼻烟壶绘画越来越细腻,人物故事、山水花鸟都渐次普及起来。
中国内画鼻烟壶自出现后,被国际收藏家们誉为“集中国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流行吸闻鼻烟,鼻烟制作和销售鼻烟的商店开始增多。民国年间,吸闻鼻烟者虽也有一些普通劳动者,但大多是官僚、商人、京剧界人士。如京剧界当年名伶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都是鼻烟店的常客。
说起国产鼻烟的生产,就要提到张家口老字号——鼻烟王。鼻烟王掌柜叫王哲臣,出生年代约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去世于1951年。王哲臣生于北京昌平一个较富裕的农户家庭,自幼在昌平的沙河镇七里渠村长大。父母“老来得子”,王老先生出生时就与两个哥哥年龄相差很大。他幼时父母便去世,此后只得由哥嫂照料。
但他被兄长视作王氏家族家产分割继承人,让他心生寄人篱下之感,处处小心,事事看嫂子的脸色。此环境中成长,未成年时,他就走出家门自食其力了。
王哲臣只身独闯北京城,身上银两甚少,先在北京几家铺面当学徒,后发现嗅闻鼻烟很流行,看好这个生意,经介绍便去天津的一家鼻烟商铺做学徒。几年下来,王哲臣掌握了鼻烟制作的手艺,开始谋划自己独立做鼻烟。苦于本钱短缺,他选定了京北张家口这个便于投资地方。有志者,事竟成,鼻烟的生意竟然逐渐发展起来,京北的张家口也因此有了这一行当相关的名气。
王哲臣后来在北京东城建国门附近的方巾巷东侧的象鼻子后坑(旧时的地名)一带购置了一套四合院。家属子女们在北京居住生活,但他只身在张家口經营着鼻烟生意,直至1951年仙逝。
北京旧时的鼻烟店主要集中在前门大栅栏,之后北城的隆福寺、鼓楼一代也有了销售店。比较有名的鼻烟店有:大栅栏天蕙斋,鼓楼大街的宜兰和、汪正大,崇文门外的公益和等。1937年日寇侵占北平后,鼻烟的销售逐渐下降,大部分的鼻烟店停业。新中国成立后,鼻烟行业有了新生,将烟叶、烟丝、鼻烟合并为公私合营烟草加工厂,鼻烟也随之继续生产。
卷烟出现后,吸闻鼻烟者日渐减少,鼻烟生意也随之萧条,天蕙斋这样规模较大的鼻烟店在1960年也并入大栅栏聚庆斋糕点铺。至20世纪50年代后,纸质卷烟得到迅猛发展,虽然卷烟很快取代了鼻烟,但鼻烟的商店依然不少。至今北京什刹海银锭桥旁还有鼻烟专卖店,销售鼻烟的网店也有很多,但吸闻鼻烟者已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