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勇,周莉娜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科,湖北 枣阳 441200)
脊柱骨折是骨折常见类型之一,其中胸腰段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部位,且部分患者由于伴随脊髓神经损伤,容易出现多种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意外事故[1]。目前临床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对于单纯压缩性骨折以及较为稳定的胸腰椎骨折通常是采取保守治疗,但是对于伴随脊髓损伤以及运动障碍的患者,则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后路手术是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常用入路途径,与前路手术相比,能够减少脏器牵拉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但是不同后路手术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文章主要针对不同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100例医院收治脊柱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23~52岁,平均(31.5±7.6)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5~54岁,平均(30.6±7.5)岁。入选标准: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压缩骨折与爆裂骨折,椎体压缩率>30%且后凸Cobb角>15°,且两侧椎弓根无损伤,符合后路手术适用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随访调查。排除标准:年龄>60岁、骨折发生时间>2周、病理性骨折以及明显神经脊髓损伤、本次术式禁忌证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后路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术,具体措施为:静脉复合全麻,仰卧位,C形臂透视下确定受伤椎体,常规消毒铺巾,后正中行一纵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充分暴露伤椎及上下椎体的双侧椎弓根,确定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之后选择固定追横突中线与上关节突外缘延长线焦点,并确定该点内下方有“人”形骨嵴,在确定进针点之后行开孔扩道处理,并分别在伤椎上下邻椎的双侧椎弓根置入合适规格的螺钉,透视观察效果满意后放入钛棒并固定螺母,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后止血处理,刀口置留引流管并逐层缝合。观察组则行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具体措施为:确定进针点之前的操作均于对照组相同,在确定进针点之后,在伤椎上下邻近椎体的双侧椎弓根置入合适螺钉,然后在伤椎两侧的椎弓根置入较短螺钉,长度约短5~10 mm,以不通过椎体骨折线为宜。透视观察螺钉固定效果后置入钛棒,然后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撑开损伤较重的骨折端,拧紧该骨折端的螺母后,另一端适当撑开或不撑开,固定螺母。透视确认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恢复满意后清理术腔并常规置留导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后凸Cobb角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变化。两组手术前VAS评分、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手术后VAS评分、后凸Cobb角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 )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 89.6±15.6 265.5±30.4对照组 73.5±12.6 224.6±27.6 t 4.965 5.024 P 0.039 0.040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变化( )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变化( )
组别 VAS评分(分) 后凸Cobb角(°)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观察组 7.5±1.6 3.6±0.6 21.6±2.6 5.6±0.8对照组 7.6±1.8 4.2±1.1 21.9±2.8 6.4±1.3 t 1.221 5.112 1.118 5.236 P 0.112 0.041 0.101 0.042
脊柱骨折是骨折的常见类型,部分患者由于神经损伤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导致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加重,因此该类型骨折的临床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的关注。脊柱不同段的运动能力不同,其中胸腰段是躯体屈曲时应力较为集中的节段,在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骨折。对于不影响椎体稳定性的胸腰椎骨折通常采取保守治疗,而对于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则多采取手术治疗。脊椎手术根据入路途径可分为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这三种。有研究[2]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后路手术的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使用前路手术的对照组,这说明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文章主要针对后路手术在脊柱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后路手术的优点在于:①操作简单,且脊椎的位置较浅,术中容易暴露和操作;②有助于处理伤椎;③更好的探查椎管以及蛛网膜下腔;④能够直接观察脊髓受损程度和范围;⑤更好的进行椎弓根钉的处理。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取后路手术治疗,术中主要不同在于伤椎固定方法。椎弓根固定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操作简单且风险低的优势,主要是通过椎弓根置入合适规格的螺钉并纵向撑开,从而恢复伤椎高度,同时能够达到复位和减压的效果[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的是经伤椎置钉固定,而对照组则采取的是跨伤椎置钉固定。跨伤椎置钉固定技术虽然能够改善椎体前缘高度,但是由于其本身是一种间接复位方法,恢复效果不够理想,且可能造成正常椎间盘被撑开,容易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问题[4]。经伤椎置钉固定则主要是在伤椎以及邻近椎体椎弓根置入合适规格的螺钉,其中伤椎固定的螺钉能够分担一部分轴向压力,从而减少邻近伤椎螺钉承受的应力,避免对正常椎间盘的过度牵拉,同时由于伤椎椎弓根置入螺钉在钛棒支撑下有向前推顶的力量,预防悬挂效应引起的后凸角增大[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更多,因此术中风险相对更大;两组手术前VAS评分、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手术后VAS评分、后凸Cobb角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椎体曲度,避免后凸角增大,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与后路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术相比,虽然术中风险增加,但是能够有效改善椎体生理曲度,避免Cobb角丢失,因此在应用中需要严格掌握其适用证,确保患者的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