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从山西长治小县城逐步崛起的企业来说,国际化对于振东集团如同一个梦。
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山西将能源基地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的主体,这也导致了山西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陷入“资源经济型困局”,造成了“煤焦冶电”等煤系产业“一枝独秀”的尴尬局面。
早期的振东集团可谓是石油产业的“大亨”,但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调整不得不进行跨界转型。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回忆,将29座加油站和两座油库转让给中石化后,换来了一亿元资金,而怀揣巨额资金的李安平第一次和股东们产生了分歧。有人建议“分钱”,有人要跟随他二次创业。他想到的是,如果不创业,曾经跟随他的数千名员工将全部面临失业。
在各种压力下,李安平召开了二次创业誓师大会。2001年,李安平团队看中了山西金晶药业有限公司,斥資6 500万元收购了这家面临困境的药企,从此一头扎进制药领域。
振东集团真正打响医药品牌名气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为了让更多患者用上治疗效果好的药,李安平不顾危险,亲自带队,冒着多次被不同省份疫区强制“隔离”的风险,将药运到一线。同年5月,振东集团生产的复方苦参注射液被科技部确定为“非典”8种治疗用药之一,从此振东集团站稳了脚跟。
2004年,李安平率领企业在北京组建了振东北京药物研究院,制定了“创新、抢仿、弱仿”相结合的研发道路,同时与国际、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2004年12月,山西振东五和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振东集团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欧洲市场。首次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虽然只是振东集团迈出的一小步,但对之后的发展规划影响深远。
2011年1月7日,振东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伴随着一声钟响成功上市,成为山西首家登陆创业板上市企业。上市之后的振东集团,开始深入思考肩负着的责任和使命,开始思考如何主动走向国际舞台,把中医药带到对药品最严苛的欧美,影响全世界。
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新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对疾病的认识细化到DNA层面,病理机制越来越清晰。中医诊断讲求“望闻问切”,组方讲求“君臣佐使”,治疗讲求“辨证论治”,这是一套规范的理论体系,但对外国人来讲很难理解。
中医药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迥然不同,现代科技无法将它解释清楚,所以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医不科学”,对其并不认同。因此,振东集团把“用现代科技对中医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理解、认同中医药”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
2011年11月,李安平出访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并签署框架协议。中医药国际化并非轻而易举,其障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中西医药之间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这导致中医药与国际接轨不易;中西医药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研究理路,植根于不同的思维观念,这导致中西对话困难;中医药临床效果积累薄弱,难以获得西方认可,这导致中西医间信任不足。
针对以上障碍,李安平提出“三招破除法”,他把“制定质量标准、分析作用机理、积累临床效果”比喻为中医药国际化的三支利箭。如果说三支利箭是战术层面的方向,那么振东集团还有独到的战略定位。
李安平提出振东集团国际化路径的三部曲——“科研国际化、产品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并进而指出:“想要中医药走向国际,必须让科研先行。中国的医生都不懂中医,何况西方?”
实现中医药融合,推动中药国际化之路,科研工作必须要“走出去,引进来”,打通国际合作壁垒。振东集团将国内外专家联系起来,组织定期交流,互派访问学者,以科研搭台,让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碰撞,产生了很多创新性研究方向和成果。
岩舒牌复方苦参注射液是振东集团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为保障生产出的每一支岩舒牌复方苦参注射液安全有效,振东集团从药材源头抓起,在全国建设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建立了全程质量可追溯系统。严格按照药典要求生产,承担了连翘、苦参、党参、黄芪、远志、柴胡、山楂、酸枣仁、款冬花、白土苓10个品种的中药材国家标准提升科研项目。
以中药国际化为抓手,不满足于国家标准,更是在标准之上追求极致。振东集团掀起中药全产业链的一场技术革命,让中药朝着生产更加规范、质量更加可控、药效更加清晰稳定的方向大步前行。
沿着“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知识教育、形象推广、品牌宣传”的方向,振东集团借助中医药“一带一路”的发展东风,扬帆起航,踏上中医药国际化的征途。以科研为纽带,让更多的西方科学家成为中药的代言人,逐步使得振东产品、产业链接全球。
做优、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振东集团有优势、有后劲、有潜力。以“名以清修、利以义制、绩以勤勉、汇通天下”为新晋商理念,振东集团倾力打造“振东制药”全国知名品牌,矢志为中医药国际化作出应有贡献,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世界晋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