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宇明
打交道多了,我发现朋友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有见识的和没见识的。
朋友小聚,席间聊到省城某大学老师课教得特别好,临近退休却还是讲师,仅因为他没写论文、没做课题。一位朋友说:“大学是学校,又不是科研院所,做什么课题、写什么论文?将学生教好就行了。”另一个立即反驳:“你说得不对。大学的功能是承续文明、创造知识、服务社会,写论文、做课题、搞发明创造都是应该的。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国外顶尖大学和中国的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不是都培养出了一流的科研人才吗?大学评价一个老师,重视科研本身没错,毕竟科研可以提供许多原创的知识,问题是我们评价老师不能唯科研,大学同时是一个教学基地,对上课非常受欢迎的老师应该有职称直通车。”这两人在对大学功能的判断上见识相隔云泥。
见识是见而出识,所谓“见”主要有两种:一是亲身经历,二是读书,也就是间接经历。“见”得多了,又喜欢寻根究底,“识”也就来了。两位朋友,一个完全不懂现代大学应该干什么,只满足于对它作字面理解,思维毫无深度;一个明白高等教育的真正意义,对大学应该如何评价人才有个人见解。
图/东方IC
个人的见识,跟他是否品质高尚不完全画等号,不过,倘若交朋友,我们还是得适当考虑对方思想的“含金量”。
与无见识的人走得太近,最容易使我们产生智力、知识上的优越感。周围无见识的人越多,你的这种优越感越强,而优越感可以轻易消弥一个人的斗志。如果我们周围都是见识超群的人,我们与之在心灵上平起平坐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你就不会那么顾盼自雄,不会那么自作聪明,而会主动去经历、去阅读、去交流,从而一步步完善自己。
人必须有点格局,而无见识的人最缺的就是格局,他们只看到叶子,看不到秋天;只看到水池,看不到大海。因此做事急功近利,在乎现买现卖。与这种人打得火热,很容易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事风格移植到自己的脑子里,不自觉地像他们一样为人处世。相反,假若我们跟见多识广的人做朋友,就很可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心灵的开放,学到沉淀、从容、儒雅、大气,在关键时刻体现出爆发力。
见识是人最好的长相,我们是否有机会与富于见识者为友,并不完全取决于你对别人的热度。友谊是一种双向选择,你挑人,人也在挑你,这就需要我们交出一颗真诚的心,让人可以从你的一颦一笑中感觉你内心真实的悲欢,从你的一言一行里体会你精神的坚守。你忠厚朴实,别人跟你打交道放心,朋友们也就主动找上门,你就有选择的机会。
同时,我们自己也得有见识。朋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在为友,不等于以后为友;一时为友,不等于长期为友。我们想留住在乎的人,想享受高质量的思维碰撞,就必须先让自己变得知识渊博、思维活跃、眼光犀利。人以群分,这个“群”无疑包括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