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华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信仰源泉与前进动力。湘江战役作为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为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沉重的一课。但在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磨炼了意志、凝聚了力量、锻炼了队伍,为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火种与红色基因。在战役中,他们所展现的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坚定执着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初心情怀,为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的法宝。
——题记
湘江战役中,国民党军实力远超中央红军,战斗十分艰难。国民党军参加作战的部队有桂军5个师、粤军4个师、中央军及湘军16个师、贵州王家烈部分军队共30万人,而红军在长征出发前所有人数加起来也才8.6万多,到湘江准备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红军人员降到6.5万人,其中作战部队不足5万人,敌我实力悬殊。与此同时,敌人武器装备精良,进攻十分急促,每天都有几十架飞机轰炸,红军所有作战武器仅为3.5万多支步枪、750余挺机枪和15门轻炮,而且红军错过了最佳渡江时机,在明知敌强我弱的局势下,红军从来没有退缩,仍旧以无比顽强的斗志奋勇向前,不畏牺牲,前赴后继。
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因重伤昏迷被俘后,敌人为了邀功试图用担架将他抬到敌军司令部,他苏醒后,并没有为了活命而选择投降,而是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穿入绞断肠子而英勇就义,年仅29岁。此外,红军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作战部队常常在忍饥挨饿的状况下战斗,即使如此,红军仍能在敌军的严密防守与攻击之下,冲破其重兵设防的重重封锁线,无论是英勇就义也决不投降的陈树湘师长,还是在异常艰苦条件下仍坚持作战的红军战士们,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到底,究其根本是他们始终怀有伟大崇高的主义信仰,而这个主义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红军战士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贞,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目标宁可牺牲自我的勇气与决心,促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鼓舞红军战士不断前进:“信念——对事业、对革命、对北上抗日的路线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坚信一定会胜利!”因而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这支部队之所以是一支拖不垮、打不垮的钢铁部队,占领思想、铸牢军魂,这是我们的根本力量所在。”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有了这种“伟大主义”的指引,就会一往无前。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评价包括湘江战役在内的长征时说:“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上,再没有任何事件,可以像长征——以及长征所产生的传奇故事——那样将这种希望和信心提供给革命者,使他们坚信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中,意志坚定的人也能够取得胜利。”邓小平同志也曾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湘江战役再一次告诉我们,“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他们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动力之源。
【延伸阅读】
□《中国革命的成功密码》
□董振华 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随笔: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
在此后的革命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追求。在抗战期间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疯狂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分析局势、指导革命实践。但当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懂或没有完全弄懂马克思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运用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果对抗战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毛泽东认为:“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革命就不会取得胜利。及至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一次次证明,拥有这种伟大信仰,在任何艰难险阻与诱惑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都能够泰然自若,不忘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