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高中最后一课

2021-06-03 10:52卢怀
中国德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候选人人生老师

教育的力量在于感召和影响,这种力量理应是持久的,而最后一课有理由成为这股教育力量迸发的阵地。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一名连续带过两届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而言,高三的最后一节课,在老师、学生心中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最后一课怎么上?怎么给师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怎么发挥它应有的教育效能?笔者试图通过以下的课堂活动,让最后一节课走心明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朋友测试

高中三年,学生与老师朝夕相处,培养了很深的感情。最后一课,是一个表达和升华这份感情极好的时机,为此,笔者设置了“朋友测试”课堂活动,测试学生对老师的了解程度,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祝福,正如我校校训所倡导的,常怀感恩之心,铭记老师的点滴付出,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

笔者清晰地记得,当我用多媒体打开“朋友测试”PPT,呈现出他们所熟悉的老师照片时,学生两眼放光,大声欢呼,争先恐后地举手说:“我来!我来!”当学生在黑板上写出“霞姐”“鲍哥”“龙哥”“小霸王”等特别的称呼时,台下的学生忍俊不禁,这是只有他们才懂的,专属于他们与老师之间的“密码”。学生在台上学着老师经常说的话:“学好数学!学好数学!”“讲完这道题就下课!”“没有信仰的人生不值得过!”……昨日重现,深深共鸣,勾起了他们多少难忘的回忆。最后一课,让我们一起来勾勒描绘老师的样子,把感恩的心留下,把青春的回忆留下。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不懂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才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同时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更懂得责任担当和付出。

二、天下谁人不识君:最后一次点名

高中生涯即将画上句号,高考也近在眼前,全新生活也将缓缓铺开,学生内心有憧憬向往,但更多的是忐忑彷徨:“我是不是能顺利迎接高考的挑战?”“我能不能应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这个时候的他们,激动也迷惘,渴望也恐慌。最后一课,为何不成为他们成长的“加油站”?为何不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此,笔者在最后一课,设置了“最后一次点名”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

我让班上人气最旺的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全班同学的名字,我挨个点名,并对每个学生作点评。这个点评虽是简短的,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他专属的点评。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高调点赞:“你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文综小王子,保持兴趣,继续加油!”“你总是充满活力,人未到,笑声先至,人群有你不寂寞。”……学生听了,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个性鲜明的学生不妨大写特点:“你向来认真细致,脚踏实地是你的品质,继续保持!”“文科挺适合你的,思维清晰、言简意赅是你的强项。”“情商高,愿意付出,班上活动总是少不了你。”……秀出学生的美,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优势,发力向前。内向腼腆的学生则适合具体点的鼓励:“坐在讲台底下的你,总是在认真记笔记,天道酬勤!”“你是我见过的女孩子里写字最漂亮的!”“动静可相宜,认真的孩子最可爱!”……当看到学生抬起了常常低着的头,露出灿烂的笑容,我是多么希望他们能多多绽放心情。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描述与学生接触中的一些细节了,因为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老师是在意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之间的故事铭记于心。当我看着他们的眼睛,说出这些话,他们是惊喜而愉悦的:“记得上次开完家长会,我在楼下碰到你和你的妈妈,你妈妈说你太安静,但是我觉得你安静背后有强大的力量。”“最近我很强烈地感觉到你身上的转变,一个男人,一旦有了方向,加上行动力,未来便不一样。”“这段时间,我知道你压力很大,我希望你记住,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大胆地去拥抱今天和明天!”“谢谢你手写的邀请函,谢谢你的用心,语文课代表文采果然一级棒!”所有的这些,都是希冀发现学生的美,让站在人生重要节点的他们,能自我悦纳,接受并欣赏独一无二的自己,并有信心去展示自我,迎接新的生活与挑战。

三、乱花渐欲迷人眼:理性大求真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诱惑多样、选择复杂的时代,学生在肆意张望的时候,也难免困惑迷茫,在直面冲突的时候,也不乏选择困难。面对眼前这群学生,我们理应进一步认识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当代学生的个人权利和自我价值实现。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无所适从和彷徨。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面前,他们有的全盘吸收,有的随手转发,有的甚至被误导,作出了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后一课,不妨把理性留下,教会学生理性思考,辩证看待,追根溯源,全面探究,避免他们一叶障目,盲目冲动,人云亦云,甚至片面偏激。为此,笔者在最后一课,带领孩子们开启了“理性大求真”的选择游戏。

现在要选举一名领袖,而你这一票很关键。下面是关于这三位候选人的一些事实。候选人A:他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咨询占星学家,他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枪,每天喝8—10杯的马丁尼。候选人B:他过去有两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床,大学时吸过鸦片,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夸脱的威士忌。候选人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只偶尔喝一点啤酒,且从没有发生过婚外情。

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个候选人?

这个特别的选择题引起了学生巨大的兴趣,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少同學选择了候选人C,理由是此人生活习惯良好,作风正派,而候选人A和B都有明显的硬伤!气氛活跃时,我适时公布了答案:候选人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候选人B是温斯顿·丘吉尔,候选人C是阿道夫·希特勒。

答案公布的时候,大家瞠目结舌。惊讶过后,是无声的沉思。这何尝不是我们时常遭遇的选择困惑?我们被网上海量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信之赞之褒之贬之,为它嬉笑怒骂,倾泻着我们廉价的情绪,时而震惊,时而艳羡,时而同情,时而鄙夷,却又一次次被剧情的反转打个措手不及,原来我们无形中充当了网络闹剧里的助推手,为那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贡献力量,却离真相越来越远。笔者让学生在最后一课,参与到这个选择,正是想告诉学生,你所看到的,很多时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甚至是伪事实,我们应做的不是迫不及待地去相信或去否定,任何不加思考的“照单全收”或“全盘推倒”都是幼稚和极端的。我们应该全面地去了解、去辨别信息的真伪,追根溯源,梳理事情的原委,同时用科学的价值取向武装我们的头脑,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作出自己理智的判断和选择。

四、誓以天下为己任:一起来写“人”

正所谓教书育人,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检验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应该在于重本上线率,而在于通过教育,我们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又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打下了什么样的烙印。最后一课,我们一起来写“人”,一起来解读“人”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与意义。

简单的“人”字,一撇一捺,又蕴含了多少说不尽道不完的奥秘呢?有的同学说,一撇是权利,一捺是义务,我们在书写自己人生的时候,索取获得的同时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做一个潇潇洒洒绽放自我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勇于担当的人。有的同学则认为,一撇是成就,一捺是挫折,人生之路,鲜花掌声与荆棘坎坷同行,我们理应勇敢去接受,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消沉,经得住多大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还有的同学认为,一撇是自己,一捺是他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总是与周围的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生命相依,才支撑着我们走出了人生的困境。一撇是自我悦纳,一捺是珍爱他人,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文艺青年给出了诗意的回答,一撇是仰望星空,上有情怀;一捺是脚踏实地,下接地气。漫漫人生,我们要有诗和远方,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更少不了活在当下的勇气和投入,活好现在,才会走向更精彩的未来。学生们的解读,何尝不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诠释,愿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朝着他们的梦想和远方,坚定向前,走好人生路,书写出一个有意义的“人”。

六月仲夏,凤凰花开,走到最后一课时,我们已经积累了多少汗水与过往。教育的力量在于感召和影响,这种力量理应是持久的,而最后一课有理由成为这股教育力量迸发的阵地。

【卢怀,广东省东莞市塘厦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候选人人生老师
Task 6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展示(以姓氏笔画为序)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首届启功教师奖候选人名单
六·一放假么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