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持续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间喧闹的现象减少了,孩子们在课间有序参与各种活动,欢声笑语时不时地回荡在教室和走廊里。孩子们课间生活既安全又轻松,每次当我在课间走过楼道时,心中便会再次响起《哦,十分钟》的优美旋律。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围绕“尊重教育”理念,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扎实推动学生养成教育,育人效果显著,德育工作受到家长们的普遍好评。其中,课间十分钟行为习惯培养的问题,在2018年秋季学期引起我们的关注。
喧闹的课间
有一天,我在早间巡视校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孩子们早读时稚嫩甜美的声音回响在楼道里,悦耳动听。当我从楼上走到一楼低年级区域的时候,铃声刚好响起,早读结束了,安静的楼道里顷刻喧闹起来,只见孩子们从各班冲出,有一拨学生边跑边嬉笑着争先恐后地奔向厕所,搞得另外一个班抱着作业本的小女生冷不丁地打了个转转,嘟着小嘴跑来找我告状。我这边正安慰着这个小女生,耳边传来学校德育主管沈校长的声音:“这一地水是怎么回事?”饮水机旁站着五六个拿水壶的孩子,一脸不知所措的样子。沈校长接着说:“你们这么做不仅浪费了水,还容易让别人滑倒,下次注意哦。”一猜就知道,孩子们准是不好好接水,边接边玩,结果把水洒到地上了。
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
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
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
哦,你好,你好十分钟!
哦,欢迎,欢迎十分钟!
那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
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我的耳边响起《哦,十分钟》的旋律。这首由陈镒康作词、范真真作曲的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活泼,是小学音乐教材中孩子们最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描绘了轻松、欢快、和谐的课间生活,而现实中的场景却有些杂乱,与我校倡导的课间和言雅行要求不尽一致。
这种现象是偶尔发生还是普遍现象?我校学生课间十分钟是怎样度过的?是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
在德育主管沈校长的带领下,德育干部们对课间十分钟的学生表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重点观察,并主持开展了一次班主任代表座谈会。调研发现,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整体表现是好的,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能做到轻声慢步和有序活动,问题主要出现在入校时间不长的一、二年级。低年级学生课间不良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吵。有些孩子一下课就比较兴奋,说话时嗓门比较大,个别孩子大喊大叫,楼道和教室里显得有点嘈杂。二是跑。有些孩子在楼道中走路不能做到轻声慢步,个别孩子在走廊和楼梯上跑动,偶有碰撞现象发生。三是乱。有些孩子规则意识淡薄,有的不遵守靠右行规定,有的在人多时不排队,有的在打水时把水洒在地上。吵、跑、乱等问题虽然只出现在少数人身上,但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使得师生的课间生活体验不像歌曲中所描述的那样美好,亟待改进。
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低年级学生课间十分钟比较喧闹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从客观上讲,首先,人多地方小是重要的掣肘因素。昌盛园小学是区域内优质学校,近几年新生入学人数不断增长,2016年我校招收261名新生,分6个班;2017年招收327人,分8个班;2018、2019年经上级政策分流缓解后,稳定在8个班,分别招收345和346名新生。学生数在增长,班额在增大,而办学空间没有任何扩充。加之学校的建筑设计也不太合理,楼道又窄又长,楼道长93.9米,宽却仅有2米。其次,公共活动空间不足。一、二年级所在的一层有两个公共活动区域,其中西厅面积36.08平方米,中厅面积56.58平方米,都不是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少数孩子大喊大叫或者胡乱跑动,课间十分钟就容易显得嘈杂。
从主观上分析,我校在“尊重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学生养成教育一直做得很扎实,但仍然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首先,德育管理不到位。学校出台了不少常规管理制度,像《昌盛园小学课间行为习惯要求》已经对课间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全员育人的理念没有得到深入贯彻,交叉检查没有落实到位。其次,班主任培训亟待加强。最近几年学校新教師比较多,低年级新做班主任的教师占据一定的比例,他们在班级管理和养成教育上缺乏经验,需要加强培训,需要资深班主任的引领。最后,课间活动方式单调。除楼道读书区域看书、班级内聊天、为班级做事情等,孩子们在课间可做的事情似乎不多,旺盛的精力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发泄出来。
在校园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在校园安全备受关注的时代,我们如何看待低年级课间喧闹现象,以及该怎样改善学生的课间生活体验,成为一个新课题。
要安静还是要热闹?
针对低年级课间喧闹问题,学校组织了低年级全体班主任工作会议。在会上,每一位班主任都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出现了两派针锋相对的意见。
一派人认为要对低年级课间喧闹问题进行重点整改,要让孩子们在课间能安静下来,在楼道里要轻言细语、轻声慢步,在教室里可以休息,也可以做些轻松一点的游戏。这种管理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将我校“尊重他人”的理念贯穿在行动中,而且可以养成规则意识,坚持和言雅行,争做文明少年。更重要的是,这种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间冲突和安全事件。持这种观点的以年长教师居多。
另一派人则认为安静一点是必要的,但不能太安静。低年级小学生贪玩好动,那是天性使然,教师要顺应这种天性,而不是压抑孩子的天性。有教师指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和教师确实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快步走路,课间安静得像上课一样,可这种现象受到一些专家与很多家长的质疑,不少人呼吁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让课间十分钟热闹起来。持这种观点的班主任多数是年轻教师。
在我看来,这两派观点其实不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可以在安静与热闹之间选择一种中间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而不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言,没规矩是种天性,有教养是种选择。教育要顺应天性,但也不能放纵天性,教育应该促进孩子由一个只有天性的生物人,不断向有教养的社会人转变。
脑科学也支持这样的安排。我专门就此问题请教过脑科学专家。专家说,从脑科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大脑的工作效率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像生物钟一样呈现有节律的变化。在一個学习周期内,一般在靠近开始和结尾的阶段各有一个效率高的时期,中间有一个效率低沉期。低沉期时间在整个学习周期中所占的比例随学习周期的延长而增大,也就是说,一节课的时间越长,低沉期占据的时间越长,总体效率越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目前公认的中小学最佳课时长度为40分钟,每节课之间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休息期间学生过度兴奋,不仅课前准备会受影响,而且上课铃响后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上的学习效率。
经过多次研讨与交流,班主任和德育干部基本上达成共识:课间十分钟应以静为主,然后是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是相对的。一是说“动”不都是响天震地的动,动可以是不影响他人的轻松活动;“静”也不是绝对的安静,不是悄无声息,在安静中可以有轻声交流。二是从整体安排上来说,“动”是相对于大课间、体育课、活动课等时间段来说的。学校确保每个孩子每天锻炼1小时,低段小学生每周有4节体育课,每天上下午有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孩子们可以在这段时间自由运动,彻底放松;“静”是相对于课间十分钟来说,这个时段孩子们主要用于上厕所、休息,以及简短的交流和娱乐。
把轻松课间还给孩子
“以静为主、动静相宜”成为昌盛园小学处理课间十分钟的基本原则。我们需要歌曲《哦,十分钟》中描述的轻松课间,要把轻松课间还给孩子。
为寻找解决课间十分钟问题的有效策略,防止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我校开展了多轮咨询会议和专题研讨。2019年3月,我们两次邀请“创新昌平·卓越校长领导力诊断与提升”项目组的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来校指导,专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一揽子框架性建议。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我们听取专家建议,借鉴夏山学校的自治管理经验,参照北京市教委于2018年印发的《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用学校治理现代化理念,让孩子和家长也参与到有关研讨中。
考虑到学生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我们分别组织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专题研讨会,每个年级的研讨会由学生代表、家长委员会成员及所有班主任参加。学生和家长们对学校处理课间十分钟问题的基本原则表示赞同,同时基于学生视角和家长视角,对学校原有的《昌盛园小学课间行为习惯要求》提出了不少修改建议。
家长代表们最担心的是“一管就死”,他们希望学校不要只是加强制度管理和评比,而应强化正面引导,告诉孩子们课间具体应该怎么做,比如“走路轻声慢步靠右行”“课间可以到教学楼内活动、说话,但要轻声慢步”,而不是总是告诉孩子这不可以、那不可以。有家长还建议学校设置预备铃,学生即便到楼外玩耍,听到预备铃马上赶回教室,也不会耽误下一节课。
本来我们以为孩子们在这种会议上不敢发言,谁料他们也积极参与讨论,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建议。有孩子说有的教师总爱拖堂,害得他们去厕所的时间都很紧张,建议教师们准时下课;有孩子反映轮流值日管课间的同学有时不认真,对有的同学严格,对有的同学则装作看不见,得想办法改进;还有一个孩子指出,他们在课间要小声说话,可有的教师有时在楼道里却大声说话,甚至是批评学生,还有的教师在他们上课时穿高跟鞋从楼道走过,动静很大。
通过这种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研讨会,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不同人群看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可以不同,决策时必须切实听取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声音,而不是走程序般地“征求”他们的意见。基于多种渠道收集来的意见与建议,学校德育处于2019年6月初修订了有关规则和要求,具体如下。
昌盛园小学轻松课间师生行为指南
为了给全体师生创造良好的课间环境,让大家享有安全、轻松、愉快的课间十分钟,学校特制定本行为指南。
(一)教师
1.每一名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课间在教学楼内轻声慢步、轻言细语,而且在发现他人不良行为时要及时提醒和教育。
2.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下课铃响后学生离开教室不必得到教师允许。
3.每个课间,班主任或副班主任至少有一人在本班教室和附近楼道巡视,提醒学生和言雅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4.德育干部随机到教学楼内外公共区域巡视。
(二)学生
1.下课铃响后优先准备下节课学习用品,然后去厕所。
2.离开座位时将椅子移到桌斗下面,动作要轻。
3.在教学楼内走路轻声慢步,即便路上没有人也靠右行走。
4.上下楼梯也靠右走,一手扶好栏杆,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5.说话音量要适当,见到老师行队礼或点头礼,人少时可配合轻声问候。
6.使用厕所、打水或找老师,人多时自觉排队等候。
7.保持环境卫生,用水时小心烫伤,不要将水洒在地上。
8.不在教学楼任何位置追逐、打闹、喊叫。
9.轮值同学认真协助班主任做好课间管理。
10.遇到疑问和困难,或与人发生冲突时,主动寻求老师帮助。
11.预备铃一响,所有人返回教室,静候下节课开始。
相较于上一版有关课间行为规则的文件,这份文件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从要求到指南的转变。原来的文件名为“课间行为习惯要求”,现在是“轻松课间师生行为指南”,减少了命令式语气,更多地是从正面引导师生行为。
第二,从学生守则到师生共同遵守的公约转变。原来的文件只对学生行为提出规范性要求,而现在的文件也对教师行为提供指引,体现了师生平等,进一步落实了我校“尊重教育”的理念。
第三,增加预备铃。这种安排可以减少学生对迟到的担心,也可以减少学生为避免迟到而在楼道内奔跑的行为。
第四,从细节上完善规则。新文件中的每一条规则都经过反复讨论和推敲,比如见教师打招呼,以往学生都是大声向老师问好,现在提倡行队礼或点头礼,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楼道内的嘈杂程度。
《轻松课间师生行为指南》颁布之后,每个班都在班里召开主题班会,宣讲了新的规则,对容易出现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除此之外,学校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还着力推动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改善大课间安排。丰富大课间活动,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增加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让孩子们可以在大课间充分活动。二是落实全员育人。课间管理不是班主任自己的事。德育干部要加强课间巡视,及时发现与处理各种问题。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立德树人,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必要的教育。三是鼓励各班自主创编室内游戏。师生一起开发一些可以在室内开展的小游戏,比如拍手掌、比大小、猜单词,让孩子们在课间想玩时有合适的游戏玩,而且玩得开心。
经过持续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间喧闹的现象减少了,孩子们在课间有序参与各种活动,欢声笑语时不时地回荡在教室和走廊里。孩子们课间生活既安全又轻松,每次当我在课间走过楼道时,心中便会再次响起《哦,十分钟》的优美旋律。
下课的铃声送来十分钟,
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
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
哦,你好,你好十分钟!
哦,欢迎,欢迎十分钟!
那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
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周晓芳,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丨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