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福斌,王施智,吴建龙,王家乐
(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5)
20世纪50年代初,由前苏联引进的直流电阻率法在国内处于隐伏地区找煤的试验阶段;60年代直流电阻率法技术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应用直流电法技术探测老窑采空区、岩溶、古河床及精查阶段的断层等问题,并获得成功;70、80年代,直流电阻率法技术发展迅速、成熟,得到广泛应用[1-3]。随着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数学的引入,直流电测深法技术进入数字化时代,相关的滤波、数据圆滑等技术手段也不断成熟并推广,但此种处理方法需要人为给定参数,或进行人为手动圆滑,得到的数据体往往会有很大一部分失真,给成果解释带来一定误区[4-6]。进入21世纪之后,直流电法已从地面发展至井下,成为了煤矿防治水工作中重要手段之一,在矿井开采过程中,查明工作面顶板富水异常区位置是煤矿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7-9]。近些年煤矿水害的频繁发生,尤其在一些巨厚煤层的矿井,随着回采导水裂缝带的发育,受水害的威胁随之增大,矿井直流电法的地位也随之升高,因此,要求的解释精度也不断提高,仅仅采用传统的处理手段很难取得较好的数据体,也无法消除数据失真这一现象。为此,采用归一化视电阻率法进行数据处理,以期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确保异常真实性,提高分辨率,弱化背景场,突出异常场。
直流电阻率法是利用地壳中不同岩石间导电性(以电阻率表示)的差异,通过观测与研究在地下人工建立的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来寻找煤和其它有益矿产和地下水,以及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10-13]。其原理是向地面打入2个或2组铁质的电极A、B,其中A极为供电电极,通过改变OA的距离实现深度探测的目的,B极为无穷远极,固定不动,外接一个电源作供电电源向地下供电,在地下建立稳定电流场,用仪器观测出供电电流强度I,再将2个或2组铜质测量电极M、N打入地面,并观测M、N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ΔV,并按式(1)计算出M、N极间中点处的视电阻率值ρs(单位Ω·m)。三极直流电法工作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三极直流电法工作装置Fig.1 Working device of three pole direct current method
(1)
式中,K为按供电电极A、B与测量电极M、N的间距计算出的一定排列情况下的装置系数,不同的排列方式有不同的K值。然后,所有仪器设备沿测线同时向前移动,逐点测量、计算ρs值,便可获得沿测线或测区的ρs值变化规律。
归一化就是要把需要处理的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某种算法)限制在需要的一定范围内。归一化首先是为了后面数据处理解释的方便,其次是保证程序运行时收敛加快。归一化的具体作用是归纳统一样本的统计分布性。归一化有同一、统一和合一的意思。本次介绍的是均值归一化,由于煤层的起伏形态与地层的起伏形态基本一致,采集数据质量基本不受煤层起伏形态影响,即可将各地层岩性看作近似均一水平层状分布特点进行计算。即以全区某一点为参考值或设定一个参考值,作为全区的基本值,求取全区各测点的同一测道的平均值,将平均值与基本值进行对比求取系数,最后将系数与原始数据相乘得到归一化后数据。
(2)
(3)
(4)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是每个测点的同一测道求取均值与参考值进行对比,求取系数K,区内单个测点最多有几道,就须求几个K值,由于各测道视电阻率值不尽相同,因此K值也不同。数据归一化形式上是变化表达,本质上是为了比较认识,是比较存在差异的数据体。众所周知,国内大部分煤系地层均属沉积地层,其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岩层分布基本呈层状,在解释过程中,往往会将呈低阻电性反应的泥岩划分为异常区,忽略了目标低阻异常体,而归一化目的就是将泥岩的低电性转化成与砂岩一致的电性,有效提高信噪比,突出目标异常体。
将实测视电阻率数据通过通信线传送至计算机后,通过专用软件进行计算得到视电阻率值,结合现场调查资料,发现受干扰的数据,即由于受接地条件影响,个别极距数据发生跳变,进行剔除或圆滑处理,并进行归一化数据处理,突出异常场,将归一化后数据绘制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将所测得各条剖面的视电阻率值按线号、点号一一对应,组成工作面视电阻率数据,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水平切片处理,切取煤层顶板各层位视电阻率值,最后绘制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归一化前后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归一化前等值线基本呈层状,与煤系地层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低阻异常区主要集中在垂向上探测距离小于50 m范围内;经归一化处理之后,提取出本区的异常,得出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图中明显反映了低阻异常区的分布位置,为后期资料解释奠定了基础。
图2 归一化前(上)、后(下)视电祖率等值线断面Fig.2 Isoline section of normalized pre(upper)and post(lower)apparent resistivity
资料的解释推断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工作面的原则。充分收集和研究各种地质、水文地质、钻孔及相邻工作面的勘查成果等资料,根据视电阻率等值线的空间变化规律及等值线的密集变化特征,并结合现场勘查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综合分析,从定性到定量,反复进行,将电性成果转化为地质成果。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彬长矿区,其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中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洛河组(K1l)、环河-华池组(K1hn+h),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2),第四系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及全新统(Q4)。影响煤层开采的主要含水层有洛河组中粗粒碎屑岩含水层,安定组中部及底部、直罗组底部砂岩含水层以及延安组含煤地层砂岩承压含水层。其中,洛河组中粗粒碎屑岩含水层一般厚284 m,该层单位涌水量0.258 6~0.436 5 L/(s·m),为无界承压含水层和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岩组;安定组中部及底部、直罗组底部砂岩含水层为层间含水,单位涌水量0.000 05~0.002 6 L/(s·m),富水性弱;延安组含煤地层砂岩承压含水层,为中粗粒砂岩、砂砾岩含水层段,厚度18~40 m左右,单位涌水量0.000 046~0.000 74 L/(s·m),富水性弱。在巷道掘进期间,揭露了断层一条,为F6正断层,产状150°∠46°,落差H为6~10 m。
由于受矿井施工条件限制,本次采用三极固定MN装置,无穷远极的布设沿着巷道布设,且无穷远极OB的距离大于3倍的最大供电电极距OA。供电极距OA采用算术极距,极间距为10 m,最小OA为25 m,最大OA距为180 m;无穷远极OB不小于700 m。接收极距MN/2采用固定形式,为5 m和15 m,两接口处取视电阻率平均值。
图3为归一化前后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反映了工作面4号煤顶板上120 m范围内含水层的电性分布形态。圈定了区内富水异常分布位置,同时分析在距切眼700~1 000 m之间的A号异常,存在上、下联通导水通道的可能性较大。A号富水异常区为F6正断层造成的局部裂隙较为发育及延安组上段、直罗组、安定组砂岩层局部富水所致,该异常在4号煤层顶板上20~120 m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推测此异常延伸区域大,A号异常区富水性较强。该异常为本区重点异常。B号富水异常区为砂岩层富水所致,该富水异常区在4号煤层顶板上45 m和120 m处出现不同规模的异常区,B号异常区富水性较弱。经矿方后期回采揭露情况,在回采临近至A号富水异常区附近,顶板压力、淋水增大。电性反应特征与实际揭露资料一致。
图3 视电祖率等值线平面Fig.3 Isoline plan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1)将井下采集的数据进行视电阻率转换后,依据现场调查情况,剔除坏点数据,采用归一化视电阻率法进行数据处理,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资料解释时避免了失真造成的误区。
(2)经归一化视电阻率法资料处理,有效提高横向、纵向分辨率,弱化了背景场,突出了异常场,解释成果与回采揭露资料吻合。
(3)归一化视电阻率法是基于视电阻率与线性函数的结合,是煤矿井下水文探测最理想、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