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寅生 /文
在研制过程中,祝榆生始终坚持从实战出发的设计指导思想,他时时处处想着战场,想着打仗,想着战士。他不以下达的战术技术指标为最终奋斗目的,战技指标里有的,他积极去完成。指标里没有的,只要打仗需要,使用部门不提他照样上。
比如,他发现驾驶员的空间狭小,舒适性差,他要求改进,一公分一公分地往出抠,而且亲自检查督促落实情况。装甲兵多年前就提出要求炮管前抽,以便提高战场维修能力。而中国第一个身管前抽的坦克就是三代坦克。研制前抽的过程中,发生过精度降低的现象,久攻不克,研究人员请求适当降低精度指标,祝总师一口否决,战场上谁的炮打得准,谁的获胜的概率就高,精度指标绝对不能降。
有次进行2200 米对动目标射击试验完成后,祝总师对试车队长尹东风说,“我想了解一下,在要求一定命中率的实战情况下,实际的发射速度究竟有多高?”于是,老尹根据祝总师的要求设计了一次试验,靶车在长度为15公里的跑道上以25 公里/小时的速度来回运动,老尹操纵坦克炮及火控系统进行静对动射击,结果获得了每分钟5 发的实际射速,命中率为5 发4 中。祝总师看了十分满意。
指标要求2000 米击穿若干厚度的装甲,验收时只做近距离的模拟试验,祝总师不满足,想了解2000 米处的实际威力究竟是什么情况。于是,他找到装甲兵的神炮手王治功,“老王,你能不能实际给我打一炮,看看2000米的威力究竟能不能达到设计指标?”老王回答:试是可以,但是目标必须用八块靶板拼起来,否则难以命中。祝总师说,拼就拼呗,你一定要有信心,放松点,一发不行两发,两发不行三发,只要打中一发就行。老王说祝总师与别的领导不一样,他不是硬性要求你必须怎么怎么的?所以我很放松,第一发着地了,第二发修正,第三发就正中靶心。结果打中一发,祝总师心中有了数。
对于祝榆生当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一开始并不是大家都完全认可的。有位重量级的坦克车辆专业的教授就提出过质疑,为什么选个炮兵出身的当坦克总设计师,装甲兵有些人也曾经怀疑祝榆生能不能领导好三代坦克设计,实践已经完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装甲兵说:我们提出的要求,他都尽力满足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他想到了,而且实现了。祝总师比装甲兵还装甲兵。装甲兵部的领导也很敬重祝总师,因为他是装甲兵历史上在科研项目方面与使用部门合作最好的总设计师。
上级下达的三代坦克的指标49 项,照理讲,完成了这个指标就应该说完成了任务。但是,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文件又要求三代坦克能够在21 世纪与当时的世界先进坦克抗衡,其实这49 项指标与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要求是有相当大差距的。祝总师并没有满足于完成文件下达的49 项指标,而是着眼于实现国家要求的下世纪的更加高远的目标。于是,他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完成已经下达的指标,同时部署更高水平的二步指标,结果第二步指标也顺利完成 。
在选择火炮口径时,也足以看出祝总师的战略眼光。当时可供选择的坦克炮有两种:中国自行研制的120 毫米坦克炮,以及俄罗斯的125 毫米坦克炮,他忍痛割爱,放弃了已经相当成功的国产120 毫米坦克炮,而选择了125 毫米坦克炮,除了其可以实现自动装填,提高射速,药室容积大,发展潜力大外,还有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原因,祝总师看到了125坦克炮可以通用俄罗斯125 毫米的弹药,外贸前景远远大于国产120。实践完全证明祝总师的英明。当第一步指标完成后,125 坦克炮就随着外贸坦克,源源不断出口,做到了一边科研一边出口,科研期间就有了经济回报。这样不但提高了参研单位的积极性,而且在外贸过程中解决了不少技术工艺问题,为三代坦克的顺利完成也做出了不小贡献。
在坦克上使用激光实现压制观瞄的概念是祝总师第一个提出来的,使用部门没有提出过,世界上也未见过报道。祝总师从坦克的战场环境出发,他很清楚对坦克威胁最大的天敌是武装直升机,如何对付直升机是祝总师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他打过仗,他深知战场上观瞄是第一位的,看不到敌人就等着挨揍。打仗追求的就是,我能看到你,你却看不到我。我能打你,你却打不了我。于是他跟205 所从事电视跟踪研究的李尊民提出,能不能把激光致盲与你们的电视跟踪组成个系统,对付武装直升机的观瞄系统,使其失去或暂时失去观察与瞄准的功能?于是,在祝总师的关怀下,一个新技术专项在三代坦克项目中诞生。在李尊民总师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参研单位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十几年后,世界上第一台坦克车载压制观瞄系统终于变成了现实,并随着三代坦克一起定了型、装备了部队,该系统不但能压制武装直升机,也能压制坦克车辆,还能压制敌人的火力点的观瞄,成为三代坦克的一大亮点。祝总师还要求李尊民写本书,书名他都想好了,就叫《光之战》,他颇有远见地指出:今后的战争是光的战争,光之战将改变战场的形态。未来战场的博弈不是争分夺秒,而是争毫秒夺微妙。激光威胁源探测、激光通信、激光压制和敌我识别技术,绝不能停留在陆军武器平台上,而要向航空和航天移植和应用。祝总师30 多年前的预言如今纷纷变成了现实,压制观瞄也把205 所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技术领域,现在他们正意气风发地向空间进发。
关于三代坦克没有车电系统,有的媒体说是一个短板。其实,不能脱离历史看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车电系统尚处于初始阶段,所以,使用部门没有提出这个要求,设计人员也还没有这个意识。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世界上车电技术发展较快,祝总师立即部署装技所进行论证与预先研究,装技所的老专家张长泉告诉我们,99A 的车电系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代坦克上马时,我国部队装备的还是一代坦克,与世界装备的代差不是一代而是两代,技术上的差距更不必说了,因此三代坦克追赶世界水平的战斗是一场敌强我弱差、差距悬殊的非对称性的大战役。如何以弱胜强,确实需要智慧与谋略。这正是祝总师挂帅后首先面临的重大决策。当过作战参谋,教过战略战术的祝总师,经过深谋远虑,提出了如今整个三代坦克系统耳熟能详的“系统取胜”的指导思想。这既是贯彻系统工程理论的设计思想,也是管理三代坦克这个庞大系统的指导思想。
什么是系统取胜?简言之,就是在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子系统的优化组合,部件与部件、分系统与分系统间的功能匹配与补偿,以达到总体性能最优。具体讲,一是高综合制胜,就是把兵器工业系统内外、国内国外、多学科的技术与资源进行合理的集成与优化组合,使系统实现大跨度、高层次、多功能、高效率的高度综合,以达到系统整体功能较优的目的。二是以新制胜,不走前人的老路,大胆广泛采用新技术,特别是要敢于先于他人使用新技术,出奇制胜,实现弯道超越。三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实施两步走的战略,先完成下达的指标,再攀登新高峰。四是,发挥我们已有的技术优势,实施有限项目的重点突破。五是实施边研制、边外贸、边投入、边回收的策略。“系统取胜”实际上就是系统工程理论在三代坦克项目中的运用与实践,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这正是三代坦克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秘籍。
王哲荣院士曾经指出,一个里程碑性的项目,应该有三个特点。首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第二,它必须是世界先进水平;第三,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祝总师领导研制的三代坦克,不但在兵器工业的历史上,而且在中国坦克发展史上,都是一尊光彩夺目的里程碑。
我国后膛炮用的破甲弹,一直使用梯黑炸药,能量低,破甲威力始终上不去。我国曾经跟着155 加榴炮引进了B 炸药,但不敢用。徐更光院士发明了8701 高能炸药也没人敢在后膛炮上应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射击安全问题,一旦炸膛,后果不堪设想,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议论多年,就是没有人敢下决心。三代坦克的破甲弹6 年过去了,威力任然达不到指标,陷入了困境,123 厂又预感到有可能与120 滑膛炮破甲弹被炮兵“枪毙的”的同样命运。此时,外贸正急等着破甲弹一步指标完成。大家既担心又着急。此时,祝总师把南理工78 式82 无坐力火箭破甲弹的总设计师朱鹤荣教授和125 破甲弹的总师请到北京,布置攻关工作,要求南理工参加到125 破甲弹项目中来,共同攻克难关。朱鹤荣他们仔细了解了情况,与弹厂商量后做了两个试验,一个是旋转破甲试验,一个是引信瞬发度试验,发现弹丸的高转速使破甲深度急剧下降,此外引信瞬发度太低,炸药能量得不到有效发挥。提出了药形罩改进设计以及选用瞬发度高的机电引信的建议,但是,这还不足以解决赶超世界水平的问题,于是他们同时提出了探索使用8701 高能炸药的建议。
在祝总师指挥下,工厂、院校和研究所三结合,联合起来攻克炸药装药发射安全性这一难关。北理工徐更光院士亲自到弹厂考察,他们用冲击模拟试验测定装药的临界应力与应变率,南京理工大学进行发射过程中炸药应力应变分布的有限元分析,继而进行射击安全性的模拟实验,123厂分析膛内不安全的各种因素,优化装药结构设计,提高压药装药质量,消除疵病、底隙和侧隙。综合以上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膛炸的主要原因是装药缺陷,只要完善装药工艺,加强装药缺陷的检查,8701 炸药的射击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
为了验证以上结论,项目组接着又做了大量发射安全性试验,累计射弹800 多发,结果证明弹丸在膛内、在外弹道上以及落地时全都很安全。
在科学分析、模拟试验、实弹射击试验的基础上,祝总师拍板决定,125 破甲弹就用8701 炸药。他说,这只“螃蟹”我先吃,出了问题我承担。在座谈会上当朱鹤荣老教授说到这里时,激动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125 破甲弹的工厂鉴定与设计定型试验都很顺利,试验结果穿透率98%,还有若干后效板被穿透,超出了第二步指标要求。从此,中国后膛炮破甲弹使上了高能炸药,破甲威力跃进了世界先进行列。123 厂总工程师刘景春十分感慨地说:没有祝老总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我们的后膛炮破甲弹没有今天的水平,祝总师挽救了我们厂大口径后膛炮破甲弹的命运,在双创时代,多么需要祝总师这样敢于拍板、勇于担当又善于科学决策的领军人物。
在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三代坦克的发动机使我国的车用发动机从730 匹马力一举跃到了1200 匹马力,提升了60%,是个了不得的成就,但是,马力大了,热负荷也大了,带来了机体强度、烧蚀等一系列问题。当时有两条解决的思路,一个是保持150 毫米缸径不变而加大缸芯距,这意味着发动机的体积要增加,且整机的改动较大,一些部件要重新设计,存在一定风险。发动机总师张保中不主张加大缸心距,想通过其他技术途径解决,但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祝总师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纳加大缸芯距的技术措施,虽然发动机总师不赞成,但祝总师坚持自己的决策,说服了发动机总师。大家都知道坦克体内的空间是很狭小的,部件之间激烈地争夺着这一点空间。然而,祝总师却把这宝贵的空间给了发动机。原兵科院负责坦克车辆专业的副总工程师冯崇植高度赞扬祝总师的这一决策,是适时的、正确的,有效地增加了发动机的刚强度,不但满足了三代坦克的需要,而且,为该发动机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在张保中总师的领导下,三代坦克定型时的发动机,性能达到了豹II 发动机的水平。没几年,这台机子的功率就拉到了1500、2000 匹马力,现在该系列发动机的多种机型已经广泛使用于多种坦克装甲车辆上。在海陆空三军中,中国陆军率先解决了“心脏病”问题。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是一个总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勇于担当则主要体现在敢于拍板敢于决策上,前怕狼后怕虎,怕负责任的人当不好总设计师。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也将是无所作为。总师不但要有敢于决策的胆量,还必须具有善于决策的能力,能把拍板决策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样的决策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绝不能像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搞科研那样,长官意志,拍脑袋,盲目决策。
他信仰共产主义,初心不变,信念永恒。他在陕西做完试验,78 岁高龄的他,专门要求重回延安重访抗大校址,寻觅他入党宣誓的故址。他出国考察,到了莫斯科专门瞻仰了列宁墓,到了伦敦他专门拜谒了马克思陵墓。最令人感动的是,到了巴黎,利用考察的空隙他非要看看巴黎公社墙不可,那是共产主义先烈们——巴黎公社社员牺牲的地方,现在的巴黎人已经很少知道这个地方,翻译到处打听,怎么也找不到,老头急了,今天找不到我哪里也不去玩了。最后终于打听到了,满足了一个初心不变的共产主义者的夙愿。他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高风亮节与优良的品质在三代坦克研制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淡泊名利、无欲则刚。他当总师,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要使中国的主战坦克跨进世界先进行列,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申报院士?他回答说我没有考虑过。他当总师也不是为了名利,给他科研补贴他不要,给他奖金他要全退,给他分新房他谢绝,连帮他修缮一下陈旧的陋室他也不干……。他是老八路、老英雄、老模范,先后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兵器工业功勋奖、特殊荣誉奖以及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胸前挂满了各色各样的奖章和勋章,但是他从来不居功自傲,也从不计较功名利禄。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了韩愈的一段语录:轻财聚人,律己服人,淡泊之守,镇定之操。有誉在前,不若无毁于后。并批道:此语与我同悟。其实,这大概就是他的座右铭。90 大寿时,他写道:从20 岁参加革命到85 岁,总算无愧地完成了我这一代人的使命,也不枉过这一生了。他又写道,古来万事东流水,何用浮名伴我身。从这里我们不难窥探到祝总师真实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还要说说祝总师是毁人不倦、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自学成才的典范。在哈军工,他经常听课,既听炮兵工程的课,也听装甲兵工程的课,深夜里他办公室里的灯光往往是最后灭的。在炮工,他宿舍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炮工员工的子弟告诉我们,他们的父辈教育他们,一定要像祝伯伯那样勤奋学习。他没学过英语,但是经常跑图书馆,看外文杂志、PD 报告,看到了有兴趣的资料,就找英语好的老师帮他翻译。他当了三代坦克总师后,请装甲兵部参谋帮他找来装甲兵工程学院的教科书,看完后说与北理工的大同小异。他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鬼谷子》你们读过吗?很抱歉,我听都没听过。《世界是平的--21 世纪简史》你们读过吗?我也没读过。祝总师博览群书使他视野很宽阔,知识很渊博。他还有一个特点,不耻下问,经常与老师、技术人员交谈请教,虚心向每个人学习。他还与大家一起讨论,他提出的问题,往往让专业人员难以立即回答,所以许多人既爱与祝总师交流,但是,不准备好又不敢与他交流。
祝榆生总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