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要:古汉语演变至今,通过了很多传媒方式彰显。本文介绍了古汉语在影视剧中的使用,以《三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个影视剧为例,探讨了古汉语的正确使用方式。有利于之后的影视作品使用合理的古汉语用法,提高古汉语文化水平。
关键词:古汉语;影视剧古汉语用法;古汉语演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8-109
古汉语,从古到今发生地多项的演变,我们已经无法探求其本来的面貌,只能依据史料史书,出土文献,文物等尽量还原古汉语当时的用法及它的演变。
在现在的社会,有了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已然已经是信息时代,推出了很多影视剧仿古,他们所说的台词有很多古汉语迹象,但究其用法,是毁誉参半的。这跟影视剧的编剧,制作团队,演员的具体素质等密切相关,我们提倡文化强国,也应该加强影视剧对古汉语的渗透,也可以说成正确的渗透。
一、古汉语的界定
但在古汉语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明确在影视剧里的两大区别,在影视剧中跟古汉语相关的古装片,有些可以说成是古汉语带入的相关历史剧,有些影视剧只是穿着古代衣服的穿越剧,说话完全不仿古,讲究情情爱爱的渲染,这类影视剧在古汉语在影视剧中的相关应用和发展是不作为参考的,此类可以统称为肥皂古装剧,亦作为近两年新出的影视剧品类穿越剧。
再有古汉语迹象的历史影视剧中,《三国》是最有古汉语迹象的影视剧作品之一。
当中的用法尽可能地还原,虽然有拗口的现象,但都是遵循着当时时代的语言用法。“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这是影视剧三国中的台词,其用法都遵循着古汉语的迹象,可以说是很用心,遵循原作的历史剧,最后一句,“未审是何主见?”是古汉语中常用的疑问句,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因为它没有疑问句中的固定搭配显现其用法,需要通过语义判定。在疑问句中,古汉语通常用乎,欤,邪字结尾。“未审是何主见?”这句话的主人公是张昭,个人认为是特指的疑问句。特指疑问是句子包含表示未知内容的疑问词,要求针对未知内容做出解答的问句。“未审是何主见?”显而易见是以求解答的问句,本质上是,包含的疑问词映入到句法层面形成的疑问。可以理解为人或物,谁,什么;时间,什么时候;地点,什么地方;数量,几个,多少;性质,怎么样,怎么。《三国》这部影视剧,有过多的问句,但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用法,用法精妙,也遵循古汉语的基本要类,语法正确便是一个增添异彩的易事。“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这句《三国》中的台词,非常具有典型性。显然并非和上一句用法相同的特指句,是带有反问语气的疑问。符合反问句的语法特征,以“乎”字结尾,增强了语气。
“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这种句子在一般有据考证的历史剧中通常会出现,以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为谓语的句子,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叙述句。表示一种动作,或者在叙讲一种事情。张昭在娓娓道来一件事情,提出卧龙先生应该为苍生百姓考虑,不在草庐中卧听风雨。后一句,“曹贼是灭”是叙述句中的特殊用法,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用代词是复指。当然代词可以用“之”“实”等代替复指。当然也会有跟“曹贼是灭”古汉语用法不同的,不用复指代词的宾语前置。代词宾语“是”,在古汉语典籍中也有“寡人是问”这样类似的用法。介词“以”用法与之类似,“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都是不用复指代词的前置。古汉语的语法会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丰富不断发展,也能从侧面展示时代的文化繁荣程度。古汉语在某个程度上是可以相互变通的,并非是人们固定思维中一成不变需要死记硬背的。
而這句台词里,用到了否定副词“勿”。古汉语在现在汉语中有所运用,这个“勿”字便是很好地印证。现代汉语中我们常有,勿听,勿扰等跟古汉语否定句中否定副词“勿”延续的用法。从侧面可以看出,古汉语在现当代中的日常语言,书面等都有延续和保持。一般“勿”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性的否定,跟现代汉语中的“不行”“不要”相当。跟“勿”意义相同的否定副词“毋”,也表示“不要”禁止性的否定。“毋”在古汉语当中一般可以写作“无”,跟“勿”一样,后面的名词要用作动词,比如《三国》中“请起,勿礼”这一句台词。但纵观古汉语,“勿”后面一般不带宾语,但在《三国》影视剧中出现了这样的例子,“此良将也,勿失其利”,“勿”字后是可以带宾语的,所以在古汉语中很少有一定绝对的用法。在其他的古汉语文章中也有类似的句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便是否定副词“勿”后可以带宾语的一大例证。
在台词中出现的否定词“勿”,不难发现,基本用于陈述句,在影视剧中的用法,不再表示禁止否定,否定意义相对弱化,相当于“不”。个人推断,“勿”的否定意义太强,古人讲究风度风貌,在古汉语用法上弱化以讲求风度,抑或是《三国》这部影视剧,着力表现古汉语文雅之风,体现那个时代的古人风度。
“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是著名桥段舌战群雄中的台词,古汉语用法可见一斑。“非”字用法极其巧妙,“非”在古汉语中,若用于判断句,则否定整个谓语部分。“非”若用在叙述中,则否定意义会弱化,否定行为性质。台词中的否定,则是具有一定的撇开作用,否定行为和性质。与此相关的还可以举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等句子。
《三国》细究其台词,古汉语用法基本正确,是一个难得的遵循着古汉语基本用法规律的影视剧。这样的影视剧遵循的历史又遵循着某个时代的古汉语用法,是应该大力推崇的。
二、文化背景下古汉语的变化
那么有推崇,就应该有改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影视剧人尽皆知。以宋代为文化背景,宣传时却张扬着仿古,遵循时代,语言考究这样的标签,在平常人看来是一部,语言考究,服饰等遵循时代的一部佳作。当然,我不否认他的影视效果和价值,但以古汉语的研究层面来看,这部剧是失败的。
我忍着对古汉语的敬畏,在搜集素材的任务下忍痛看完。从第一集开始,那渲染着遵循时代的仿古台词,让我忍俊不禁。从古汉语方面研究,它的价值甚至不如《甄嬛传》。《甄嬛传》在一定的语言上还遵循着古汉语基本用法,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古汉语用法错误,甚至语病成群。
“五十万两余嫁妆”曾想是否宋代人经常定语后置,可是根据古汉语基本用法,这句台词不论在宋代,还是在现代,他的用法都是错的。“五十余万两嫁妆”才是正确用法。这样基本的错误,遵循语法是剧本台词优秀的标准。不单单需要在台词上下功夫,也应该对比宋代的汉语用法,不要过多加入现代汉语,这样的历史仿古剧才可以称作是历史精品。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影视剧中,对于人称代词的运用,也基本是错误的。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或相互称呼的词,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性的区别和没有数的区别。而在这部古汉语用法完全紊乱的剧中,没有遵循任何一个特点。
人称代词运用中,基本分为三类,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小女不錯嫁个好人家”此句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完全错误,第二人称代词可以称为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但这句台词,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混淆,“小女”一般是父亲称自己女儿的,而在剧中所定的环境,是由其他人称另一个人的女儿,用“小女”称呼,的确大错特错了。
在第二人称代词中,在古汉语一般由“汝,若,而,乃,戎”等对称其他人,古人常常要显示对听话人的尊重,加入很多敬辞,并非直说成“小女”。“官人”是某个时代特定对丈夫的称谓,属于第三人称的使用。在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可能用作主语,或者用名词来复指,更有甚者,直接省略主语。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三人称可以作为主语,所以才会产生这部影视剧中第三人称使用错误。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可以用“其,之,厥”表示,其中“其,厥”一般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官人”在宋代是可以作为主语的,但要搞清说明的对象。作为当家主母老太太,不能说自己的养子为“官人”,“官人”可以理解成为夫妻之间的特定称呼。
在古代宣传仿古的影视剧中,一定会加入介词的用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过这样一句台词,“今子言,盛家可用”。这句台词显然也是错误的,这里运用到古汉语中介词的用法,介词一般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组成一定的介词结构,做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是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在上古汉语的主要介词“之,于”便是代表。这句台词中缺少了介词“之”,应该改“今子之言,盛家可用”。“之”可以用在偏正结构,作为定语中心语之间的媒介。可以举出《诗经》中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见上古中介词“之”的用法。当然,这句台词中,“之”为介词,尊称“子”用作定语时,要加上台词中没有出现的“之”。“之”还有其他用法,与之类似的是,人称代词“谁”用作定语时,后面也要加“之”。例如“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当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影视剧并非完全不参考古汉语的基本规律,在影视剧中出现率最高的一句台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虽是引用,但好在没有滥意修改。保存了古汉语基本用法,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加入“之”,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之”字用在主谓之间是最好判断的,表达的语境语意也是需要细加思索的。
“之”字用法是极其深奥,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最容易见到这种“之”字。可以举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验证。“之”还可以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例如“贡之不入”“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字在介词的用法就相当反复,在其他方面就更加复杂,在影视剧中的古汉语现象不做过多赘述。
当然,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并非所有的都是完全错误。介词“于”的用法基本正确。纵观有“于”字的二十多句台词,八九成的用法都是正确的。“我立于此”“侯门不娶,于今五年”“奖赏于百官”“我于你为客,三杯敬上”等,这些台词用法是整部剧中古汉语迹象最明显的。介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或性质与事物的关系,“我立于此”便是。“于”字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奖赏于百官”,有说明具体的对象,用法正确。“于”也可以当成对于,关于之意,“我于你为客”我认为,就是此种用法,可以翻译成为我对于你是客人。
当然,一部影视剧不能完全把“于”字的用法完全涉及。“于”字,作为介词,不仅可以表示动作是我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动作所向或所到。例如“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还有较为冷门的用法,“于”可以表示动作的所从,即从何开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如是。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于”作为一种比较。“弥子瑕见爱于卫君”这里的“于”表示的则是被动。
在台词中“今立于此”字面上可以说成此时此地,实际上是表示一种假设。根据剧情,情景等推断,古汉语的用法也不能单单只凭一句话要根据情境等众多参考物。
三、古汉语合理运用及采取
在影视剧中的古汉语,很多的所谓古装历史剧都没有遵循古汉语的基本规律和语法用法,这是影视剧需要加强的。当然,并非完全回古,我们只求仿古。在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及古汉语的基本用法,也可以加入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要素,如若一味地追求古代汉语不容差错,作为观众的我们,会头疼于每字每句省略宾语前置等语法的台词,观众的接受度也是古装历史剧的衡量标准。
根据时代来采用那个时代的语法规律,古汉语虽然有一个“古”字,但都是随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的。从远古上古到现在,我们仍然延续了一些古汉语的用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法规律,我们也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古汉语研究素材,要让古汉语或者说是汉语发展延续下去需要每个坐在影视剧前的观众接受并且产生兴趣,这样的古汉语和汉语文化才能够一直延续,追求者喜爱者才能数不胜数。这需要影视剧相关部门和编剧素材历史的综合调整,既要遵循时代发展,也要符合古人生活时代的用法和规律,采取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古汉语的发展和传扬并非易事,影视剧作为最直接的传播古汉语的方式之一,也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文化复苏”的战略,要传播真正的古汉语而非是只注重情感铺垫,渲染情情爱爱的古装偶像剧。
仍然对古汉语充满信心,也对古汉语在影视剧中的运用充满信心。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在影视剧的发展不仅是影视相关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观看影视剧的品味发展,个人品味的提高才会逐渐推出具有文化底蕴、符合时代发展、增强古汉兴趣的影视剧。古汉语的发展在影视剧中不会就此结束,一些历史槽剧只是古汉语发展中的小小铺垫,在古汉语和人们自身水平不断发展后,应运而生的会是传扬文化的优质影视剧。
吉林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 长春 1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