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万里行》发布 2021年度十大消费警示

2021-06-02 15:45李颖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21年3期
关键词:商家消费消费者

李颖

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值“3·15”到来之际,《中国质量万里行》根据2020年度投诉热点,向广大消费者提出2021年度十大消费警示。

警示一:办理预付卡须谨慎

近年来,预付卡消费在商业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较为普遍,并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这种营销模式在便利支付、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商家不履行承诺、退卡难、跑路等诸多消费隐患。

通过对消费者投诉数据分析,目前预付卡的消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家发卡随意,卷款逃逸情况难以控制。预付卡发行时,存在超经营能力发卡、超低折扣发卡、无证无照经营户发卡问题。一旦发生商家因经营不善卷款逃逸、甚至恶意欺诈卷款逃逸的问题时,消费者将面临维权困境;

2.设定霸王条款,误导消费者忽视自身权益。预付卡发行后,消费者或面临预付卡不能兑换现金、不找零、遗失不补、使用期限随意约定、须按店内规定使用(店规大多不明示)、不能参与店内优惠活动、店家享有最终解释权等;

3.不提供书面合同和票据,民事诉讼缺乏关键证据;

4.经营权转让预付款不转让,后继者或设置消费门槛来为难消费者。

在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广大消费者,预付卡消费有风险,办卡充值需谨慎理性,提高防范风险意识。

一是理性消费,拒绝诱惑。消费者办理预付卡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尽量选择金额小、期限短的预付卡,避免一次性预存大笔金额。越是商家优惠幅度大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以免商家停业走人、携款潜逃导致财产损失。

二是查看证照,签订合同。消费者办理预付卡前,要查看企业证照是否齐全,尽量选择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度高、经营状况好的商家。在签订合同前须认真查阅同条款内容,事先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以及退卡退款内容。坚决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遇到约定不清或不公平、不合理条款时应及时提出质疑,不要轻率签字。

三是保存证据,消费留痕。消费者办理预付式卡要索取票据,妥善保管好发票、消费凭证和合同。每次消费后要详细记录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事项并签字确认,一旦发生纠纷便于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

四是选准渠道,依法维权。如发生消费纠纷或遭遇霸王条款,可向相关监管部门申请调解;如产生合同纠纷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如发生商家恶意卷款跑路,涉嫌诈骗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示二:警惕直播带货陷阱

近几年,网络主播进行直播带货俨然已成为各大直播平台的重点营销渠道,作为一种风头正劲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网络直播销售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侵权行为。

鉴于直播带货的火爆,《中国质量万里行》通过盘点2020年消费投诉平台数据得出,网络直播销售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主要类型包括:

1.虚假宣传。直播带货行业,主播凭借个人魅力,与消费者建立起类似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以粉丝的信任和喜爱为基础,轻而易举的实现卖货变现。光凭主播一张嘴,并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直播售假、虚假宣传屡见不鲜。

2.恶意刷单。商家利用消费者以主播、直播间人气、销售量、点赞数等评判商品质量,获得购买安全感的心理,外包机构刷单,购买粉丝,不仅制造销售假象,也制造主播和直播间人气假象,甚至以限量促销、銷售倒数的方式诱骗消费者激情下单。

3.虚假折扣。虚假折扣常发生在购物节,商家节前一波涨幅再紧跟着一波降幅,成功制造虚假折扣,但这种方式也容易被识破,有固定消费者的商家现在已基本不会采用虚假折扣来刺激消费。

4.售后空洞。主播直播带货是“下单一时爽,售后悔青肠”。大量主播甚至是明星艺人,只顾线上直播促进销售,但是对商品下单后的物流、瑕疵等售后不闻不问,导致消费者发现问题之后投诉无门。

5.销售违禁产品。网络直播电商推销各类商品无奇不有,甚至为违禁品销售提供滋生土壤。一些在线下禁止出售、限制出售的物品,悄然通过网络直播电商流入市场。

6.利用“专门链接”误导消费者。这些“专拍链接”,有的缺乏商品详情介绍;有的链接描述与商品严重不符;有的在直播间内介绍的是A产品,但以无法上链接等理由要求消费者拍B产品的链接;或主播在直播间内介绍多件物品,但在链接中仅描述其中一件商品的现象。

7.诱导场外交易。网络直播电商场外交易是指主播在直播间内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动画、动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引导消费者转入原网络直播电商平台以外的微信等社交软件平台进行交易。场外交易消费者在维权时往往存在举证能力、主体认定、责任分担等方面的较大困难。

8.滥用极限词。极限词是指类似于“最佳”“第一”“顶级”等极端描述性的词语,这类词语本身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极有可能夸大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在网络直播电商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消费者往往在“限量秒杀”等言语引导下“冲动消费”,这也使主播更倾向使用“极限广告词汇”博人眼球。

9.直播内容违法。某些电商直播为提高人气、吸引流量,博得资本青睐,色情低俗内容频频出现。

网络直播电商依托互联网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等优势,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大幅提高了人们生活便利度。但由此导致的消费问题也随之显现。为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广大消费者,直播狂欢购物既要量力而行,理性消费,也要擦亮双眼,注重维权。

警示三:

年轻人网贷消费要慎重

移动支付的普及不仅让我们的日常消费变得越来越快捷和方便,同时,一些金融机构的“崛起”也带来了多重利好。借贷平台特有的分期还款服务,让许多人可以按月还款,没了一次性还清的压力。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陷信用卡和各种贷款平台。疫情的冲击下,去年奢侈品行业在中国“一反常态”,摆脱颓势。我国80后和90后为首的两个群体,仅在一年内就为奢侈品行业贡献了3460亿的交易额。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90后的负债率已经高达了1850%,整个90后群体的负债总额已经超过了22万亿元,人均负债12.7万,是月工资的18倍,并且90后群体中有一半人借有网贷。

除了使用网贷之外,使用“花呗、借呗、白条”的用户也不在少数,根据支付宝发布的报告,在中国1.7亿的90后群体中,有6500万的年轻人开通了花呗,占了总人数的40%。

当失去了经济来源,手中却仍有还没还清的借贷时,不少年轻人不得已选择“以贷养贷”“以卡养卡”,却不知道周而复始的循环下去,只会让金钱的窟窿越来越大。

据分析,导致我国年轻群体高负债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现在年轻人的工资普遍位于中等水平,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现在年轻人的消费欲望极高,朋友圈中盛行起攀比之心,但是在金钱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消费欲念时,大批年轻人就会把手伸向借贷软件。

其二,除了信用卡之外,还能使用各种各样的借贷软件。对一些经不起诱惑的年轻人来说,负债如同滚雪球一样。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对于网贷消费要保持理智,不要盲目推崇“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更不要因为逾期不还而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警示四:

保险消费四类风险需留意

近日,中国人寿因一封员工实名举报信登上网络热搜,掀起了一拨“退保”高潮,保险等金融消费者保护也愈来愈多被关注。由于保险领域的专业性,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遭遇“陷阱”,以至于需要理赔时,才发现各种问题。

针对常见的保险消费陷阱,《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前应掌握技巧,合理维权。

1.“代理退保”藏风险。去年以来,部分个人或社会团体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信息,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并以此收取高额手续费。消费者应了解所购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谨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终止保险合同。尤其要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宣传,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防止上当受骗。

2.保险直播营销需谨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营销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抢滩”保险直播行业。消费者直播购买保险需要做到“三清楚”,即清楚主播是否有资质、清楚宣传是否有陷阱、清楚自己是否有需求。具体来看,消费者应通过保险公司的正规渠道咨询或购买保险,同时,购买保险的前提是自己确实需要保险,不要因为直播中宣传“停售”“打折”而冲动消费。购买保险也可以“货比三家”,通过对比不同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保费金额、保障期限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3.短期健康险不“保证续保”。短期健康保险产品的保险期间一般是在1年及以下,且不保证续保。保险期间超过1年的,或包含保证续保责任的健康险,属于长期健康保险。部分公司销售行为不规范,把短期健康险当做长期健康险销售,一旦赔付率超过预期就停售产品,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

对于选购健康险产品的消费者,应认真阅读产品条款,并重点关注产品的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同时,对于费用补偿型的健康保险产品来讲,其责任遵循损失补偿原则,发生的医疗费用不能重复理赔,建议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时重点关注保险条款相关情况,不建议重复购买此类产品。此外,建议消费者合理购买健康保险产品,不仅要关注产品的价格,还要关注产品的长期保障功能和保障水平。

4.养老保险条款需留意。伴随养老需求的提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成为许多消费者养老规划中的一部分。其中,保险产品和养老社区相结合的形式引起部分消费者关注。相关人士指出,此类产品通常要求投保人购买特定保险产品并达到一定的应缴保费额度,投保人满足条件后方能获得入住资格,但并不保证必然入住。具体来看,消费者可结合养老需求和经济状况挑选适合的保险产品,包括确定养老保险产品类型是偏向保障性还是理财型保险;确定养老金领取方式是一次性支付还是分期领取;如果承诺可以入住养老社区,要确定特定养老社区的建设及后续缴费情况等。

警示五:汽车消费避“六坑”

如何理性消费,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一直是汽车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要警惕汽车消费中的陷阱:

1.“低价”背后的捆绑项目。计划买车时,在网页上看到的超高幅度折扣,很可能就是吸引消费者进店的噱头。等到消费者真正到店时就会发现,要么是放在店里展车,要么是库存时间很长的库存车;或者虽然车辆的确没什么问题,但想要达到经销商在网上报出的优惠力度却需要搭配许多捆绑项目。因此,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网上报价,一定要多去几家汽车4S店,多比较,没有附加条件的现金折扣才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2.销售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消费者无论是在店内或者在车展上预订或直接购车时,都应订立书面合同。一般来说,在合同中,一定要注明所预订的车型、配置、颜色、购车金额、交车时间、交车地点等内容,并注明违约责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一定要与商家商定并注明所交“订金”或者“定金”的数额,分清“定金”和“订金”的区别。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购车合同》,如发现涉嫌“霸王”条款,比如捆绑购买车险、强制店内上牌等非自愿选择服务,一定要直接回绝。

3.金融贷款里的文章。买车的支付方式被销售分为全款或贷款,往往二者的折扣力度不同,贷款比全款优惠更高。实际上,如果消费者选择了贷款,汽车4S店可以賺取手续费,这在正规的银行贷款里是没有的。简单地说,通过收取一笔手续费,然后再拿出一部分来作为优惠,看起来很诱人,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尤其是零首付购车和几年免息优惠政策更要小心,这背后不是天价手续费,就是一年后可能会突变利率,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利息比之前说好的翻了数倍。而当消费者发现之后要提前付清尾款时,可能还会遇到不法商家篡改贷款违约金的情况。所以,如果购车时想贷款,最好走正规银行贷款,虽然审核会比较严格,流程也比较复杂,但至少不会遭遇收手续费或者其他难以预料的情况。

4.谨防买到零公里“新车”。个别经销商会驾驶商品车,并提前把码表、传感器拔掉,使码表失灵来确保零公里,其实这类车已行驶了一定的里程。那么,如何鉴别是否是新车呢?首先要看轮胎,一般新车的轮胎基本没有磨损,包括轮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痕迹以及刺状的凸起。只要发现哪怕是最细小的轮胎磨损,而里程表显示为“0”的时候,车辆很有可能被动过了手脚。另外,看车时应该打开引擎盖观察发动机汽缸体和汽缸盖、油底壳之间有无机油渗漏,水箱周围有无水渍,电瓶接头附近有无污染和锈蚀,空调管路的接口处有无尘土沾上。如果能排除这些问题,基本可以确定是新车了。

5.App购车需谨慎。消费者通过手机App或网上购车时,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有合法的购车资格,购车的时间是否在购车资格期限内;其次要仔细阅读商家的购车规则和有关协议内容,并妥善保留好有关订购规则、支付凭证等截屏证据。一旦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可以与汽车厂商或经销商协商解决。如果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警惕以租代购的陷阱。近年来,以租代购的消费模式逐步火爆起来,其低首付、无指标限制、金融分期灵活、到期可回購等销售方式吸引了不少的消费者。但以租代购火热的背后,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一哄而起,实力参差不齐,部分公司的租赁协议中存在霸王条款,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会掉进消费陷阱。而以租代购更大的风险是小公司如因资金实力不足可能会出现转型或倒闭,这对于车主在租期满后车辆能否正常过户到自己名下存在着不确定性。建议消费者如果选择以租代购的购车模式,尽量找有品牌、有实力的大公司,规避消费风险。

警示六:预付满减套路深

从2009年11月11日,第一届“双十一”购物节上线,如今已经“鏖战”了十余年。各种商家促销“套路”让消费者不禁感叹,促销背后的各种“套路”。

套路一:预售模式。采用“预售定金”的消费方式,商家规定消费者预付定金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余款才能享受价格优惠,而实际却存在规定时间内消费者无法付款、七日无理由退货不兑现、预售定金不予退还等问题。

套路二:“定金”不退,“订金”能退。部分商家刻意混淆“定金”与“订金”,二者的区别在于“定金不退,但订金能退”。消费者在支付“定金”前应仔细查看商品的预售介绍,咨询客服关于“定金是否可退”等问题,并保留下单凭据。

套路三:折扣层出不穷,优惠不一定能叠加使用。预售价、尾款价、到手价、销售价……领券立减、定金膨胀……折扣套路可谓层出不穷。“预付定金”是为了提前锁定客户,“满99减10”是为了让顾客凑单,“逛品牌抽奖”是为向品牌商家导流。但消费者却有所不知,所有优惠并不一定能叠加使用。

套路四:优惠券使用暗藏门槛。满减红包、预售红包……各种红包五花八门,但消费者在使用中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要么不满足优惠券条件、要么该商品不参与满减,辛辛苦苦东拼定金翻倍、西凑满减红包计算得出的商品,却不一定参与优惠活动。

套路五:价格“先涨后降”,以促销之名行欺诈之实。“买的没有卖的精”,部分商家借着价格促销的名头搞价格欺诈,先涨价后降价,甚至比原来价格还要高,集中表现为虚构原价、虚构优惠折扣、随意标注价格等。

套路六:“电商专供”鱼龙混杂。“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家电、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这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却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预付满减套路深,“剁手”要擦亮眼。

警示七:投资“盲盒”需谨慎

盲盒,又叫惊喜玩具,购买时外包装没有任何不同,消费者无法得知自己抽到了哪一款。拆开盲盒时瞬间的失落或者惊喜,形成强烈的消费体验,吸引着许多年轻消费者群体。近几年,紧张刺激又暗藏惊喜的“盲盒”在年轻群体中非常火爆。而就在近日,知名盲盒品牌“泡泡玛特”将拆过的盲盒进行二次销售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根据大多数玩家对盲盒的喜爱程度,产品被分为“隐藏”“热”“雷”几种。显而易见,隐藏款代表稀缺,一般一个系列只有1个隐藏款,是玩家最喜爱的产品,也最难抽到,抽中概率为1/144或更低。“热”指普通款中较受欢迎的款式,“雷”则是指不怎么受欢迎的款式。

据媒体报道及消费者投诉情况看,盲盒市场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1.商家过度营销,消费者易中套“上瘾”;2.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3.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劣、“三无”产品时有出现;4.消费纠纷难以解决,售后服务亟待改善。

而由于盲盒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不同,在盲盒二手交易平台上的价格也大有不同。由此,也产生了“炒盒”的黄牛产业链,他们大量购入盲盒,获得更多抽到隐藏款的机会,再高价卖出,投资盲盒 “赚差价”。大量的二手交易,也让各类不良商贩和骗子等混入其中,制假贩假坑蒙拐骗自然少不了,让盲盒“这坛水”深不可测。

对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盲盒非常吸引人,但风险也是极高的,投资者尤其要警惕通过私人社交网络发布的各种信息、链接,以免上当受骗。

警示八:

警惕教育培训三大问题

当前,国内培训教育市场异常火热。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培训类投诉数量逐渐增加。从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分析,目前“教育培训类”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学质量与事先承诺部分不符、交钱后要求退费困难重重、诱导学员“培训贷款”。

由于教育培训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效果不但与老师的资质水平、教学方式等条件挂钩,而且也会受到学员自身的能力、配合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我国对教学质量并未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得难以从客观角度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进行认定,导致消费者的诉求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面对日益火爆的教育培训,消费者与培训机构一旦出现纠纷,“维权难”问题就更加凸显。对此,《中国质量万里行》特发出消费警示:首先,消费者选择教育机构钱,应该提前了解经营者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状况,查询商家是否有培训资质,是否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是否已出现风险预警信息;其次,在合同中约定授课教师、教学方式、终止服务、退款条件等细节,保存好票据及合同,以便日后维权时使用,不要轻信销售者的口头承诺;第三,谨慎办理分期贷款,切勿轻信商家的宣传,在没有了解清楚的时候贸然选择分期贷款,并在合同上签字确认。

警示九:“免费礼品”

背后的“温柔陷阱”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TA们能够洞察你的内心所想、生活所需,随时随地为你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如果你是每天徒步上班的上班族,TA们为你“免费送”平衡车;如果你是每天要在灶台前忙碌的家庭主妇,TA们会为你“免费送”电饭煲;如果你是喜欢玩游戏却没钱氪金的学生,TA们就为你“免费送”游戏皮肤……TA们就是,手法不断“迭代升级”,套路持续“推陈出新”的骗子们。

套路一:以奖品噱头,骗取个人信息。在这些“免费送”骗局中,骗子们往往声称自己的产品是免费送给用户,但由于成本问题,需要用户缴纳20~50元不等的“邮费”。随后,以邮寄产品为由,要求用户提供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信息。当收集完信息后,受骗人就再也找不到骗子的踪影了,所谓的“免费送”奖品更是别想拿到。骗子们只是通过广撒网的方式骗取巨额邮费,还将受骗人的个人信息转卖牟利,或者被用于针对“信息主”实施的精准诈骗。

套路二:转发扩散,利用受骗人引流。骗子们不仅将受骗人耍得团团转,还利用“参与活动需要将活动信息转发到社交平台”“参与活动需要推荐几个人添加客服好友”等话术,让“受骗人”变成自己的“同盟”,帮助自己传播“免费送”诈骗的相关资讯,进一步扩大骗局的受骗范围。很多受骗人自己被骗的同时,也因为将信息转发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导致亲朋好友陆续受骗,从而懊恼不已。

套路三:花式手段,骗取更多资金。骗子们不会止步于蝇头小利,面对在“免费送”活动中参与积极性高、警惕性低的受骗人,还会准备一套“连环骗局”,诱骗取受骗人的钱财。这些骗局花样不断翻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骗子们做不到。如“刷单骗局”“网络赌博”,还有将钓鱼网站发送给受骗人,受骗人填写银行卡账号及手机验证码之后直接转走余额等方式,使受骗人蒙受金钱损失。

套路四:扮演用户,降低受骗人警惕。骗子们还会利用群聊的方式,在群聊中安排一些“托”,在群中表示自己收到了免费送的产品,或是在客服推荐的赚钱方法中赚到了不菲的收益,降低受骗人的警惕性,诱惑受骗人陷入骗局。

怎样才能避免掉入“免费送”背后的陷阱?《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1.谨记“贪小便宜吃大亏”,在网络上看到“免费送”“不要钱领取好礼”等信息时,切莫轻易相信;2.不要轻信网络上“刷单”“投资理财”等赚钱方式,不要通过不正规的网购平台进行金钱交易,不点击、扫描任何来源不明的链接、二维码;3.不要转发任何来路不明的广告,不要因为一时侥幸,成为骗子的帮凶,让身边的亲朋好友掉入陷阱;4.遭遇诈骗,请保留相关证据并拨打110或到当地公安局进行报警。如果在微信/QQ平台上遇到诈骗信息,请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前往腾讯110小程序进行举报。

警示十:警惕“骗老族”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加之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面对各类新式骗局,更容易落入不法者的圈套。

为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消费权益,《中国质量万里行》盘点了四种“骗老族”,老年消费者理性消费,勿入陷阱。

一、声称包治百病。某些经营者利用老年人对保健食品和药品概念不清、存在理解误区的弱点,暗示保健食品具有治疗效果,甚至将普通食品、生活用品、健身器材“包装”成具有疾病治疗功能的“保健品”“理疗产 品”,捏造出各种功效进行宣传。

二、买产品能发财。一些商家以“升值空间巨大”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语诱使老年人购买所谓的古玩、字画 、纪念币 等收藏品,而老年人大多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高价购买了与价值不符的收藏品,有的甚至花光多年积蓄买到假货。

三、组织“会销”敛财。一些经营者以专家讲座、免费体检、免费试用、老顾客答谢会、赠送礼品等方式组织老年人聚在 一起,讲授健康知识,吹嘘其销售的产品有多神奇,诱导老年人购买。促销现场 往往气氛热烈,并请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甚至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 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

四、虚构权威证明。某些商家在对其销售的保健用品进行宣传时,假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或行业组织的名义或形象,为商品的功效“背书”,诱导老年人消费。

针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消费骗局,《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老年消费者一定要注意:1.远离非法“会销”;2.选购保健类商品时,尽量去正规的、信誉好的商家、藥店,看清外包装上的标识、主要成分、适宜人群以及相关部门批号、批文等信息,不要轻信宣传和承诺的功效,切忌用保健品代替药物治疗;3.对于商家承诺的“免费体验”“免费午餐”等免费项目要警惕,不要贪图小便宜;4.在购买商品后索要并留存好商家宣传资料、发票等购物凭证,一旦出现消费争议,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5.子女及晚辈应多关心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及消费习惯,多提醒一些目前常见的消费陷阱,讲解理性科学消费的相关知识,提高其主动防范意识。

猜你喜欢
商家消费消费者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40年消费流变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