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技巧初探

2021-06-02 18:56于美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7期
关键词:器形技巧

于美娜

摘 要:传拓,是将纸附着在有文字或图案的器物上,再用墨或色将其形态、纹理、大小打拓出来的技艺。它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物体显像方法。笔者在博物院中虽从事古籍字画装裱修复工作,但偶尔也会接到一些传拓院藏碑帖的任务,因此对传拓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传拓的对象有碑碣、砚台、印章、玉佩、砖瓦、笔筒、扇骨。每一种器物都有不同的传拓技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琢磨,文章即是笔者在传拓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传拓;器形;技巧

传拓,是将纸附着在有文字或图案的器物上,再用墨或色将其形态、纹理、大小打拓出来的技艺。它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物体显像方法。传拓技术在我国的存续历史十分久远。最早见于《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其中著录了《秦皇东巡会稽刻文》一卷、东汉碑刻《一字石经》三十四卷、三国魏《三字石经》十七卷。注曰:“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元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根据上述文字,我们可以推断,自汉魏时期开始树碑立传之风盛行,许多名门望族的石碑刻石均由蔡邕书写,而“相承传拓之本”指的正是拓本,只可惜这个时期的拓本至今尚未被发现。

有实物可考的拓本是在我国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代时期李世民撰写的《温泉铭》。值得庆幸的是,原石虽久佚,但拓本犹存,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此拓本的照相本,虽非原版,但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拓本的神韵,拓技十分精湛。另外同期发现的拓本还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柳公权的《金刚经》等。可以说,传拓技术是伴随我国经石、书法艺术而诞生的,是独具艺术魅力的一门传统技艺。历宋、元、明、清而发展至今,书法名家迭起,传拓佳作不断,金石研究与传拓高手层出不穷。传拓技术不仅具有复制功能,其拓本自身还承载着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诠释和传统审美的再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拓技术和艺术理论加以梳理和探究,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延续文脉。

笔者在博物院中虽从事古籍字画装裱修复工作,但偶尔也会接到一些传拓院藏碑帖的任务,因此对传拓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笔者了解到传拓类别、对象、技法十分多样,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丰富多彩的。每每看到传拓精良的拓本,都令自己心驰神往,不断唤起自身对知识的求索。因此,笔者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研习实践,以求提高传拓技艺,再现作品神韵。

目前,笔者接触到的传拓对象有碑碣、砚台、印章、玉佩、砖瓦、笔筒、扇骨。传拓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对墨色的运用、干湿度的控制、着墨时的力度、传拓时速度的轻重缓急等。一旦哪个环节失误或技法不精都会直接影响拓片的质量和艺术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体会,对上述几种传拓对象的拓法加以阐述。其目的之一是对传拓技术进行阶段性梳理和总结,帮助笔者查找不足。其目的之二是与专家同行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以求学者批评指正,使笔者的传拓技术得到精进。

1 碑碣

天一阁博物院的碑碣拓本众多,从清代大学者钱大昕对天一阁所藏碑帖重新清理编目并编写的《天一阁碑目序》中可知,天一阁至宋元时期藏碑拓720余通,另外还藏有不少明拓碑。钱大昕认为“天一石刻之富,不减欧赵”。天一阁藏碑也因此得到了当时众多著名学者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令人痛惜的是,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入宁波后,一些游民趁社会混乱之际入阁盗书,藏碑损失惨重,散失殆尽。天一阁现存的碑碣拓片,据整理统计,总数当在5000通以上,除历代流传的名碑外,约有四分之一为宁波地方碑碣拓片,这些碑碣原石有些还收藏在天一阁的“明州碑林”里,它们不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2013年,天一阁博物院在香港举办“‘根深叶茂—天一阁馆藏珍品展”,笔者有幸与部门同仁董捷老师一起承担了其中需展出碑碣的传拓工作。那次的碑碣传拓任务工作量集中、工作环境恶劣,接到任务时正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梅雨季前后,有几块碑碣刚好又保存在室外的水池边,笔者和董捷老师一边要承受太阳的炙烤,一边还要忍受蚊蝇的叮咬,苦不堪言;凝晖堂和秦氏支祠的碑碣虽在室内,却也是酷暑难当,我们挥汗如雨,最终按期完成182张碑碣的传拓任务。

这次拓碑任务虽然工作量大、环境艰苦,我们却也从中收益良多。碑碣传拓虽说也是藏品修复部的岗位职责之一,但以往的任务大多是以零星工作为主,很难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这次对馆藏碑碣的大量传拓,令笔者对传拓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好的开端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动力,有了那次的经验积累,笔者开始琢磨有关碑碣传拓的技术问题。比如传拓工具和传拓纸张的选择、拓纸自起的原因、用墨的最佳时机等。笔者认为如能运用传承下来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各类形态的器物所带来的诸多复杂的物态问题,这才是传拓技术的关键和根基。毕竟技法同源,只是随器变化。

拓碑绝非见石就拓,必须提前“审石度式”。由于有些石碑立于室外,有些又嵌入墙体,因此拓制时,要随时根据石碑所处位置调整上纸方式和传拓方法,确定实施方案后方可传拓。在野外伫立的石碑其表面常常苔藓密布,泥沙沉积,常年风吹日晒,表面石质粗糙,脆化剥损。拓制前须先对石碑进行清洗,去除表面苔藓、泥沙等杂质。

白及水是在野外拓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白及是一味中药,沸水浸泡后有黏性,也可水煮。白及水可以使纸张贴合在石碑表面,拓制过程中纸张不易空鼓。但是要控制好白及水的黏稠度,过于黏稠拓纸无法揭取,过于稀薄拓纸不拓自起。检测方法是用毛笔蘸取少许黏液,放在指肚上,两指合拢再分开有稍许黏性即可。有些石碑表面粗糙,需要立面垂直打拓,上纸后不宜多次反复排刷,使用白及水可以增强纸张和石质的黏结力。有些石碑表面光滑,又是平面打拓,不用白及水也可以将纸张排实,使纸张紧密贴合石质,这需要操作人员熟练了解纸性,掌握排刷技巧,方能一蹴而就(图1)。

拓碑用纸自古有皮纸、麻纸、竹纸,现在多用宣纸(生宣)。拓碑要根据所拓石碑的表面石质和字口深浅选择合适的纸张。石质粗糙字口宽阔的,要选择拉力强、质厚的宣纸,如红星净皮单宣;石质细腻字口浅细的,要选择质坚匀薄的纸张,如三星连史纸。笔者曾用红星净皮棉连纸和三星连史纸拓制馆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由于此碑表面石质光滑洁净,字口、线条浅细,观音造型栩栩如生,单就线条的清晰程度来说,使用三星连史纸拓制的拓本要优于使用红星净皮棉连纸拓制的拓本。经检测,三星连史纸的纸张厚薄度、紧度和抗张强度均比红星净皮棉连纸的数值要低一些,但是对于传拓这类线条纹理浅细的碑石,其呈现出的效果是最具说服力的。因此,传拓时不能拘泥于定式,应因地制宜地调整拓艺,以求到达最佳的艺术效果。

2 砚台

2015年底,笔者有幸结识了初来宁波的龙尾山房传家宝制砚艺术传承人陈沐先生。他对歙砚十分痴迷,是一位不遗余力传承传统文房艺术的践行者。他收藏并创作的每一块砚石,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文房书卷之气。他常说每一块砚石都像是他的孩子,每當有艺术家或歙砚爱好者要领养他的孩子时,唯有拓片能让他聊以慰藉,千里寄思。因此,这次为一批用料上乘、雕工精美的砚石制作拓片,成为笔者再次探究传拓技艺的又一个契机(图2)。

笔者传拓的砚台基本有5种,分别为浅浮雕砚、高浮雕砚、仿古素砚、佛教题材砚石、通体雕饰的六面砚。笔者在拓制砚台时,遇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上纸时如何避免褶皱和处理褶皱的分布;第二,如何解决高浮雕砚石下沉区域的上纸问题;第三,砚池的处理方法;第四,如何表现砚石质感和砚雕艺术。在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情况下,笔者决心边做边学。在此应感谢陈沐先生对本人的信赖,陈沐先生在他的龙尾山房歙砚陈列馆内,为笔者另辟传拓场地,让笔者听着优美的古乐,静心研拓。

这批砚石,都是未被人使用过的老坑新砚。如果是使用过的砚台,还要事先用温水浸泡,清洗砚石表面的余墨。有些老砚石表面还有包浆和手油,处理时也要讲究方法,谨慎处理。

笔者制作砚石拓片时,多用红星扎花和三星连史纸。这两种纸的纸质比较柔软匀薄,可以很好地表现砚石上精美的雕饰。上纸时,纸边要留得大些,可供自己或他人题写文字之用。笔者在拓制砚石时基本没有使用白及水,因为是新砚,表面没有包浆、手油,拓制时,通过排刷和垫一层塑料薄膜,也可以达到纸张和砚石紧密结合的目的,而且有些砚石雕工极为繁杂,不刷白芨水也可。

上纸时,将纸的正面朝上放在砚石上,用喷壶向拓纸上均匀喷水,再准备一块湿润的小毛巾,一边按压拓纸使纹饰显现出来,一边赶走纸张和砚石之间的气泡,必要时用针锥挑入拓纸使气泡得以释放。如果在上纸时不慎出现折皱,可从最近的边揭起,用湿毛巾重新按平皱纹即可。如遇高浮雕砚石,就不能在下沉区域用力按压拓纸,以免拓纸形成不规则的撕裂。需要循着浮雕凹陷处的边缘,用毛笔划出水线,令这一区域的纸张下沉贴合在凹陷区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凹陷区域的纸张与整纸分离,托裱时就要格外注意复位的准确。拓纸上好后,把小毛巾拧干,再按压一遍拓纸,吸取纸上多余水分。再盖一张塑料薄膜,用棕刷排实。遇到纹饰浅细处,也可用棕刷上下敲击,着重细打。注意用力要均匀,不要过猛。揭去塑料薄膜,用浸过水的棕刷,轻轻通刷一遍,再仔细查看文字或图案是否已经显露出来。待纸为青色时,便是上墨的最佳时机。

拓砚的扑子要选用真丝素绢、绸缎,不能选用像拓制碑碣那样的棉布或粗布。因为要拓制出砚石的质感和纹理,粗布空隙较大,出墨不够细腻。不要用扑子直接去沾墨,可用毛笔或墨锭点出一点墨,或在砚边墨薄处蘸墨,每次以少为好,一次不够再蘸。蘸墨后先在干净的瓷碟或玻璃上扑揉,使扑子受墨均匀。上墨前,可在一张废纸上轻轻扑打一下,看看是否已经均匀。

首次上墨不要太浓,要从边缘开始着墨,因为边缘容易先干。只要扑子打拓的地方有墨痕且墨水不会马上晕染就可以了。首遍墨宁薄勿厚,力求薄而均匀。利用拓纸上尚存的湿气同墨交合在一起,以盖住纸的纹理,又要不能使墨色透入纸背。这种方法与拓碑碣同源,首遍墨是作品质量优劣的关键,一遍墨扑好后,再扑一遍,第三遍墨可稍重,扑子直落斜出,就有光泽出现了。

砚池的打拓,比较讲究。一张砚拓如果其他地方拓得都很好,唯独砚池墨色不均、干燥,便会影响整张拓片的艺术效果。因此,笔者也在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拓制的技法,不能说完全掌握砚池拓制的表现手法,但就一些体会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上墨要自始至终做到均匀有度,不要一下浓、一下淡,轻重必须协调一致。从砚池边缘向中心点绕圈打拓,第一遍墨色要淡,第二遍墨色再加深一些,第三遍要把砚池边缘区域墨色加深一遍,经数遍上墨后,逐渐形成向中心渐渐淡化消失的效果。如果担心拓完周边纹饰后,砚池已经干燥来不及拓制,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其表面以保持湿度。适当的湿度是传拓的关键,因为纸张一旦干燥,墨色就会显得干枯,只有在一定湿度下,墨色才能显出温润而厚重的叠加效果和浓淡变化。如果追求更佳的艺术效果,可以根据砚石的雕饰,事先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通过墨色的浓淡处理,远景近景的虚实变化,将个人对纹饰和意境的理解体现出来,这才是砚拓的精妙之处。拓制完成后,要等墨完全干透后,再慢慢揭取下来,这样才有平整的效果。凸凹起伏大的地方,可放在平整的地方用手掌压一压,这样一张拓片就完成了。

3 印章

有了传拓碑碣和砚台的经验,拓制印章自然驾轻就熟了。印章属于平面拓技艺,与碑碣相比,需另外制备拓印工具,扑子的大小视印章而定,有的大若钱币,有的小如纽扣。上纸前,依然要“审石度式”,观察印章的造型、边款分布情况,经过一番“排兵布阵”之后,就可以开始拓制了。将较浓的白及水薄薄地涂在印面上,也有人用固体胶棒代替白及水,其方法是将胶棒的一端蘸些热水,使其表面胶质融化,然后涂在要拓制的印面上。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方便,但是从文物保护的理念上来讲,固体胶棒属于化学黏合剂,对纸张和石质有一定的损害,笔者不建议使用。拓纸要选择纸质绵软而薄细的宣纸或竹纸,吸水纸可用柔软的餐巾纸、卫生纸。小毛巾吸水后可以用来按压拓纸。此外,为防止印章受到摩擦产生划痕,可以在桌上放一块毛毡。

上述准备工作做好后,便可以开始拓制了。用湿毛巾按压拓纸,使纸张与印面吸附在一起。用餐巾纸吸取多余水分,再用牙刷或棕老虎(拓边款时用)隔着塑料薄膜打拓。上墨时,依然先淡后浓,直落斜出,一般拓到第三遍时便可以达到乌黑发亮的效果了(图3)。

4 玉器

玉器是笔者传拓最多的一类物件。中藏网执行董事韩剑军是一位玉器收藏爱好者。本人有缘与他结识,在2015年前后,笔者为其陆续制作玉器拓片600余件,并由笔者亲自装裱成册,赠予韩总惠存。因为与玉结缘,又于2017年10月受邀赴瑞安博物馆,讲授小件玉器拓片的制作技法,笔者的玉拓作品有幸被瑞安博物馆馆长陈钦益先生收藏。拓制小件玉器时,要用双面胶把玉器固定在毛毡上,确保在拓制过程中不会移位。上纸方法和拓制印章、砚台基本一致。拓制玉器最重要的是将它通透圆润的玉质表现出来,因此在上墨时要仔细揣摩,墨色不要干燥生厌。拓制玉器时墨色一定不能透过纸背,墨入纸背会浸入玉中,对玉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笔者在拓制玉器时,常被造型独特的玉器所吸引,偶有兴起运用墨彩拓的表现形式,将墨与色分别拓制完成于一幅作品之上,为拓品增添了些许灵动之美。总之,一件成功的拓品,必须形神兼具,通过传拓者的妙手和巧思,便能够让一张小小的拓片绽放异彩(图4)。

5 砖、瓦

笔者接触的砖、瓦类器形不是很多,偶有几次参与天一阁博物院传拓体验活动,为市民指导砖、瓦类器物的拓制方法。笔者发现有些砖质地松软,吸水性强,刚上好水就被吸干了,还没等拓好纸张就起来了。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把砖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再取出,用毛巾拭去表面水分,再刷上白及水,将拓纸覆于表面。瓦当没有砖的吸水性强,拓制的方法与拓制砚台基本一致。北方干燥、南方潮湿,上墨要区别对待。要观察纸和墨的相融状态,在实践操作中多感受其细微的变化,通过判断器物的吸水性来决定上墨的速度。

6 笔筒

笔筒的拓制比較特殊,器形为圆柱体,拓制时要分区域完成。传拓前,要在台面上放一块柔软的毛巾,再垫上一块塑料薄膜,将笔筒倒放在塑料薄膜上。放好拓纸后,左手伸进筒口按住笔筒,右手用湿毛巾按压笔筒朝上的区域,使纸和笔筒无褶皱地相合,两侧纸边折向笔筒底部和筒口内,再将未按压的拓纸虚包在笔筒朝下的区域。取一块塑料薄膜盖在笔筒上,用棕刷反复排刷直至排实。打拓时,左手扶住笔筒防止它滚动,注意不要以手直接接触拓纸,手指垫一张餐巾纸为宜。上墨时,依然要等纸色发青,即含水量30%左右时开始打拓,上墨技法与前面所述拓制器形如出一辙。

朝上区域打拓完成后,再把笔筒转个面,接着润潮、按压、排实、打拓。注意潮润时,毛巾上的水分不要过多,防止多的水分浸入已拓好的区域,导致墨迹晕化。每拓制下一区域前,都要把已拓好的那一段揭起来,直至整张拓片拓制完成。

7 扇骨

扇骨的拓制依然采用平面拓法,笔者之前已经用了大量的文字描述了各类器物的拓制技法,此处不再赘言。拓制扇骨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扇骨是由一定数量的竹条叠加在一起的,打开后,扇纽处有一个厚度存在。因此,拓制前必须选择与之相似厚度的书册垫在扇骨下。第二,一张拓纸上,需分拓扇骨的正反两面。拓制时要把拓纸居中对折,将其中一面的扇骨打拓到纸的一侧。上墨时要准备一张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靠在扇骨边缘,以免在打拓时墨色污染纸面。

8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不同材质的器形进行传拓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为使技艺得到提升和精进,笔者常常不惜财力购得一些和专业相关的书籍、物件,或者自费参加学习。笔者也时常感叹,这世上其实没有什么绝学,唯有多学善思勤实践。

猜你喜欢
器形技巧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因式分解常用变换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浅谈制壶工艺与紫砂泥料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提问的技巧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