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继红,杨辉,丁慧强
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机械通气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许多重病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ICU 患者机械通气的治疗让患者对机械通气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吸入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与呼吸有关的肺炎很容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长此以往,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为了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本研究分析持续声门下吸引术预防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实践效果。
选择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ICU 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换各50 例,对照组男性30 例、女性20 例,患者年龄在26 ~66 岁,平均37.22±2.31 岁。观察组男性31 例,女性19 例,患者年龄26 ~66 岁,平均37.22±2.31 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数据,同质性较高。
两组患者均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使用封闭的抽吸器进行常规痰液抽吸,评估是否有痰液抽吸迹象。如果有痰鸣音,则触发呼吸机警报,气道压力升高或降低SpO2等,应及时吸痰[2]。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安全气囊压力,通常每8h 检查一次,以确保安全气囊压力为25 ~30mmHg,避免漏气。如果没有禁忌证,帮助患者采取斜躺姿势,并定期将其翻身并拍打背部。
干预组的患者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将气管导管的另一个抽吸腔连接至一次性痰液收集器,并将收集器的另一端连接至连接壁挂式负压抽吸装置,然后需要将恒定负压控制在100 ~150mmHg 的水平[3]。这项技术通过负压抽吸处理,然后将其转移到痰液收集器中,并每次进行声门下灌洗。4h 冲洗1 次,在25 ~30mmHg 的压力下测量气球中的压力,用5mL 注射器将2mL 无菌水注入气管中以添加抽吸管腔,然后进行负压抽吸。重复2 次,并在操作完成后继续负压抽吸,每天记录分泌物的颜色、数量和性质,每日吸水量=每日总吸水量-冲洗量24mL。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人工气道,关闭患者气管导管的其他引管腔。在入院当天及其后每2d,收集声门下气道分泌物并测试细菌和真菌培养物。
对照组:干预措施主要是疾病监测,严格无菌操作。具体措施:一般预防护理,护士每天打开通风窗以确保空气流通。循环空气消毒装置用于对病房中的空气定期消毒。在与患者接触之前和之后必须遵循严格的卫生系统,以避免医源性交叉污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躺卧,并适当抬高床头30°~45°,以防止因仰卧而引起误吸和胃反流。工作人员将定期为患者进行口服治疗。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中的细菌,保持口腔的保护功能,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手部卫生和各种操作的卫生也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声门下抽吸手术时,护士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无菌操作,并在与患者接触之前和之后严格洗手,以有效去除病原细菌并防止交叉污染。医务人员应尽可能用流水洗手,并可以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以有效去除病原细菌并确保各种手术的无菌性[4]。
干预组:对照组的患者也需要一般的预防护理,严格的无菌手术等干预措施,但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声门下导管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吸引、机械通气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声门下抽吸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应仔细测量压力,合理控制安全气囊气压,确保有效闭合安全气囊气管间隙。注入冲洗液时,冲洗液的量应控制在2mL 左右,并缓慢注入,以免因冲洗速度过快而引起患者咳嗽和其他不适感。吸入压力应控制在100 ~150mmHg,过度的负压和对患者黏膜损害。另外,由于气管内的引流管开口容易被气管黏膜或痰盂堵塞,容易影响分泌物的抽吸。因此,护士需要严格记录每天的分泌物量。如果没有分泌物,需要定期向另外的腔内注入生理盐水以检查通畅性。还可以帮助患者重新放置或取出痰盂,以达到顺畅的引流效果。(2)护理机械通气,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痰排空操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气管黏膜的损害。应防止冷凝水进入气管插管吸入器或雾化器,使用镇静剂的人应每天评估和记录患者的意识,并及时调整镇静剂的剂量和维持时间。
观察患者的ICU 留住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比,计量资料用x ±s 表示,以P<0.05 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ICU 留住时间12.5±2.1d、机械通气时间7.4±0.9d,观察组ICU 留住时间20.7±2.1d、机械通气时间14.9±0.3d,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ICU 留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的ICU 留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分析(±s)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自发通气困难的患者长期机械通气引起的,死亡率很高的主要原因是气管导管的气囊上保留了大量分泌物,导致细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呼吸系统严重疾病。该疾病是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工肺通气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重症患者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重视机械通气。为了更好地预防这种高死亡率的医源性炎症,许多专家和科学家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
治疗主要方法是以恒定的负压吸引气囊的分泌物,以有效净化空气。囊上的分泌物可避免因吸收间隙而引起的短期分泌物停滞保留现象,对于防止感染至关重要,有助于防止呼吸机肺炎但要提高治愈效果,减少呼吸道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应权衡患者的适当治疗方法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定时设备可以有效完成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重症监护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者状况。在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在持续声门下抽吸结合定时冲洗下得到改善。
在患者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定时设备使用时,请注意以下几点,确保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医务人员应定期观察并记录声门下的分泌物,并及时使用生理盐水检查额外的管腔通畅性。
可以帮助患者清除痰液,以确保正常吸收。临床研究表明,最初24h 的引流量低于呼吸机相关的肺部引流量,炎症的频率将显著增加,并且将在早期为通气患者提供有效的持续声门下吸引,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持续抽吸和声门下器械通畅。
保持有效的气囊压力:护士需要定期检查气管导管,应检查内部压力,并将气瓶的内部压力保持在25 ~30mmHg。研究表明,当套管中的压力超过30mmHg,气管黏膜的血流很容易受到干扰,可能引起黏膜缺血性坏死的阻滞;并且气瓶中的压力低于25mmHg 气囊中的沉积物穿透气囊导管和器官壁之间的间隙非常容易,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并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智能控制安全气囊压力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预防呼吸道黏膜出血。临床研究表明,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很容易损坏患者的气道黏膜,很容易影响愈合效果。因此医务人员要注意呼吸道的黏膜,在抽吸过程中仔细观察分泌物是否混合在一起。同时,在抽吸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抽吸方式和负压,以防止负压过大或误吸引起的气道黏膜出血[5]。
持续的声门下抽吸可显著减少ICU 住院次数、使各种细菌和真菌在上呼吸道中的保留减少、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减少患者的呼吸机肺炎机械通气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机械通气的安全性,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