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荣,鱼海霞,杨志军
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定西 743000
“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与甘肃的重任。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国家、民族发展大计,也是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证,保护好甘肃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合力打造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陇西县结合首阳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成效,在坚持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林、田、路、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统一规划,预防保护、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思路科学布设防治措施。通过清洁小流域的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呈现出山青、水净、岸绿、村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景象[1]。
陇西县首阳镇蒲家山村位于首阳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3km、距县城约25km,流域总面积3.79km2,水土流失面积3.79km2。项目区地处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为长梁状黄土丘陵沟壑地形,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沟壑上游多为“V”型沟,下游为“U”型沟,较为平缓开阔。项目区气候属中温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6.9℃,≥10℃的活动积温为2 263℃,无霜期165d,年平均降雨量454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520mm左右,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雨历时短,强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主要由黑垆土、黄绵土及红黏土组成,成土母质均为黄土。项目区内自然植被稀少,天然植被覆盖率为18.42%,以禾本科、菊科为主,组成稀疏的植物群落,现有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和人工草地。现有水保林69.79hm2,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榆树、刺槐、沙棘、柠条等。
首阳镇位于陇西县西部,距离县城21km,渭水穿境而过,属渭河河谷平原区。境内316国道、省道209线和西五、首双、红李等公路主干道交汇,陇渭高速贯穿全镇,交通便利。首阳镇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产品定点市场”,被甘肃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确定为“甘肃乡镇企业示范区”,被原甘肃省建设厅评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镇”。
项目区产业主要是种植业,项目区总面积378.94.hm2,耕地总面积231.81hm2,其中坡耕地面积188.22hm2、梯田面积43.59hm2,人均占有耕地0.18hm2;林地面积69.79hm2;未利用地24.45hm2;沟道27.47hm2;其他用地25.42hm2。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大量种植的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党参、黄芪等。根据201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蒲家山村经济总收入为631.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02.91万元,林牧业总产值50.78万元,其他收入177.31万元,由此可见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0%以上。
项目实施区由于降雨集中,暴雨居多,加之地形支离破碎,沟深坡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严重,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 600t/km2.a。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重力侵蚀。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雨水冲刷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比如高陡坡面、新修道路等,重力侵蚀则主要发生在沟头、不稳定边坡等区域。
项目实施区总面积为3.79km2,全部为水土流失面积,其中轻度69.01hm2,占18.21%;中度75.52hm2,占19.93%;强烈168.34hm2,占44.42%;极强烈43.65hm2,占11.52%;剧烈22.42hm2,占5.92%(见表1)。
表1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由于水土流失对土壤、环境等造成的危害性越来越明显,蒲家山小流域所在的首阳镇政府非常重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3.38hm2,治理程度为29.92%,其中:梯田43.59hm2,营造水土保持林69.79hm2。通过初步治理,提高了林草覆盖度,有效拦蓄了水土资源,减少了水土流失,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为目标进行总体布置。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治下与治上相结合,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形成乔灌草立体布局的生态体系和梯田、沟渠、水池、道路相结合的工程体系[2]。通过营造水保林、经济林、封禁治理等措施的有机组合,使坡面径流层层拦蓄,就近就地入渗,有效控制坡面水土流失,改善流域农业生产条件。根据流域具体地形条件和沟道特征,选择适宜的沟段布设谷坊、小型蓄排引水工程等措施,减轻沟头延伸、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
根据项目区地貌、气候、水土流失规律和特点,并通过对项目区治理现状的分析,对坡度小于25°的坡地、植被稀疏的荒山荒沟和村庄周围布设工程整地造林,植被种类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侧柏、云杉和牡丹;对坡度较大的一些疏林地和草地采用补植补造和封禁措施,减少人为扰动,通过生态的自我修复进行植被自然恢复。通过营造水保林,封禁治理,提高项目区林草覆盖度,有效拦蓄水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该项目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蒲家山村的剡家沟中部至沟口布设浆砌石谷坊3座,建设淤地坝工程1座,该坝建成后,将形成3.45万m3的拦泥库容和2.35万m3的滞洪库容,新增坝地0.86hm2。对现状沟道进行清淤,沟道滩岸采用浆砌石护岸进行防护治理。沟道治理措施的实施不仅防治了沟底下切及沟岸扩张、减少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和人居环境,还通过建坝方式解决了蒲家山村内交通出行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实现农林牧各业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陇西县首阳镇将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精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争取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2]。在产业发展上,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打造美丽乡村规划布局为重点、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林业体验旅游,致力于发展绿色乡村、美丽乡村、兴趣农业,别致新农村、还原原生态农村景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由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水土流失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生活困难。因此,该县鼓励成立经济林种植合作社,减少粮食种植,大力发展以李广杏、中华钙果、美国大樱桃、金银花等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改善环境,鼓励发展养殖业,可以在现有林地和经济林下进行围栏放养,通过禽蛋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在经济林和淤地坝背水坡左沟底台阶布设开敞式蓄水池2座,每个蓄水池容量100m3,既能满足经济林灌溉用水,还可以进行水产养殖和休闲垂钓,蓄水池周边布设仿木混凝土围栏,围栏高度1m,每隔2m布设立柱,还布设了廊道、人行步道和阁亭供人们休闲娱乐。在经济林旁边修建了生产主干道,路面采用天然砂砾石路面,配套了现浇的混凝土U型排水渠,适合做雨水的集流面;道路一侧布设行道树,树种选择西湖垂柳,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还美化了环境。
通过在项目区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布设合理的水保措施,项目区增加林草覆盖率7.9%,由治理前的18.5%提高到26.4%,淤地坝的建设将形成3.45万m3的拦泥库容和2.45万m3的滞洪库容,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良田,新增坝地0.86hm2,促使沟道实现川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进而能够促进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草覆盖率,有利于保障生态安全。通过林草地提质增效和沟道治理,林草植被覆盖度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对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具有显著效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
项目区通过发展养殖业、生态林果业、生态旅游业等支柱产业,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产业向集约化、商品化的经营方向发展,拓宽了群众经济收入的渠道,群众收入得到显著提高,为群众改善居住条件及生活卫生、文化教育条件提供物质保障。通过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加了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还大大增加了土壤入渗、拦蓄地表径流,减少洪水灾害,不仅保障了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和生产建设的安全,同时减轻了流域下游工程的防洪压力,从而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陇西县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蒲家山村的生态面貌,对乡村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建设,把蒲家山打造成为集水土保持、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