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被感染,野生动物早就这么做了

2021-06-01 14:52
中国科学探险 2021年2期
关键词:群居龙虾洞穴

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人们在更多地关注个人卫生的同时,也知道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性。“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也成为2020年的热门词汇之一,与“在家办公”(WFH,work from home)、“自我隔离”(self-isolation)等的英语词汇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除了人,很多动物也有社交行为,包括群居性昆虫(如蜜蜂、蚂蚁),一些海洋鱼类(如热带鱼、黄鱼),很多鸟类(如麻雀、海鸥、企鹅),群居性鼠类(如布氏田鼠、东方田鼠),大多数食草动物(如角马、羚羊),多数的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狒狒)等。

社交和互动有助于社交动物之间的分工、合作,减少孤独感,增加动物一生中情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因此社交行为对它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合群,动物也会委曲求全

个体的行为和生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环境偏好和要求。为了合群,群居性动物是否也愿意牺牲自己更喜欢的环境条件呢?

动物界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且已被科学家探知。

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的自然栖息地的水温时空变化很大,最大水温差可达15℃,因此这种鱼也成为研究动物行为对温度变化反应的理想物种。研究人员在研究三刺鱼集群行为的时候发现,对三刺鱼进行单独测试时,不同的三刺鱼喜欢的环境温度差异很大。但是当将三刺鱼放入鱼群中测试时,它们会花更多的时间与鱼群在一起,即使鱼群所在的地方的温度不是它们最喜欢的。换言之,三刺鱼可能会为了成为鱼群的一部分做出妥协,呆在不喜欢的水温环境中。

人通过保持社交距离阻断病原体的传播,动物也会

我们不禁想问,社交动物为了群体健康安全,是否也会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答案是肯定的。在动物王国中,诸如龙虾、蜜蜂、鱼类等也会通过保持社交距离来避免被感染。

甚至,一些动物发现自己被病原体感染之后,会主动与同伴保持距离。比如,研究人员在野外实验中发现,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后(无精打采、嗜睡、少动等特征)会减少与同伴接触,保持社交距离,直至康复。

动物是如何判断出何时要与同伴保持社交距离的?

人类可以通过视觉、嗅觉等信号识别病人,社交动物是否也具有类似的能力?

研究发现,一些动物确实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线索,如发病时的形态和行为异常,来推断同类个体是否感染病毒并对感染风险作出反应。例如,家朱雀(Carpodacus mexicanus)会使用一般的视觉线索,如嗜睡来判断是否有生病个体。黑猩猩(Pan troglodytes)会通过行为表现是否异常作为线索评估潜在的感染个体,并避免与已感染的个体接触。

此外,少数社交动物还进化出能感受到相当复杂的线索来保持社交距离以避免感染。

加勒比棘龙虾(Panulirus argus),一种群居生活的社会性龙虾,可以在被感染前识别出被感染的个体,如它们能够检测出患病龙虾尿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避开它们,从而限制疾病在种群中的传播。

再如,科研人员观察了一种叫做山魈(Mandrillus sphinx)的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由于它们非常习惯人类的存在,根本不在意研究者的出现,给科学家观察它们的行为习惯提供了便利条件。研究者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山魈可借助闻彼此粪便的方式来进行疾病预防而保持社交距离。

是生病了所以被隔离?还是本身就不被喜欢

那如何确定社交动物是因为疾病而不是其他原因保持社交距离的呢?

一般可通过设计巧妙的实验来加以推断。比如,研究人员早先在对幼年龙虾进行水下调查时,注意到健康的龙虾通常更喜欢共享住所(超过56%),而被感染的龙虾很少(少于7%)与同种个体共享住所。

为了验证龙虾是因为疾病从而保持社交距離,他们巧妙设计了一组实验。研究人员准备了三个洞穴,一个洞穴里住的是健康龙虾,一个洞穴里住的是患病龙虾,还有一个是空洞穴。实验时,让健康的龙虾和患病的龙虾去选择它们想要呆的洞穴。

结果发现,健康的龙虾会避开有患病个体的洞穴,它们更喜欢与其他健康龙虾共享洞穴,而患病的龙虾则不会区分。

再如,灵长类动物普遍存在梳理皮毛的习性,因为此举不仅能缓和个体间的冲突,加深彼此的关系,还能替同伴清除皮毛上的害虫。然而,这一社交行为也有可能传播寄生虫,这些寄生虫一般携带着大肠杆菌和其他导致痢疾的细菌。

研究人员发现,当一只山魈感染寄生虫后,同伴为它梳理皮毛的次数会减少,其臀部得到梳理的次数也就会更少。而当染病山魈得到治疗后,同伴才会继续给它梳毛。

需要注意的是,山魈虽然会拒绝给其他感染的同种个体梳理皮毛,但它们依旧会为携带有寄生虫的近亲梳理皮毛。对于一些群居性昆虫,它们还会对受感染的个体进行护理。或许,在这些系统中,与近亲保持这些社交和互动可能比避免感染更重要。因此,尽管保持社交距离的代价是高昂的,但牺牲自己保护大家的好处显然大于代价。

科学家们对动物的社交行为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揭开了自然界动物世界的神秘面纱,而且有助于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物社交行为会被发现,它们的社交行为也许会对理解人类社交相关情感障碍有不一样的启迪。

猜你喜欢
群居龙虾洞穴
早期恐龙过着群居生活
钓龙虾
喜欢群居的动物
喜欢群居的副栉(zhì))龙
洞穴传奇
动物知识猜猜猜
龙虾的迁徙
鬼斧神工!世界各地迷人洞穴大盘点
出现得比人类还早的龙虾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