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晔 李庆坤
摘 要:通过对和弦外音的理论梳理,分析和弦外音在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在多声部写作中的运用与实践,体会和弦外音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弦外音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丰富音乐的表现手段及音乐和声进行的音响色彩,加强音乐的流动性。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 和弦外音
一、和弦外音的界定
在《和声学教程》①一书中,桑桐先生将和弦外音界说为:“在一定的和声基础上,将声部作节奏性的、音型化的处理,称为‘旋律华彩或‘音型化。它主要应用于旋律声部,但亦可发生于其他声部。在音型化的处理中,常有一些不属于和弦结构内的音出现,这些音称为和弦外音。”在《和弦外音与织体》②一文中,刘康华将和弦外音界说为:在一个和弦发响的自始自终,任何一个声部中出现的该和弦结构以外的音,称为和弦外音。美国音乐理论家瓦尔特·辟斯顿在《和声学》③一书中指出:从本质上来说,和弦外音属于基于纵向结构产生的寄生性质的非结构音。
通过上述文章与书籍对和弦外音的概述可以发现,和弦外音形成于声部运动的过程中,不属于和弦结构内的音。和弦外音的发展与丰富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弦外音作为不协和音响的主要来源,在力度、节奏、和声结构上,赋予了鲜明的对比效果,产生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调式色彩的变化。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使和声更充满了向前推进的动力,在音乐作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和弦外音的具体划分种类
根据和弦外音在音乐中所处的节拍位置进行划分,共分为两大类:一是强拍和弦外音,二是弱拍和弦外音。其中强拍和弦外音包含延留音、倚音,弱拍和弦外音包含经过音(自然经过音、半音经过音)、辅助音(自然的、半音的、跳进的辅助音)、先现音。和弦外音除了在旋律声部使用外,在其他声部也可以使用,从而形成多重和弦外音。在和弦外音的使用上还有几种特殊情况,如和弦外音的延迟解决、跳进的辅助音等。
作为强拍强位置的和弦外音,延留音将之前出现的协和音,延留至下一小节的强位置上,形成音响上的碰撞,而后再进行解决,从而实现了由协和到不协和再到协和的历程。同样作为强拍和弦外音的倚音同延留音一样,在强拍上形成和声冲突,随后解决在弱拍或弱位置上,使音响从不协和走向协和。
与延留音和倚音相比较来说,经过音则出现在弱位置上。经过音与左手和弦构成音响上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不协和感。由于音与音之间的级进进行,彼此之间的强烈倾向增加。而辅助音的使用,则在和声上产生出音响上的冲突效果。由于非和弦音的加入,使横向的旋律更具有歌唱性和流动感。此外,还有一种辅助音的派生形式,那就是跳进的辅助音,是一种与前、后和弦音高不同的和弦音,形成级进到跳进或者跳进到级进关系的和弦外音。先现音也是作为弱拍弱位置上的和弦外音,在纵向上形成和声冲突,产生出不协和音响,提前为后一个和弦音做了准备。
多声部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就是和声,它不仅强调纵向和弦的音响,还强调横向声部的线条。和弦外音的使用加强了声部的旋律性。因此,在四声部写作中,和弦外音的使用可以增加声部的流畅性,并且使各个旋律声部之间进行相互协调。
三、和弦外音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和弦外音的运用对于每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作曲家音乐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分析与研究,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特点,感受和弦外音在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复杂、矛盾和对比的情感。
1.延留音的应用
例3—1:
该片段节选自柴可夫斯基《叶铺盖尼·奥涅金》第二场,调性为#c小调,在第一小节第三拍开始,每一拍的强拍位置柴可夫斯基都采用了延留音这一手法,随后解决到和弦音上,这种手法的应用,在纵向上,使音乐获得了丰富的色彩变化,使音响复杂化。
还有种情况,就是在和弦外音所产生的不协和进行解决时,在它与它的解决音之间加入一个,或是几个中间的音而被推迟,我们称之为和弦外音的延迟解决。在和弦外音和解决音之间加一个反方向的辅助音,这样就在解决音的前面形成一个围绕,从而加强了倾向于这个和弦音的倾向性。
2.倚音的应用
例3—2:
该片段节选自列比科夫《圆舞曲》,调性为#f小调。音乐以主和弦开始,从第一小节开始使用和弦外音,每一小节的强拍位置都采用倚音这种写作手法,与低音声部组成了不协和音程,加剧了紧张性。随后倚音规范的向下解决,使和弦的音响又恢复了协和。
3.经过音的应用
例3—3:
该片段节选自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该乐曲片段为#F大调,从第一小节开始,右手旋律的经过音表现为下行的音阶级进形式,通常是一带而过,转瞬即逝,不会有过多停留。第三小节前第三拍为二级七和弦的经过用法,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形成反向进行。经过音的应用使音乐形成了弱拍上的不协和,使得旋律声部更加连贯,但在纵向上产生出紧张的和声效果,表达了复杂、矛盾和对比的音乐情感,推动音乐向后发展的動力。
4.辅助音的应用
例3—4:
该片段节选自柴可夫斯基《俄罗斯舞》,调性为a小调。在该片段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大量辅助音这一手法, 使和弦外音与和弦音之间产生了不协和音程,并采用连续的变格进行直至音乐结束。柴可夫斯基巧妙地使用了和弦外音,使得作品的纵向音响产生了丰富的色彩。
5.先现音的应用
例3—5:
该片段节选自柴可夫斯基《G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始的两小节,调性为G大调。主题旋律的核心是由两个保持二度上行关系的强奏音组成。弱起小节的和弦音为第一小节主六和弦的先现音,构成三重、四重先现音。此后出现的三十二分音符均为下一拍和弦音的先现音,形成一种节奏上独特和富于表现力的和弦陈述方式。先现音的使用打破了原来规整的节奏,使得节奏不死板无趣,整体部分更加旋律化。
通过对和弦外音在其作品中运用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以此来探索作曲家是如何利用和弦外音来为音乐增添色彩的。和弦音与和弦外音是音乐作品中和声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品艺术性的表现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和弦外音以不协和关系为基础,改变着人们的听觉习惯,且迸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弦外音是我们在和声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基础和声与和声写作应用的一个分水岭。和弦外音随着和声思维的丰富不断发展,使作曲家在使用和声材料与声部进行方面获得多种多样的表现,和弦外音在旋律或和声中的地位,愈益显得重要。
通过上述对和弦外音的梳理与分析,得出以下两方面结论:首先,在音响效果上:和弦外音对和声的表演意义有着非常强的作用,在纵向上,和弦外音使音乐获得了丰富的色彩变化,使音响复杂化。在横向上,使横向声部旋律化,音乐获得发展动力。在整体上,和弦外音更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矛盾和对比的音乐情感。其次,从和弦外音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多声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和弦外音的运用更加广泛和自由。和弦外音的类型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和声走向变得生动、更富旋律感,和声的发展朝着色彩化迈进。在和弦外音运用的艺术处理中,逐步朝着个性化去开拓,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和弦外音的应用使声部进行紧张的和声效果,是表达复杂、矛盾和对比的音乐情感所采用的一种手法,了解和掌握和弦外音的种类,是很好地运用这一手法的先决条件。
注释:
①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69.
②刘康华.和弦外音与织体[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4).
③瓦尔特·辟斯顿.和声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108.
参考文献:
[1]刘康华.和弦外音与织体[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4).
[2]戚渊.柴可夫斯基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J].音乐艺术,1993,(2).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文化交流视域下中俄作曲家文明互鉴研究,编号:2019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