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化,薪火相传

2021-06-01 14:23孟晓东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1年3期
关键词:叶嘉莹盲盒太极拳

孟晓东

主题阐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优秀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前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令人自豪。然而,仅有自豪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惠及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更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海南举行千人太极拳迎新活动

2020年12月17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时刻,2020年12月30日,海南省太极拳研究会联合海口山高实验学校,举行海南省太极拳研究会千人太极拳展演迎新活动,还邀请了海南太极拳名家代表进行了表演。活动中,海南省太极拳研究会授予了海口山高学校“青少年太极拳训练基地”和“青少年太极文化传承中心”等称号。学校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在校园推广太极拳运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推动太极拳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和弘扬。

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清风岭下,一代宗师陈王廷创立了太极拳,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太极拳融合了健身、养生、悟道等功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独特韵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对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重要桥梁和文化纽带。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太极拳已从陈家沟走向世界,享誉全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伴随着我国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太极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点  击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至名归。入选名录固然重要,也确实值得骄傲,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一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才是对历史与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海南省太极拳研究会联合海口山高实验学校举行海南省太极拳研究会千人太极拳展演迎新活动,为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榜样。

【适用话题】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符号……

“考古盲盒”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圈”

手握袖珍版“考古神器”洛阳铲,小心翼翼地“勘探挖掘”,再用小毛刷拂去泥土,让“失传的宝物”面世……这款“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它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让网友们化身“考古学家”,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艰辛与惊喜。据悉,在网上,“考古盲盒”处于脱销状态,每次补货都会秒空,河南博物院官微评论区则满是“催货警告”。在很多人眼中,文物连接的是“传统”,盲盒代表的却是“潮”,二者似乎不搭。但“考古盲盒”将二者较好地捏合:让文物形象借盲盒形式出圈,也让曲高和寡的文物形象跟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大众更贴近,还能如某些人说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转码”,连接起过去与当下。而好玩的游戏化体验,也能带动人们学习与感受的热情。到头来,这也能让很多文物形象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家庭氛围中多些文化气息。

点  击

传统与时尚从来都不是冤家对头,两者完全可以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时下,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就让古老的文物和时兴的玩法碰撞出了新火花。爱默生曾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对我们来说,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走来,展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独特的美感,是我们民族的根,更不能在我们手中式微,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让传统与时尚共舞,舞出无限的精彩。

【适用话题】创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文化传承、继承与发展……

《掬水月在手》摘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2020年11月28日晚,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福建厦门举行。由陈传兴执导,叶嘉莹主演的《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纪录/科教片奖。该片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将其个人生命与千年中国古典诗词交织在一起,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追寻生命的价值。影片将叙事与写意融为一体,以诗境表现了叶嘉莹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兼具艺术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的作品。97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曾历经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时刻,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著名作家白先勇坦言叶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著名诗人、画家席慕蓉曾说:“叶先生顾盼之间那种自在与从容,仿佛整个生命都在诗词之中涵咏。”《人民日报》在报道中更是称叶先生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叶嘉莹先生将自己毕生财产36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了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点  击

人们为什么要读诗?古诗词对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叶嘉莹先生身上,人们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叶嘉莹先生诗心早慧,却一世多艰,遍尝生死不能相见、故土不能相还的寥心荼苦。是诗歌如日月光华,照亮了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渡她走过了生命的长河。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温润沉静、坚韧持守。所以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适用话题】文化魅力、诗词人生、诗意人生、詩与远方……

《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式开播

2020年12月6日20点30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在央视综艺频道正式开播。首期节目让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金嵌珍珠天球仪和午门三件国宝“开口说话”,共同解读历史密码。很多观众可能发现了,节目从开播至今,Logo中的“藏”字非常特别,其间放置了一件国宝,它就是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三季以来,这件青花香炉伴随着《国家宝藏》的品牌标识,流行全国。这件参与、见证了600年前紫禁城建成时刻的青花香炉通体绘有翻转的海浪和山形,寓意福山寿海、江山永固。 如果说前两季《国家宝藏》重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第三季则更进一步地将目光投向了“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作为全世界最大、接待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故宫有186万件国宝,而故宫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宝藏。《国家宝藏》的首座建筑文物,便选择了故宫的午门。午门的“前世传奇”将再现明朝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事件中大才子杨慎因直言敢谏,而遭遇“午门廷杖”的情景。明代先后有五百多个官员在午门被廷杖,午门见证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铮铮铁骨。

点  击

文明有韧性,传统文化同样具有强大的韧性。文化综艺节目欣欣向荣的背后,不仅有“守正创新”激发的澎湃活力,更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

【适用话题】文明的韧性、国家宝藏、民族瑰宝、文化综艺……

著名作家冯骥才华丽转身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位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天津卫的奇人奇事。恰巧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正面临一场旧城现代化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了《旧城遗韵》一书,建议天津市领导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此后,他又在两会上提议,中国应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4年,他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2009年,他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他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如今年届80的冯骥才,仍然在为记录和传承中国民间文艺而四处奔波,他寄语年轻人:“若不把自己的文化当一回事,那谁也救不了。”

点  击

传承文化,人人有责。已过古稀之年的“文化圈奇人”冯骥才先生近年多半时间都在中国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间奔走,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他认为,古村落的价值绝不小于万里长城,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他寄语年轻人:“若不把自己的文化当一回事,那谁也救不了。”正是他的努力,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承担起了保护我们的“母亲文化”的重任。

【适用话题】文化保护、社会责任、留给未来、留住文化的根……

猜你喜欢
叶嘉莹盲盒太极拳
吃饭就像开盲盒
明天盲盒
盲盒模拟器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盲盒拆出的众生相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光影视界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