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颖超
近段时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开始陆续搬迁,研究院的高端工模具及关键机械传动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航空发动机材料和轻质结构功能材料创新研究中心等6个创新研究中心将分别搬入为其量身定制的6幢科研大楼。这6幢科研大楼总建筑面积约为4.8万平方米,均按照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园,届时可容纳1500余位科研工作者。这只是宁波如火如荼建设大院大所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宁波主动部署实施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重点的“栽树工程”,积极引进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2020年宁波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位列全国第十五,较2019年上升4个名次,研究院无疑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截至目前,宁波已引进建设71家研究院,集聚各类人才超过3万人。一家家研究院背后,不仅是宁波力求补齐人才、科技创新等短板的决心,更是为未来宁波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的谋划:通过把研究院及其本部科研成果与宁波产业紧密结合、转化落地,赋能宁波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并辐射服务全省相关产业发展,为浙江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人才的集聚地
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红利是一座城市的未来。然而,宁波人才基础较弱,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要在“抢人大战”中占得先机并非易事。研究院正是宁波招揽天下英才的重量级平台,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2019年3月,产世宁博士正式入职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从本科到博士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产世宁,对北航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一次和同行的谈话中,产世宁听说了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那时研究院还在筹建阶段。“来宁波之前就听闻过,宁波是一个务实创新、渴求人才的城市。”产世宁博士说道,“来了之后,深刻感受到了宁波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大力度支持。加之研究院打造的先进飞行器与空天动力创新研究中心和我的专业十分吻合,在各方因素驱动下,我正式落户宁波,成为一个新宁波人。”
依托本部资源,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已经建立起了一支由北航院士、教授和属地高层次人才、基础科研人才以及在读研究生等近400名科研人才组成的队伍,其中北航专家近120名、属地人才约110名、研究生约160名。今年,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计划引进50名属地高层次人才,其中1月份已引进6名。
招才引智的同时,研究院也培养了不少本土创新人才。2020年9月25日,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共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员榜上有名,入选领域为“先进制造”。王立平2015年来到宁波,最初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工作,目前担任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一职,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近5年时间里,王立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精密轴承、液压马达等领域,还首次成功应用在航天涡轮泵动力系统、航天电磁阀、超音速飞行器、导弹折叠翼以及高温气冷堆驱动系统等的关键零件上,解决了国家重大突破项目中一些核心部件的强化与防护一体化技术难题。王立平表示,作为科研人员,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得到应用和推广,而这离不开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硬件、软件等全方位的支持。
据统计,全市研究院集聚的3万余名各类人才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其中,硕士以上人才5684名,院士、杰青、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高端人才800余名。2020年,全市研究院新建成研发中心、中试平台、孵化中心、产业园等创新平台156个,已拥有大飞机创新谷联合实验室、復合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21个。
科研成果的蓄水池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宁波就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而研究院承担着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的重大使命。记者从宁波市科技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共有232个高端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21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项目159项,在工业互联网、新材料、关键基础件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1173项,拥有国内外有效发明专利5577件。
2020年,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的高速高精度贴片机“亦唐”填补了国产化中高速贴片机领域空白,实现进口替代。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攻克了高速高精度贴片机软件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策略、图像算法和任务优化等方面难点问题,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授权1项。据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项目经理解天怡介绍,“亦唐”高速高精度贴片机分为六头、十头和磁悬浮三种型号,其中六头型号贴片机已在2020年实现30台量产并完成预售,其性能、速度等核心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21年,六头贴片机将完成50台量产。”解天怡告诉记者,“十头贴片机和磁悬浮贴片机将在2021年完成定型工作,十头贴片机将于2022年完成第一代产品。”
作为宁波的老牌研究院,自2013年落地,经过近八年的发展,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已累计收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00余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800余项,落地宁波市的产业化项目200余项,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已成为浙江省和宁波市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主力平台,并辐射长三角,努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示范平台。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创造了宁波、浙江乃至全国多个“第一”的好成绩。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主导推动“宁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建设项目落地,同时孵化培育的“琻捷电子”项目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车规级胎压检测传感器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2020年出货量达到3000万片,即将登陆科创板;在生命健康领域,孵化培育的“察微病理”项目研发了中国第一款全自动病理染色封片一体机,打破国外设备垄断,实现进口替代,2020年出货量达近500台;在能源材料领域,孵化培育的“柔创纳科”研发并投产了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干法动力锂电池隔膜中试生产线,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与宁德时代和天津力神等公司实现量产合作。
在发力卡脖子领域的同时,研究院还研发了一批全球领跑的尖端技术产品。宁波瑞凌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研制的辐射制冷技术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研制的高速高效磁悬浮电机,打破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获得2019年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在磁悬浮分子泵、鼓风机、高端家电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研发的国内首个针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1类新药,目前正在对接中试场地……
成果转化的起航地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实际上,很多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阶段成果,一般做到样机或初级产品阶段,很少最终实现量产。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成为摆在不少研究院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说大学完成的是0到1的基础性研究,大学后完成的是1到3的模型,那么研究院要做到的便是3到10的研究,即把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也是研究院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落地两年多,已孵化落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浙江蓝卓、国利网安、芯然科技等10余家公司,其中工业操作系统、工控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被列入宁波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蓝卓及国利网安已完成首轮融资4亿多元,蓝卓估值达13亿元。2020年,宁波工业互联网成功发布工业操作系统supOS3.0版,截至目前已累计自主开发或生态合作398个工业App,推广应用超过1000家用户,累计签约生态伙伴300余家。supOS工业操作系统成功入选2020年工信部十五大双跨平台,跻身工业互联网第一梯队。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规划执行部部长林奕专说,持续孵化一批像蓝卓一样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科技公司,正是他們的目标,研究院将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主要采取直接孵化的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而像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等更多的则是将大学本部资源带到宁波来,与本地产业链实现“强强联合”。
据西工大宁波研究院院长盛其杰介绍,研究院落地一年多来,利用西工大本部资源,已经有10余个产业化项目陆续注册了公司,包括OLED材料及传感器件、特种柔性阻隔膜、柔性电子浆料、船舶航行发电变革技术等。“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为研究院可持续发展‘造血。”盛其杰认为。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每一家研究院都是一名探路者,不断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共通的是,多类型、市场化的研究院体制机制正有效激发着宁波“造血”的活力。
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研究院的发展只有和当地产业相契合,不断提升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才能焕发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是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的共识。
2020年4月,西工大宁波研究院面向宁波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先进制造工程博士班开始招生,报名非常火爆。最终,通过层层遴选,只有15名企业CTO(首席技术官)进入博士班学习。2020年9月1日,博士班正式开课,上课方式、上课地点均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我们和兵科院宁波分院、均胜电子、激智科技、永新光学、卢米蓝等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15名工程博士可以带着他们原先在企业的课题到研究院做科研,同时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到企业去做成果转化。”盛其杰表示,“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推动其转型升级,也将提升研究院的生命力。”
汽车制造作为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一个万亿级产业,是宁波助力浙江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要抓手。然而,宁波的汽车制造产业多集中于扶手、刹车片、座椅等汽车零部件,非中控等核心系统,这就导致宁波汽车制造企业较少直接对接汽车主机厂商。2020年9月,由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孵化的宁波朗通汽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主营项目 “智能汽车电子系统”以高性能全液晶仪表与先进的TBOX为基础,逐步打造完整的智能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丰富了宁波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产品。目前,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已经和陕西重卡、一汽集团、广汽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还通过了汽车产业链专项审核标准体系(IATF16949)认证。“有了这个资质,我们将可以和更多主机厂商合作。目前正在与东风集团、上海大众等主机厂商对接中,并已进入广汽一级供应商目录。”解天怡说。同时,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为本地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参与各类产业、技术对接20余次,与宁波均胜电子、宁波晶钻科技、华翔集团、宁波韦尔德斯凯乐等30多家企业进行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0余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通过网上答题为宁波3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20年,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实地走访70余家企业,集中为15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进行现场技术服务和对接,并与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共同研发“长寿命高性能压铸模具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与浙江华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大型复杂高性能合金铸件成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与宁波九胜创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基于典型微反应器的流动传热仿真及性能研究”项目。
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将依托北航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研究院当前的科研条件,聚焦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根据企业需求,提供针对性合作方式,包括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课题联合申报、非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助力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发展事关宁波未来,是宁波在新起点上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战略选择。据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宁波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建设持续提速,研究院科技成果产出、产业化的市场化良性运营发展模式日趋成熟,一条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清晰可辨。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