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风动画电影《风语咒》

2021-06-01 10:57王伊雯贾文婷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王伊雯 贾文婷

摘要:动画电影制作存在很多难题,其中,低龄化的误解和制作低端是其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这使动画电影难以在电影行业中立稳脚跟。但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快速进步,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到《风语咒》,这些国产动画电影中的每一部都具有大量的国风元素,这些电影被很多人视为国漫崛起路上的标志,使热爱国漫的人坚定了信心。《风语咒》凭借其独到的展现手法、唯美的场景设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观影者身临其境,再一次感受到了国漫的风采,本文从3个方面探讨《风语咒》在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上的价值。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风语咒》;东方美感;中式情感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02

1 异兽“罗刹”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碰撞

《风语咒》中有很多中国元素,如罗刹。《风语咒》中罗刹的出现惊艳了众多观影者。罗刹,为恶鬼,特指食人肉的恶鬼。《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曾有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它吸食人的血肉,在空中飞行,在地上爬行,令人不寒而栗。罗刹本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但在电影《风语咒》中,罗刹的造型中有众多带有中国风的传统元素,是有着东方美学的异兽[1]。影片中出现了不少对罗刹的特写镜头,罗刹身上的线条多为曲线,迎合了东方美学的特征;罗刹的毛发则呈现出微卷的状态,一身卷曲的鬃毛异于西方对于毛发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更接近于接近狮子,狮子在国人心中一直是沉稳大气的形象,它是兽中之王,浑身上下都彰显着尊贵与威严。

罗刹的其他部位如罗刹的角、身体等都与麒麟高度相似[2]。但罗刹整体的设计不同于麒麟的精致感,其皮肤是肉眼可见的粗糙,身体上有祥云的纹样。罗刹的四肢也是不同于麒麟的,麒麟的四肢像马蹄,罗刹则更像爪;麒麟的尾巴似龙尾,罗刹的则更像鳄鱼的尾巴[3]。整体造型也不似麒麟的祥和,而是带有极强的狰狞感,这既符合电影中罗刹的定位,也对罗刹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异兽,外形威猛,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如图1)。

这种带有满满的中国风格的异兽出现在银幕上对观影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体验,能够吸引观影者的注意力,此时的罗刹不同于西方的传统形象,而是注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的罗刹[4]。

2 东方文化中韵与美的融合

《风语咒》的画面设计带有了浓郁的东方美感,画面设计大气而不失清新。电影的画面是剧情细节的一个重要体现,可以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电影中男主角居住的孝阳岗,整体造型以青砖墨瓦为主[5];电影中朗明与小妖孽携手寻找梅姐,跨越了山和大海,无数日夜交替,一段又一段的场景变换仿佛一幅又一幅的中国山水画;朗明与小妖孽出行意外闯入了“那个村”,这个村庄像极了陶渊明先生《桃花源记》中的桃源,隐居世外,不被外人得知[6],“那个村”里的村民生活得无忧无虑,衣食住行完全依靠自然。朗明与小妖孽闯入时正逢“那个村”的祭祀大典(如图2),除村长以外的每个村民都佩戴着面具,他们所戴的面具借鉴了三星堆出土的文物[7],百姓朴素的服饰和“那个村”的建筑都带有大量的东方元素,每个画面都可以让观影者感受到东方美学[8]。

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音乐的渲染,音乐常常与电影结合,搭配电影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的搭配能够震撼观影者,电影的配乐要想抓住观众的内心就必须与整部电影相通[9]。音乐与画面与人物形象恰当地搭配起来,可以实现韵美相融,让观影者充分感知到音乐,产生审美感应。恰到好处的音乐能够给电影增添不一样的色彩,在电影适当的时候穿插音乐,使之与电影情节契合,可以增强观影者的代入感。

《风语咒》中的音乐运用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朗明与小妖孽在寻找梅姐的途中配有插曲《风雨画江湖》:“我无法改变我的出生,所以我出征”“将所有力量积聚,保持激昂继续,孤注一掷调整气息化解任何袭击”。这首插曲在电影前期出现,此时朗明是初入江湖的少年,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将朗明的少年热血描绘得淋漓尽致[10]。国风电影搭配说唱的新形式,给观影者带来了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强烈冲击[11]。尽管朗明与小妖孽之间的懵懂爱意并没有在电影中得到过多的展示,但他们之间的甜蜜情谊却能被观影者感知到,朗明与小妖孽在“那个村”度过了一段甜蜜自在的日子,在这一片段中,电影使用了插曲《懵懂》[12]。正如这首歌的名字一样,小妖孽与朗明的情感是懵懂的,简单不失甜蜜的歌词配上朗明与小妖孽一起生活的画面,不需要借助言语也不用过多剧情的渲染,观影者就可以感受到他们懵懂的爱情(如图3)。这也为结局中小妖孽为了救朗明放棄自己的生命作了铺垫,因为在小妖孽的心里朗明是值得的。

电影的主题曲《风语咒》由方文山作词,霍尊作曲,二人都在这首歌曲里加入了很多国风印记,从这首《风语咒》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更可以感受到江湖侠义。作为电影的主题曲,这首歌中的每一句歌词都是对电影的描述,听到《风语咒》我们便也以回忆起电影中的种种细节,回想起少年的热血[13]。“驭风而起,侠岚江湖,此生因为你红尘不虚度”,这是属于朗明的歌词,也是属于侠岚的歌词,正是属于整个侠义江湖的歌词。歌曲搭配电影,使观影者能够更深刻地领会江湖情义,体悟聚散离合,画面感随着歌词扑面而来,可以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正是音乐与画面碰撞出的效果。古风歌词搭配古韵之曲,再配上霍尊令人陶醉的仙声,观影者仿佛可以看到那个翩翩少年,可以感受到风,感受到万物,可以遨游在这自然之中[14]。

3 情感于无声中亦是感动

电影《风语咒》中共有3条感情线,这3条感情线都是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深思的,尽管电影中对于这些感情没有过多的言语表达,观影者却能从中体会出最深刻的爱意。

朗明的父亲贯穿电影始终,他是朗明的回忆更是朗明的精神支柱[15]。在电影的结尾,朗明和父亲的画面渐渐相融,留下这样一句话:“是不是侠岚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挺身而出,守护他人,只要心怀正义,侠岚无处不在。”这句话是给朗明的也是给所有少年的,只要心中有梦、有热血、有正义,人人都能是侠岚。父爱是无形的,却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力量,就像生活中的我们并不能时时感受到父亲的爱意,但我们生命中的每个重要时刻,父亲都不会缺席,父爱亦是如此[16]。

整部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朗明和母亲梅姐。梅姐会和朗明吵架、置气,可只要叫一声梅姐,她一定会出现在朗明身边。对梅姐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朗明,为了朗明的眼睛,梅姐一直在努力,尽管知道成功的概率极小,但梅姐从不曾放过任何一丝希望。朗明以为自己复明是因为吞下了“陀螺”,殊不知是母亲心里强烈的愿望成就了他。为了让朗明复明,梅姐变为罗刹,沦为饕餮的食物[17],在罗刹冲向饕餮时,朗明一声又一声地呼喊着梅姐,呼喊着母亲,而梅姐也听到了朗明的呼喊,她冲向朗明,只为再看一眼自己心心念念的儿子。母爱无形,但她的伟大如生命中的光[18],无时无刻不在照耀。

从开始到结尾,电影都没有明确地表达小妖孽和朗明的情感,但他们之间萌生的爱意通过种种细节展现了出来,如小妖孽看到美食会拿回来和朗明一起分享,朗明看到小妖孽喜欢的镯子会买下来送给她。不需要很多言语,眼神和心意最能表达爱[19]。尽管他们会发生争吵,会怀疑,可是在危急时刻,他们还是会站在彼此身旁。电影中小妖孽有这样一句台词:“在我的世界里,除了邪恶只剩你了。”在电影的最后,假叶让小妖孽杀掉朗明,小妖孽无法控制自己身体里的零力,冲向朗明,可她内心有对朗明的爱[20],于是在一次次的挣扎之后,小妖孽选择将匕首插向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对爱人的情感,但满腔的爱意一定会通过其他形式表达出来。

电影中这3段感情看似简单却细腻绵长,值得回味,电影中对情感的处理方式正符合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内敛和含蓄的特性。影片中对于这3段感情的描写,无论是画面还是情感细节都十分到位。

4 结语

《风语咒》的宣传一直以国风元素为主,事实证明,整部电影确实运用了很多国风元素。国风动画电影虽然常见,但《风语咒》以其高超的本领将观影者真切地带入了中国武侠世界,所有的江湖情怀、少年热血在《风语咒》都得到了体现。它的画面、音乐、细节以及美学风格都深深地打动了观影者,这便是其动人心弦之处。

参考文献:

[1] 彭俊.中国动画民族历史资源的现代性改编研究[J].电影文学,2019(07):123-125.

[2] 喻正南,张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92-93.

[3]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4] 孔露.赤色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21):165-166.

[5] 宋绮雯.浅议古建筑配色——以大唐建筑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67-168.

[6] 严浩,贾文婷.电影《龙猫》与《罗小黑战记》镜头内外成长思辨[J].艺术科技,2020,33(24):16-17.

[7] 骆玮,张宁,华阳.绵竹年画与东部地区民间年画的风格特征比较分析[J].大众文艺,2018(23):80-82.

[8] 骆玮,彭俊,贾文婷.探索数字媒体背景下的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2):21-23.

[9] 李雨茜,湛磊.浅析蒙古族传统视觉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3):65-66.

[10] 张宁,华阳.自媒体影响下的中国主流电影发展趋向[J].大众文艺,2019(08):141-142.

[11] 梁家昱,彭俊.浅析零食品牌卡通吉祥物的设计策略[J].艺术科技,2020,33(23):7-8.

[12] 张建萍,熊瑶,孙威.浅谈对东方美学品格的理解[J].大众文艺,2018(18):234-235.

[13] 高婧,汤箬梅.空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探索——关于大地艺术的美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40-41.

[14] 石鑫,李雪艷.苏州桃花坞年画的美学演变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29-30.

[15] 雷浩然,何佳.基于情感体验下的传统工艺品设计创新探析[J].大众文艺,2019(15):102-103.

[16] 赵其烨,王锐涵.浅谈设计下的色彩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9(19):119-120.

[17]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18] 何锐鹏,施爱芹.鄂温克族传统美术文化源流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94-95.

[19] 钱利,田晓冬.浅谈中国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62-63.

[20] 陆瑶,叶洁楠.传统文人戏剧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大众文艺,2019(16):117-118.

作者简介:王伊雯(1999—),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贾文婷(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