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艳 韦响 韦后明
[摘 要] 通过调查当地企业生产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等要求,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文化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为框架,采用重点法教学、实验法教学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实践、顶岗实践,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符合企业生产的要求。
[关 键 词] 高职;工业分析;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110-02
中高职衔接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之一,受到了中职生以及家长的普遍欢迎。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中高职衔接的生源与普通高考的生源对比,无论是基本素质还是基础知识都不在同一层次上,对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是新的挑战。由于其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目前研究得并不多[1-2]。本文试图以职业院校所在地的国民经济支柱为依托,探讨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高职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目的在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符合企业生产的要求。
一、课程体系的意义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经过了几次更改规范名称,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高职专业。以前主要是从普通高考中招录生源的高职,经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各高职院校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也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就业率高,学生、家长也满意。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矿冶、化工、轻工、建材、石油、制药、环保、电子、食品、农业等行业从事物质组成成分含量的分析测定,应用范围广。中高职衔接由于种种原因,其生源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与普通高考生源的高职生较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能将普通高考生源的高职课程体系直接应用于中高职衔接生源的高职,有必要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对尽快建立完整的、可操作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有现实的实用意义。
二、企业生产的要求
经过对较多不同行业企业的调查发现,对高职毕业生从事工业分析技术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来说,基本的要求都是大同小异,对物质组成含量的分析都要求按标准进行,不能因为是中高职衔接的毕业生就要求低些。在工作积累过程中可能涌现出优秀人才,这取决于个人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知识掌握程度、工作经验等,特别是出现生产问题时的解决能力,要求迅速恢复生产正常秩序。工作过程的岗位流程包括现场取样、样品的制备、样品预处理、样品的分析、数据处理、复核、出报告等程序。针对企业生产过程岗位的要求,在制订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因素。
三、知识能力的结构
根据笔者所在地企业生产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结合近年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充分认识到高职毕业生要符合企业要求,课程体系要考虑知识能力的结构。(1)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最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常规化学分析法知识、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等);(2)能力,主要是专业岗位能力,包括化学分析法基本能力、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常见矿石分析技能、冶炼厂中控分析技能、化工产品常规分析技能。同时,应具备一定的非专业性能力,如语言口才能力、文字表达和处理公文的能力等。
四、文化课程的构建
为了使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可通过文化课程的构建得到解决。文化课程包括:(1)政治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2)传统文化课程(如语文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职业素质;(3)拓展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文化课程的构建主要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统一进行规划,属于公共文化课程。课程的课时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基础课程的构建
基础课程的构建是针对企业对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而研究开设的,专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来说,专业应用范围广,在不同的行业其基本操作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学好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即可在多个行业就业,所以专业基础课程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在刚开始就業期间,很难立即独立工作,可能要花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工作环境。
基础课程较多,但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来构建。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基本技能以熟练为标准。据此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需要说明的是,每门专业基础课程都是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再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分开作为两门课程授课,而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合为一门课程,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授课或在训练操作技能时学习理论知识,运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六、专业课程的构建
专业课程是核心课程,其内容就是企业生产过程的真实体现,毕业生是否能适应企业实际生产要求,关键在于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来说,专业课程中操作技能部分要通过多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的,熟能生巧。由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毕业后就业的行业范围比较广,可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根据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在职业院校所在地企业就业,这是近几年探讨出来比较现实的就业实际。笔者所在地是以矿冶行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具有明显的地方经济特点。因此专业课程包括矿石分析、冶金中控分析(两门均为自编校本教材),当然有部分毕业生愿意到本地或外地化工企业就业,也开设化工产品检验作为专业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校内开设这三门已足够,再加上顶岗实习共四门主要的专业课程。
七、拓展课程的构建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具有一定专业以外的能力,应对企业可能需要的如公关、文娱、演讲、体育、旅游等能力,这有可能是工作上的需要或丰富员工多种多样的活动,企业在招聘时对一些具有特长的毕业生感兴趣,同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对专业内容有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因此,有必要开设一些拓展课程,如艺术欣赏(含歌唱、跳舞、美术、书法等)、演讲与口才、普通话、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学、计量认证、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电工基础等。拓展课程公共部分由学校统一开设,专业部分以班级统一授课,均由学生自愿选修。
八、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正确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参加工作后能迅速与企业生产岗位对接,很容易受到企业的欢迎。根据企业生产要求、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各类课程的构建分析,形成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文化课程: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中高职衔接所有专业统一构建;(2)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3)专业课程:矿石分析、冶金中控分析、化工产品检验、顶岗实习等;(4)拓展课程: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中高职衔接所有专业公共课程统一构建,另增加计量认证、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电工基础等。
本课程体系最突出的特点:(1)与普通高职对比,压缩了专业课程的数量,最适宜在本地就业。(2)自编适合本地企业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九、课程体系的实践
(一)教学实践
教学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的重要手段,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实际情况,应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重点法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多,很难开设多门课程,应以够用为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抓重点、抓实用。比如仪器分析课程,除了按常规仪器分析方法授课外,重点内容应是本地企业所用仪器的分析方法,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所购进仪器除了常规分析仪器外,也应有选择性购进与学校所在地企业相同或相近的仪器,特别是授课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如果是特大型仪器,暂时无法解决仪器问题,可通过下载教学资源、参观访问、生产实习等方法完成教学。
2.实验法
教学方法要有所创新,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以实验法教学为主,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做中学,学中做,在实验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的认知,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采用直观教学,学生容易接受。
(二)考核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离不开对教学成绩的考核,对此教师操心、学生敏感。企业需求的是能在生产一线岗位进行实实在在的操作,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成绩最能体现教学质量。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都是化学类课程,教学成绩的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可采用平时实验考核、期末实验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等通过加权评分得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
(三)顶岗实践
顶岗实习是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教学实践,时间不少于六个月,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门课程,也是检验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的試金石。顶岗实习课程的任课教师可聘请企业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共同担任,同时由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工人师傅、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在管理上纳入企业员工、学校共同管理,成绩的考核以企业岗位工人师傅、技术人员、带队教师综合评分加权评定。
十、结语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院校所在地经济支柱为依托,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当地企业就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培养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毕业生是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卢毅.中高职衔接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9(26):68-69.
[2]苗向阳,郁惠珍,王寅珏,等.工业分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16(21):24-29.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