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焕,王莹,张梦辉
(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陕西 大荔 715100)
近年来,大荔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大力发展以冬枣为主的红枣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冬枣面积已达2.8万公顷,冬枣产量达5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获得 “中国枣乡”“冬枣名县”等称号。但冬枣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大荔县冬枣产业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曲折的,县各级主管部门、林技人员、有关科教人员、农户等都边探索、边总结,才使大荔冬枣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并达到现有规模,实属不易。对“大荔冬枣”金字招牌应倍加爱护。针对冬枣现存的质量安全问题,各级政府要坚持长抓不懈,严厉打击冬枣成熟期间使用各种膨大催熟增色等明令禁止药物,确保冬枣品质。2020年以来,大荔县政府出台了更加详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大冬枣质量安全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县、镇、村联合监督管理体系,各级政府层层抓,农户之间相互监督。通过县、镇、村通力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提高冬枣品质,保护好大荔冬枣品牌。
另外,保障冬枣质量,维护“大荔冬枣”品牌和农民收入主渠道,不能仅靠政府,更需要广大农户自觉意识的提高。让群众真正意识到提高冬枣品质归根结底要靠自身的力量,互相监督各种违规生产行为,互相探讨冬枣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才是冬枣丰产优质高效、健康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违规使用药剂进行枣果催红、催熟,导致冬枣品质下降,最终会威胁乃至摧毁大荔冬枣优势产业。
现阶段大荔县冬枣设施栽培有三种棚体结构:一是日光温室,二是钢架棉被棚,三是春暖棚。棚体模式的科学搭配事关冬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冬枣日光温室栽培成熟早,成熟期5月中旬,价格昂贵,每千克120~160元,最高可达到240元,但市场需求量不大,建议发展规模要小。钢架棉被棚栽培冬枣成熟期次之,价格每千克30~40元,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栽植面积比例可适当加大。春暖棚栽培冬枣成熟仅早于露地,每千克价格10~12元,市场需求量大,发展规模最大。
棚体模式的选择受诸多因素影响,一是气候和地域,大荔县的范家、高明、两宜、双泉一带地处铁镰山南麓下,因有渭北黄土高原天然屏障,形成了较温暖的自然小气候,此区域栽植的冬枣较灌区(许庄、安仁、城关、埝桥等镇)和黄河滩区(赵渡、朝邑等镇)成熟早。因此适合发展日光温室和钢架棉被棚栽培;灌区(许庄、安仁、城关、埝桥等镇)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冬枣品质好、产量高,发展钢架棉被棚和春暖棚栽培比较合适;黄河滩区(赵渡、朝邑等镇)风沙大,早春气温较低,土壤保墒能力较差,春暖棚栽培较为有利。二是农户经济条件,日光温室投资最大,钢架棉被棚次之,春暖棚投资最小。据不完全统计,不同栽培模式投资额不同(表1),其中日光温室投资最大(667 m2日光温室5万元),钢架棉被棚投资次之(667 m2钢架棉被棚4.5万元),春暖棚投资较少(667 m2春暖棚约1万元)。农户可根据经济条件状况选择营建不同的冬枣栽培设施。三是农户作务习惯,日光温室和钢架棉被棚冬枣栽培棚内管理严格精细,对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也就是说对枣农的管理技术水平要求高;春暖棚栽培生产管理技术难度不高,相对容易掌握,稍经培训的一般农民即可操作,农户应根据自身技能水平选择适宜的棚体栽培模式。
表1 667 m2各种栽培模式投资及收益 单位:万元
据统计,大荔县目前冬枣栽植的2.8万公顷中,不同栽培模式的面积比例为日光温室10.2%、钢架棉被棚16.2%、春暖棚63.8%、露地9.5%。设施栽培中应扩大钢架棉被棚比例,适当缩小春暖棚比例,使设施栽培面积比例调整到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春暖棚接近1∶3∶5。原因有三,一是冬枣日光温室栽培,果品上市早(6月初开始),价格昂贵,消费人群较小,市场需求量不大;钢架棉被棚栽培,果品7月上中旬上市,价格相对较低,易被国内普通消费者接受。二是日光温室较钢架棉被棚占地面积大20%~30%,即棚内土地面积有效利用率钢架棉被较日光温室高20%~30%,缩小了两者之间的优势差距。三是近几年,因发展设施栽培,山东省冬枣成熟期也有提早趋势,同时山西省冬枣春暖棚栽培面积日益扩大,且成熟期与大荔县基本相同,这就迫使大荔冬枣成熟期只能更早于山东省和山西省,才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目前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情况下,适当加大钢架棉被棚栽培,减少春暖棚栽培,避免枣果集中过量上市,实现大荔冬枣成熟上市错开其他枣区,减少市场竞争风险,提高大荔冬枣市场竞争力,延长市场供应期。
大荔冬枣生产中一些传统作务管理习惯严重阻碍了冬枣产业发展,应从根本上改变,如不施或少施有机肥(施肥几乎全为化肥)、化肥种类单一、施肥过量等导致土壤结构性差;病虫害防治被动应对,不注意预防,只顾及药物防治,轻视物理、生物、栽植管理等防治技术,往往错失最佳防治期。特别应以均衡营养供应,增强树体长势,提高抗逆性、不良环境适应性、自我恢复力等为中心,减轻或避免病虫害、气象灾害等损失,提高冬枣果品品质,丰产丰收[1]。
建立树体营养运输供应良性循环系统能有效改善树体根部周围土壤结构,创造有益生物菌群环境,保证根系健壮生长。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土壤改良,通过深翻、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营养供应能力;二是提倡使用生物菌剂、有机菌肥,有效增加根系周围有益生物菌群,提高根系营养元素吸收率,以根促叶,以叶养根,相互促进,形成树体营养供应良性运输循环系统,增强树势,减少树体病虫害发生率和受损率[2],提高枣果品质。
枣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贯穿于生长发育整个过程,相互依赖,相辅相承。通过生产管理技术有效调整两者平衡关系,是达到冬枣优质高效的有效手段。前期管理要求树体营养生长旺盛,促发枝条叶片,为全年丰产丰收奠定基础。中后期以生殖生长为主,在抽枝展叶的同时,促进花蕾分化健壮,枣花饱满易坐果,果实充分膨大,此期整个树体养分消耗大,营养供应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当年产量和效益[3-4];生产中,应严格按照冬枣标准化生产规程,针对性施肥,前期以N肥为主,中期以N、P肥为主,后期以P、K肥为主,促进果实生长,提高果面着色,提早成熟。
目前生产中常见问题有:一是前期过量施用N肥,导致营养生长太旺,造成枝条疯长,导致蕾小蕾弱,甚至没有花蕾;二是棚内温湿度控制不当,导致发芽不整齐、枝条抽穗太快、蕾小蕾黄等;三是树体因上年营养不足或环剥口未充分愈合而生长羸弱、枝条抽生量不够,影响产量,降低效益[3]。所以前期树势要保持中庸,确保叶片厚绿,蕾壮蕾饱;中期通过摘心、疏枝、开甲等措施,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提高坐果率;后期通过疏除过密枝,回缩下垂枝等,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果实着色,提早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