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编版教材特点 进行深度教学设计
——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

2021-05-31 13:29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交流历史

陕西

当前,我国历史教育教学处于转型改革的新时代,如何以新高考为导向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如何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对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构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理论、教师的教学理念、经验和风格、学生特点等多种因素,对教学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因而,基于部编版教材的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深度设计,可以优化学习过程。下面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谈谈笔者对于部编版新教材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基于系统性的《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而,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应是对《课程标准》进行系统性解读,即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 年版)》(以下简称为旧《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将新旧教材对比,努力找到其中的“变”处。比如宏观层面上的编排体例,以及微观层面上知识点的增与减、布局的轻与重、观点的新与旧等。

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为更好地把握课程要求,笔者将人民版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和教材内容与部编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如表1 所示:

表1

经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可以发现以下变化:

(一)宏观方面

就编写体例而言,人民版教科书采用专题史,部编版教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隶属于专题《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侧重于经济发展视角。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则隶属于《走向整体的世界》,侧重于历史发展的大势,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出发,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设定为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引发世界格局的变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始形成;同时,部编版教材通过选择性必修的相关专题,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新航路开辟进行深度认知。就课程设置而言,部编版教材安排了《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2 课时,相较于传统教材以《文明的链接》一目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来呈现的方式,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地位得到提升,且逻辑性更强。

(二)微观方面

就课题而言,本课的着眼点在于全球联系和世界格局,侧重于历史长时段和全球时空、国际视野,并且全球联系和国际视野都是动态的,处于构建和变革当中。就教材具体内容而言,部编版教材新增了大量内容,如引入“哥伦布大交换”这一学术概念、补充了大西洋、太平洋贸易和教皇子午线、关注人类多元文明格局的变动等,提升了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就史料选取而言,部编版教材大量引入地图和图片,如《15 世纪的世界地图》《教皇子午线》等,渗透了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通过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澳门在“丝—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等知识,将明清中国归于同一时空之下,渗透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素养。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知道全球物种大交换,把握商品的全球性流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理解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认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基于时代性的价值立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应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能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史实的叙述和评价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体现时代气息,反映时代发展。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价值立意明确价值取向,为课堂教学找到了灵魂和主线,而价值立意主要是通过主题设计呈现出来的。笔者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进行分析后发现,部编版教材将早期殖民扩张置于世界格局演变之中,凸显了全球史观,淡化了“西方中心论”,同时也凸显了世界整体进程,淡化了冲突;教皇子午线在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过程中具有国际法含义;对明清中国贸易体制的认识涉及平等与开放等现代化理念……因而,本课可选择的主题有:

(1)自信:通过航海家的探索探讨人文主义;

(2)发展:通过哥伦布大交换和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探讨当代经济发展模式;

(3)法治:通过教皇子午线蕴含的国际法含义探讨现代化的趋势;

(4)交流:通过全球联系建立对文明格局的冲击,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明碰撞;

(5)秩序:通过分散到整体这一变动和殖民扩张的无序与世界市场的有序,探讨世界秩序的构建;

(6)创新:通过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分析探讨生产关系的变革;

(7)开放:通过制造明清时期闭关锁国与“朝贡贸易体制”瓦解的冲突,探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课题和学生的经验、生活,笔者设定本节课的主题为:交流。以哥伦布大交换为切入点,设计了“多种交流助推全球联系”“全球联系孕育世界变局”“正视交流面向人类未来”三个教学环节,从交流的形式和途径、交流带来的改变、如何正确交流三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

三、基于创新性的资源整合

处于改革中的部编版新教材容量很大,如何取舍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设计学生活动等问题同样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实施。笔者认为,围绕教学主题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既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课改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一)重体验

高考通过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历史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体验。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图1《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并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西方普通民众饮茶之风盛行,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的建立,从而引入新课。

图1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

在正视交流面向人类未来这一环节,笔者通过出示图2 和图3,将学生置身于对现实的思考:以史为鉴,如何看待交流?古为今用,如何交流?

图2 难民危机

图3 传染病蔓延

(二)多元化

历史史料是丰富多样的,高考常用的史料有文字、数据表格、图片和地图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材料。以本课为例,在通过史料证实世界格局的演变时,教师选取了如下史料:

1.通过示意图与文字材料对比证明新航路发现了世界

图4 难民危机

2.通过数据史料证明人文地理格局之变

表2 1400 —1800 年欧洲、亚洲、非洲人口统计 (单位:百万)

多元史料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在无形中使学生对史料种类、来源和分析方法形成印象。

(三)多维度

资料整合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从横向和纵向、时间和空间、积极性和局限性等多个维度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引入《哥伦布大交换示意图》,从空间维度介绍物种交换、人口迁移和商品流动,并从时间维度出发,制作了图5 时间轴,将新航路开辟置于人类交流史中,帮助学生构建大历史观。

图5 时间轴

为引发学生的多维度思考,笔者运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二1498 年葡萄牙开辟了西欧直达亚洲的新航路,此后葡萄牙人采取措施封锁旧商路,实行垄断贸易政策,1505 年起,葡萄牙人建立起大洋上的葡萄牙贸易网。同时,葡萄牙人在印度洋上烧毁穆斯林商船,封锁红海和波斯湾入口,阻断旧商路,垄断东西方贸易。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 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材料三

表3

通过将葡萄牙与奥斯曼帝国在新航路开辟前后对商路做法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交流是否值得提倡?

通过中国朝贡贸易体制和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制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从中外贸易交流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此外,还可将物种的丰富和塔斯马尼亚原住民的灭绝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交流?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否合理?最终使学生从历史当中汲取智慧,学会交流:坚持平等、和平、可持续、注重文明多样性、关注生态系统等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情境创设、主题引领、问题探究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教师均应遵循重体验、多元化、多维度的原则,对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性整合。

四、基于应用性的评价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教学设计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单凭传统的纸笔测试已无法完全检测学生的素养水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的评价应呈现多元性和发展性。笔者认为,仅靠课后作业来检测学习效果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取和学习结果以及课堂生成均应预先设定评价的内容。

为检测学生对“多种交流助推全球联系”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堂活动:在空白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人口迁移、物种交流、商品流动等路线。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始形成,达到了教师的预先设想。

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交流”时,为打破传统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笔者呈现了以下材料:

材料四哥伦布大交换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更丰富多样的基因池,而是使它愈变枯涸贫乏。我们本身,以及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因为哥伦布而逐渐贫乏,而这种贫乏现象只会有增无减。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学生解读史料、联系现实后形成认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在交流中应关注生态系统。这一学习结果也符合教师的预期设想。

为打破课堂评价的局限、贯彻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原则,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后作业:

(1)以“我眼中的全球联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以西方记者的身份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的报道;

(3)设计一个能反映物种交流、人口迁移和商品世界性流动或殖民扩张的历史短剧;

(4)请你策划一个以“全球联系”为主题的历史展览;

(5)以其他感兴趣的方式呈现你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理解。

课后作业的多样化,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作为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部编版新教材的教学设计可采用“基于系统性的《课程标准》解读——基于时代性的价值立意——基于创新性的资源整合——基于应用性的评价反思”这一模式,对历史教学进行统筹设计,使历史教学具有一致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交流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