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我渐渐发现自己最初的感觉并不完全正确。
起初,我认为工具智能化可以让生活越来越便利。但现在,我感觉智能化的工具反而把我的时间切成一块块碎片,我的生活也随之碎片化了。
在过去,上班打卡只需要用手指在打卡机上一按就行,而如今,打卡需要打开一个专门的手机软件。毋庸置疑,使用手机打卡更加安全卫生,但奇怪的是,最近这个专门打卡的软件功能越来越多,且其中大部分功能都很鸡肋,而承担打卡功能的按键却越藏越深。更令人烦恼的是,它还频繁在手机后台进行更新,越来越臃肿的软件占据了手机中的许多容量,让我每回点开软件打卡时都很慢。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越来越智能的工具看起来好像帮助我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它们也在试图塞给我一些我并不需要的功能,挤占我的时间,修改我的生活节奏。比如,智能手机让人们上厕所还能看新闻、刷朋友圈,似乎最大程度利用了时间,可是后来我发现,因为刷着手机,许多原本上厕所只需要十分钟的人,如今竟要花费半小时。
即便如此,我身边有不少好友对“碎片化”颇有好感。随时随地都能拿起手机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全世界此刻的最新动态,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我也尝试着去接纳大数据时代的碎片化信息,并利用零碎的时间做一些事情。比如,我尝试着在等公交或者坐车的时间阅读,读着读着却发现:今天读一小段,明天又读一小段,这样断断续续阅读的内容根本形成不了一个整体,更成不了体系;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和干扰也很多,可能刚看过的内容,转眼就忘了。看来,我不适合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不可否认,碎片化阅读的确让阅读的成本变低了,但也把知识和记忆碎片化了,这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没有思考的过程,也就不能理解阅读的意义,我甚至开始变得迷茫起来。
碎片化信息营造了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吸收新知识的氛围,让很多人一天到晚地盯着手机。有一回,我和两位朋友聚餐。走进饭馆后,那两位朋友便掏出手机安静地坐着,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屏幕,我们仨犹如拼桌的餐客一般。上菜之后,大家边吃饭边刷手机,吃完饭简单告别,然后各奔东西。这让我感觉颇为失落,如此一来,聚会有什么意义呢?倒不如自己在家里随便吃一餐得了。
20年前,手机还没有普及,人们靠着书信、电话亭保持联系,一年可能就见几次面,但每回老友们相见总是有足够的热情。如今,智能手机让人们即使面对面也没有好情绪和好耐心了。智能化设备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離,但人们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紧密。大家对手机里的信息越感兴趣,对身边活生生的人反而越疏远。
更糟糕的是,许多软件都喜欢利用大数据来推算个人的喜好或偏好,为使用者不间断、持续性地量身推送新闻或话题。很多时候,我明明干着手头的活,却被弹窗推送的信息干扰,注意力不断被这些碎片化而且没有意义的内容所分散。长此以往,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一个不小心,时间就被吸走了。
智能设备把时间切割成了碎片,使人们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地做一件事情。我突然非常想念小时候的生活,那个时代,孩子们哪怕只有几颗弹珠,也可以开心地玩上一整天。而现在,我就是拿着自己儿时梦寐以求的连环画,也没有耐心翻上两页。我才发现:原来能专注于一件事多么快乐啊。
我不能让碎片化搅乱自己的生活,我只想专心致志地读完一本书,用心地做一顿晚餐,或是不快进地看完一部电影。于是,我打开手机,把许多平时用不上的软件卸载了。生活只需要保留几个必备的软件就够了,不是吗?
编辑 温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