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塔利·采普利阿耶夫 康娟/编译
2020年底,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在其成立100周年前夕,公布了一份非同寻常的文件。这是一份有关德国战败前不久,西方国家与纳粹分子暗中联系的加密电报影印件。这份加密电报是由苏联驻英国情报机构于1945年4月12日发给莫斯科的,签发人为化名“鲍勃”的情报人员。
“鲍勃”在电报中写道:“前不久,德国将军们去瑞士与英美盟军进行谈判并签署了协议。根据此协议,西方战线的德国军队正在撤退,但东方战线的德军将继续抵抗,以阻止红军进攻柏林。”加密电报中还有一条消息看起来很奇怪:“美国人在布鲁塞尔扣押的德国黄金在美军到达那里36个小时前已被运送到一個盐矿。盐矿由德国卫队专门守卫,美国人正是从德国卫队处获悉了黄金的下落。这批黄金是由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转交给美国人的,据说他被从柏林派过去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这些黄金从哪里来?为什么纳粹分子突然决定将其转交给美国敌军?此事牵涉到第三帝国首脑和英美财经界的哪些共同利益?
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解密电报中所提到的秘密行动,是将从集中营囚犯身上搜刮的黄金运送到比利时境内盐矿的行动。组织这次行动并护送黄金的不是别人,正是法西斯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埃米尔·普厄。他不仅是帝国银行的第二号人物,同时也是瑞士国际清算银行的董事会成员。国际清算银行成立于1930年,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存在至今。
二战期间,正是国际清算银行为英格兰银行、以摩根银行为首的美国资本以及纳粹帝国银行提供了合作平台。战争归战争,生意还是要照做。通过国际清算银行进行的交易总额达5000亿美元。纳粹德国当时需要从瑞典及其他中立国购买商品,因此纳粹分子需要外汇,国际清算银行就把黄金兑换成外汇,这些黄金包括从被占领国掠夺来的,也包括从集中营囚犯身上搜刮来的。也许,法西斯分子把数百万人赶进毒气室就是为了从他们的尸体上搜刮黄金。这些黄金连同从囚犯和被占领国居民身上搜刮来的黄金首饰一起被重新浇铸成每块20千克的金锭。黄金总量现在很难估算,但是据现有的数据来看,仅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运出的黄金就重达八吨。情报人员“鲍勃”提供的信息显示,这种黄金交易一直持续到1945年战争结束。
西方资本与纳粹分子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合作了。1932年,英格兰银行出资支持希特勒竞选总统,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英格兰银行的资助,希特勒才得以当选。慷慨相助的还有摩根财团,它是美国最早成立、最有实力的财团,与英国情报机关过从甚密。
西方资本从多个方面资助纳粹分子。一方面,他们在德国制造经济危机,好让希特勒向国民承诺将尽快解决失业、贫困等问题,从而迅速得到了广大国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们直接资助纳粹党,纳粹党分子得到的工资都是从瑞士运去的外汇。
1929年,斯大林撕毁了托洛茨基与英国公司签署的掠夺性开采黄金协议。正是在失去苏联这个财源之后,英国才开始全面资助德国纳粹分子。
1930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议会选举中排名第二,之后他们为夺取政权又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1月4日,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会见了希特勒和时任帝国总理的冯·帕彭,并秘密签署了资助纳粹党的协议。同样参会的还有美国政治家杜勒斯兄弟——艾伦·杜勒斯和约翰·杜勒斯。艾伦多年来一直与第三帝国保持联系,在这次会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1945年3月8日,在美国战略情报局位于苏黎世的秘密联络点,艾伦会见纳粹德国将军卡尔·沃尔夫,秘密商谈了驻意大利德军投降的事宜。
杜勒斯兄弟与英格兰银行的几位关键人物都有联系。约翰·杜勒斯早在1920年就熟识帝国银行总裁亚尔马·沙赫特,也正是约翰把他介绍给了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根据1935年签署的《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实际上已经成为法西斯德国军备供应的合作伙伴。而在1938年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签署之后,也正是英格兰银行帮纳粹德国出售了之前从捷克斯洛伐克掠夺来的黄金。从前不久被公布的银行历史资料来看,这件事属实,从而印证了英国与纳粹德国的暗中勾结。这笔黄金以今天的市值估算大约为10亿英镑。
西方资本开始资助德国是在1929年斯大林撕毁托洛茨基与英国公司签署的掠夺性开采黄金协议之后。根据这项协议,英国人从苏联矿产获利93%,苏联仅得7%。正是在失去苏联这个财源之后,英国才开始全面资助德国纳粹分子。英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唆使德国来对抗苏联,从而重新夺回被斯大林收回的利益。如果1939年苏联与德国没有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么苏联的处境将非常糟糕,西方大国会联合德国一起进攻苏联,战争的结果将很难预料。
英国对希特勒的投入是划得来的。当然,如果德国战胜苏联,英国可能会从中获利更多。即使德国战败,英美同盟也没有亏本。“马歇尔计划”使得美国全面控制了欧洲。
关于西方资本与纳粹分子合作的更多内幕,我们无法全部揭开。当苏联军队攻入柏林时,所有财务文件都被销毁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也都被除掉了。但现有仅存的一点信息已经足以让世人看清这段历史。
(沈阔荐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