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可菜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走近一个雄视百代、千古无一的有趣灵魂——苏轼。“三咏赤壁”的写作背景是1079年,45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从“庙堂之器”骤成“戴罪之身”。我们从初中学过的《卜算子》和课前所发的助读材料来一窥他此时的处境和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谢量移汝州表》)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黄州寒食诗帖》)
生:痛苦、孤独、困苦。
生:失魂落魄、绝望。
生:幽怨、激愤。
师:真可谓是“至暗时刻”,贬谪之悲、失意之痛,现实生活中的困顿和精神上的痛苦使他承受人生大幻灭的煎熬。这些作品都抒发了诗人初到黄州时积郁着的痛苦绝望和懑恨。但在我们惯有的认知里,往往容易将苏轼“标签化”——乐观的、旷达的。苏轼的乐观、旷达是怎么炼成的?我们要结合“两赋一词”文本内容“去标签化”地认识苏轼。
师:正所谓“文章憎命达”,在这样命寄江湖、故交断绝的痛苦处境里,在元丰五年,痛楚的灵魂孕育了千古的绝唱。请根据投影上的时间来说说他都创作了哪些震古烁今的作品?
生:三月七日——《定风波》
四月初(寒食节前后)——《黄州寒食诗帖》
七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月十六日——《前赤壁赋》
十月十五日——《后赤壁赋》
师:正是仕途、命运给予的重重锤击,使1082 年成为苏轼的“奇迹年”,他发出耀眼而璀璨的光芒,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千秋万代的人们。
任务情境:
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共展出78 件套文物精品,6 件苏轼真迹。通过苏轼及其师友、后人的作品,展现苏轼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风范)。
师:如果“特展”中有个微特展,主要展出“赤壁三绝”(两赋一词)以及后人据此创作的各类诗、文和画,假设你是“筹展组”的一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1】取个名:微特展的名称
师:课前,同学们作为“微特展”筹展组的一员都完
成了相关任务,我们来看看大家给微特展取的名称。(展示课前学生根据词赋内容给“微特展”取的名称)
皎皎赤壁月,长照苏子情/梦回赤壁,苏子风神/见字如面,以文品神/赤壁突围/精神涅槃/从“怀仕”到“怀释”/赤壁注我,我注赤壁/心归处,是赤壁/一尊還酹,东坡到处,千古赤壁/人间有味是清欢
师:相比个别同学直接用“梦回赤壁”“三游赤壁”“夜游赤壁”,这些名称体现了“文化展”的“文化味”,哪个名称特别能吸引游客来参观呢?
生:我觉得“从‘怀仕到‘怀释”特别能吸引人,也特别能表明苏轼的精神蜕变。
生:“赤壁注我,我注赤壁”的名称化用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想借以说明赤壁慰藉了苏轼,苏轼也成全了赤壁。
【任务2】作旁注:释文+旁注
师:你认为“两赋一词”展出时,应该给哪些字词作旁注?
生:我觉得要注明“缪”通“缭”,意为盘绕;嫠(lí)妇,指寡妇;匏(páo)尊,指用葫芦做成的酒器等。
生:我注了“泣、侣”两个意动用法;两个活用的“东”,“东望武昌”是活用为状语,“顺流而东也”是活用为动词,“向东”的意思。
生:我觉得还要给“造物者”“无尽藏”作注。
师:同学们的微特展可能特别适合中学生来看,因为大家注释了许多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字词、文言现象。
【任务3】制张卡:给小门票绘背景图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门票背景用的是清代徐玫《赤壁图》的局部。我们一起来看看“微特展”小门票上,同学们是怎么绘图的,看看同学们都选取了哪些关键元素来体现苏轼的精神。
(展示学生课前画作)
师:我们一起来概括同学们各自画作中出现的共同元素。
生:赤壁、江水、明月、鹤、小舟和舟上的人。
师:这些是苏轼“所见”,如果我们在背景图上画云状图来表示三篇作品中的苏轼“所想”,他俯仰古今都想到了谁?
生:周瑜、曹操、客……
师:我们接下来的学习重点是结合文本逐一体会这些景物、人物如何使苏轼的精神得以涅槃,如何使苏轼实现自我突围。
1. 赤壁
师:苏轼所怀并不是三国赤壁古战场,并不是周郎之赤壁,他自己知道吗?请细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来看苏轼有没有直接告知。(生齐读)
生:“人道是”,是“别人说”的意思,自己未必确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佐证: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引)
师:根据“人道是”和这则材料,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可见苏轼并不在意三国赤壁鏖战所在地的真伪,他只是借赤壁之战的英雄来“抒情”。
师:“抒情”太空泛,更贴切地说应该是“抒”什么呢?
生:贬官黄州的感慨、愤恨、郁闷。
生:不平、愤懑。
师:清代诗人朱日浚评价特别精准:“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苏轼其实就是借思古幽情抒自己心中的块垒。然而有意思的是,苏轼所怀的赤壁成了中国独有的人文景观,中国文化演绎出了相对周郎“武赤壁”更著名的东坡“文赤壁”。近千年来,夜游赤壁是历代不断回放的场景,历朝历代的文人士子追慕东坡,从他的生命精神里获取力量,在“赤壁情结”中演绎“千古文人苏轼梦”。
2. 江月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师:再次大声朗诵这首词,请大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思考苏轼为何修改史实重塑周瑜形象。
“小乔初嫁了”: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小乔出嫁已十年,非“初嫁”,小乔已然老乔。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形势很严峻,并非“谈笑间”定胜负。杜牧有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生:要突出周瑜事业得意、生活美满,将周瑜的年轻得志与自己老大无成形成对比。
生:精心塑造周瑜的指挥若定、气定神闲、卓越不凡,为的是突出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就、政治理想落空的黯然神伤。
师:这个对比是显然的。大家更要关注的是词中暗藏的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评判和情感,这样“千古风流”的英雄人物现在却是怎样的境遇呢?
生:“浪淘尽”,“风流”的功业终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生:连赤壁之战的地点都不明确,成了“人道是”。
师:说得好!两位同学很敏锐地发现苏轼在追怀倾慕中又隐隐指出成败得失荣辱终将消散在绵绵的历史长河中。
师:“一尊还酹江月”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感情又起跌宕,在历史与当下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里笔锋一转,要对江洒酒酹月,这写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可从“江月”意象的内涵来揣度。
生:江水、江月,一般来说是永恒的象征,在“江月”意象对比之下,人往往是“无常”和“渺小”的。
生:在永恒的江月中,人生太短暂,所以对人生得失不必太在意。
师:与奔涌不息的长江和永照长空的明月相比,人世短暂的荣辱得失实在不算什么。词人旨在借此写出功名、功业、人生“虚妄不实”的一面,意在破除对功业、人生的过度执着,这是典型的“苏轼式”的豁达。
(2)《前赤壁赋》:“共适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
师:跟“一尊还酹江月”一样,《前赤壁赋》调解自我的方式是“共适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这种人生态度在这篇赋里又是怎样起伏变化而形成的呢?我们从苏轼泛舟夜游想到的人与事切入来一探究竟。
请大家根据文本,捋一捋他心理的矛盾和变化:
( )的曹操→( )的客→( )的水与月→( )的你我
生:曾为“一世之雄”但“而今安在哉”的曹操。
生:愀然的“客”,感叹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客”。
生:看似盈虚、消长实则不变的“水与月”。
生:与“物”一样无尽的你我。
师:这里的“悲伤客”怎么被“旷达苏”劝说成“喜而笑”的?如果你是这个“客”,面对他的开解之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会被说服吗?
生:不會。没有从根本上解答“人生须臾”的问题。
生:有一点被说服。万物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面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好像可以被说服。
师:“客”的痛苦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说的,而苏子回答的“物与我无尽”是从人、物自身存在的状态来说的,实有诡辩之嫌。但这说明苏轼其实是用“无尽”来安慰、开解自己,这种矛盾的自我解答,表现的恰恰是他力求排遣苦闷,力求心灵上的化解、圆融的旷达与自适。
师:据史实,赤壁夜游确有几个人跟他一起,确有一个善于吹洞箫的名叫杨世昌的道士为“客”,但这些对话是否真出于杨道士之口呢?一般学界都认为这是苏轼借文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矛盾、纠结、痛苦。
师: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苏轼除了想到“曹操”“客”,还吟咏了“美人”。清朝评论家说解读此赋的钥匙在于“美人”,同学们怎么看?
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生:“美人”是皇帝君王的意思。
师:“香草美人”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范式,“美人”多指君王或者美好的理想,“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意思其实是?
生:我的理想、我的政治抱负就在“天一方”,我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
生:《黄州寒食诗帖》中有句“君门深九重”,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师:我们总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中苏轼想到的人物和他思想变化的关联:
生:苏轼渴望像周瑜、曹操那样建功立业。
生:功业最终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解。
师:苏轼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志,渴望像周瑜一样功业有成;但现实是“望美人兮天一方”,壮怀难酬;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产生深沉慨叹后,便又从佛禅的思想来观照宦海沉浮和人生得失,觉知人生易老、功业难成、人间如梦……而释道的思想又让他完成了对现实的超越,从“功业难成、理想幻灭”之痛中超脱出来,唯有寄情山水、顺应自然、享受造化、忘怀得失。可见,苏轼的超脱源于眼前山水,更源于他深层的思想。
苏轼则是一个把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旷观之精神,做了一个极圆满之融合,虽在困穷斥逐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而终于完成了一己的人生之目标与持守的成功的人物。(叶嘉莹《论苏轼词》)
3. 鹤
(1)“孤鹤”的意象
师:理解《后赤壁赋》的要义在于“孤鹤”。有关“飞禽”意象的选择,如果契合清冷寂寥的赤壁夜色,可用“杜鹃”;如果要以用世之志开解自己,可用“鲲鹏”;如果表达自己郁悒痛苦的心境,可用苏轼自己最爱用的“孤鸿”。为什么要用“鹤”这个意象呢?
生:“鹤”应该代表遗世独立,他渴望超脱尘世。
生:自带气质,特别孤高、清高。
师:早在徐州任知州时,苏轼在《放鹤亭记》中就指出鹤“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的文化特质。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苏轼《放鹤亭记》)
(2)留白的意蕴
师:我们一起来关注文段中的两处留白。一是孤鹤戛然长鸣,掠舟而过,苏子却没有写船上人的反应。二是梦中对话,道士对“我”的猜测只是顾笑,但不言明。这两处留白,你怎么理解?
生:深夜的赤壁下,未必真有一只鹤长鸣过舟,应该是苏轼想象的,是他追求思想超脱的载体。
师:的确,相对“赤壁”“江月”,不难看出掠舟而过的孤鹤并非真实的存在,是经过作者想象加工的虚境。“孤鹤”是苏轼努力寻求解脱、渴望羽化登仙的“心象”。道士的笑既肯定了自己与孤鹤的关系,也暗示他不只是孤鹤,更是作者内心的自己。
(3)“不见”的要旨
师:我们来看其行文思路有何特点:
孤鹤长鸣掠舟→孤鹤入梦→鹤化为道士→醒遇道士→道士笑而不答→开户不见
生:显得特别“玄幻”,应该是苏轼求超凡脱俗而不得,又重归现实的“心路”。
生:可能苏子自己已经想通,尽管“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他已经消失于天地之间,但他已经在我的心里了,我又何必去再见到他,内心已经超脱。
师:“不知其处”——无迹可求是道士,是鹤,也是梦,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寻而不得的落寞,却又有不必执意深究、寻找的释然。
师:我们来总结刚才绘在门票背景图上的苏轼三游赤壁所见“赤壁”“江水”“明月”“鹤”,所思“周瑜”“曹操”“客”“美人”,可以发现这些都是他艺术化地审视自然风物,而不是客观反映,其实是作者有意重塑自我,以求心理的释然、思想的超脱、精神的突围。这种艺术化的观照,使他能在一个全新高度来看淡在尘世中的得失。
“水月之喻”——自然物象→艺术化
“孤鹤之梦”——审美态度→重塑自我
师:谪居黄州的苏轼难免有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慨叹,可贵的是他面对强烈的人生幻灭、空漠之感时,能在“水月之喻、孤鹤之梦”中竭力去寻求突破之径,化解个人得失的幽怨和悲哀,映照万古流芳的洒落胸襟和旷达情怀。
【任务4】写宣传语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内容在小门票上写一句话来突出苏子精神。
生:窮达如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清风有声,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神长存/大江东逝,怀古今皆惘然;清酒入喉,悲喜穿肠莫挂怀/震霆不垮,凛霜不迁/随遇而安之态度,忘情尘世之洒脱……
师:苏轼屡遭贬谪,却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淖,没有放弃经世济用的大志,没有转为与世无争的归隐,得益于他“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精神。苏轼的绝代风华就在于他“居庙堂之高而不自矜,处江湖之远而不自哀”的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
【任务5】撰前言:给展厅的作品风格、人物精神等作解说或评述
示例: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门生及友人如黄庭坚、秦观、米芾、李公麟、王诜等人,也都是宋代文化星空中璀璨的明星。
(学生撰前言,略)
师: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纂的《古文观止》评价苏轼为“了悟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却永远淘不尽苏东坡的千古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