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微
至今犹记得第一次看到满屋子古籍时被惊到的样子。2000年,我应聘进入绍兴图书馆,当时正值新馆开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偌大一个馆的搬迁。理所当然,我们这群新进员工成为了此次搬迁的主力军。现代书刊可以雇工打包搬运,但古籍不能假人手,得自己人清册、装箱、搬运和上架。那是一个冬日午后,空气中含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蜡梅清香。前辈带领我们几个人,缓缓打开了地下室那扇神秘的木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古籍,顿时被眼前铺天盖地的旧书聚集一室时所产生的強大气场震惊了。带队老师解释说,本馆有近16万册古籍,这里不是正式库房,存放的是未编书,古籍库房还有好几个呢。当时的自己并不清楚“未编书”是什么概念,直觉是一批被埋没的宝藏,呆在这里寂寞了很多年。那刻我在心里默想:如果有机会,一定尽心看护它们。
试点先行,“手册”生成
机会终于来了。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从中央到地方都感受到了古籍保护的“春风”,本馆的古籍保护工作也因风而动。首先开展的是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按照国家库房标准,本馆先后投入1000万资金对几个古籍库房进行全面改造,彻底改善典藏环境,也因此成功人选第二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其次是加强人员培训,主要针对的是修复和普查队伍的培养。2008年秋天,我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期“全国古籍版本鉴定与保护高级培修班”,任课老师均为国内版本目录方面顶级专家,他们的学识涵养,特别是爱书护书的一片赤诚,至今刻印脑海。培训班结束后,本馆就开始利用EXCEL表(俗称16表)进行古籍著录。绍兴图书馆作为52家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单位”之一,也是浙江省内率先启动古籍普查的先行军之一。我们一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古籍状况基础调查,一边试点先行探索实践。当时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尚处于开发阶段,这种摸索前行的方式,为初创期的平台运行和之后《浙江省古籍普查手册》的制定,提供了实践经验。
2009年4月,在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具体指导下,全省开始在全国普查平台上著录数据。同年9月,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建立了一个QQ工作群,群签是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陈谊主任拟的:“与古为役,各自努力;守先待后,共同奋斗”。最初参与人数是两位数,随着普查队伍不断扩充,人数最多时达400多人。群里的学习气氛特别高涨,讨论问题,交流切磋,有时甚至会为了某个版本的确定争得面红耳赤。印章释读是最为常见的问题,往往是几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连蒙带猜,一段时间下来,大家的释读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提问最多的是版本相关,其次是著录规范,碰到这个情况怎么处理,那个情况怎么办,理由是什么?数据越做越多,碰到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争论多了,需要达成的共识也多,后来就有了《浙江省古籍普查手册》的推出。浙江省古保中心同仁为“手册”的编定投入了大量心力,不断磨砺,前后历经三版。因为绍兴图书馆作为先行部队之一积累了些许经验,2011年9月,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徐晓军主任就把“《浙江省古籍普查手册》研讨会”的举办地放在了绍兴。全省28家藏书单位的44位普查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标志着浙江全省古籍普查工作的全面启动。同年12月,本馆确立普查方案,制定工作流程,实行技术保障,从其他部门抽调人手,设立专人专岗,普查工作有序展开。
层层把关,细节到位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古籍普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古籍普查,简单解释就像是给每部古籍打造一个“身份证”,此证包含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信息、存缺卷次、版本、版式、装帧、装具、序跋、刻工、批校题跋、钤印、丛书子目等16个大项74个小项的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对每部古籍定级和定损,即依据年代版本的优劣、是否经名家批校题跋、存世稀缺程度等进行定级,同时结合实物的破损状况进行定损。普查平台在设计时为保证每条数据的准确度,设置了多道程序。首先是著录,包括信息著录和书影上传,完成后提交本单位审核,即一审,数据合格则通过,发现问题则退回处理,修订合格后才算完成。之后再由一审提交浙江省古保中心进行二审,二审之后还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三审。整个普查是个层层把关的过程。普查要求从著录员到一审员都必须目验原书。普查数据实现全省联网同步上传,并且需要提供大量的书影来佐证文字信息,方便后期的覆核和利用。当时我既为本馆的一审,还曾一度兼着省中心的二审,白天加晚上连轴做数据,生活中似乎只剩下“普查”两字,忙碌之后最大的获益是业务能力确实在强压之下被催逼着提升。
2014年7月,在普查任务最为紧迫繁重的时期,一批文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为本馆的普查队伍注人了新鲜血液。他们都有着良好的专业背景,但同时没有一个之前接触过古籍。带领新手最开始是一段艰难行进的过程。古籍编目专业性太强,不仅需要文献学知识,更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同时还要求普查员娴熟地方史,即对越地历史地理、大小藏家、世家大族、地方人物有一定的敏感性,尽量避免因相逢不相识而与某部乡贤手稿擦身而过的遗憾。目录版本学是一门实学,实践出真知,不可能一蹴而就。开始的进程很慢,每一条数据都会来回返工数次,但年轻的普查员们功底好,学习劲头足,你追我赶,快速成长为合格的普查员。渐渐地,整体速度加快了,质量提升了,本馆的数据受到省中心的肯定,并由此获得了浙江省内具有二审免检资格的第一家。
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未编书的编目。因历史原因,本馆古籍普查开展之前有近6万册未编书,约占馆藏五分之二,以开本大小排架,仅有财产册次目录。而已编的近10万册古籍中,也只是简单手写卡片目录,想要厘清它们谈何容易。对于从未接触过古籍的新编目员来说,未编书的著录尤为艰难。首先需要排查是否为已编古籍的配本,通过题名著者、版本、卷次、题签、钤印、批校题跋等,包括各种能够在藏本上找到的微小信息,进行排查、筛选、确定和补配,渐渐地大家也能找到一些小窍门。找配本的过程,特别像在做功德事,就像帮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原生的家。如果能够在配本中找到遗珠,譬如我们在普查后期于未编书中找到了古越藏书楼的旧本、赵之谦和李慈铭的批校本、沈氏鸣野山房的稿钞本、寿氏三味书屋的钤印本等,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由于古籍的情况比较复杂,普查过程中,还有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有的碎本仅存散页,无头无本,让人无从考证:有的书叶因虫蛀、鼠啮而残破不堪,得多次查验全书,慢慢揭开书叶,辨认模糊的墨字加以记录;有的书仅刻工一项就多达上百人,著錄起来着实不易;有的书部头巨大,几十册甚至数百册,排序整理一遍费时费力。记得我们有上千册的《四部丛刊》存放在前后两排加起来八口书柜中,它们貌似整齐,实则无序。从民国8年(1919)到25年(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及三编,仅初编又有三次印行,上千册古籍混放,想找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上加难。为此,两位同事互相配搭,根据目录按图索骥,仅此一项清理,就忙活了整整一周。
普查进行得异常辛苦。夏日酷热,冬天苦寒,八九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密闭不透风。每个人一辆书车,桌上堆满古籍、电脑和各种参考工具书。空气中都是灰尘,即使戴着口罩,每个人的鼻孔还是黑的。往往一部书著录完,白手套瞬间变为黑手套。普查后期,随着各馆的进程加快,数据量猛增,网络塞堵厉害,有时打开一条数据得费时好久,上传书影更是不易,传着传着电脑死了机,让人想撞墙的心都有。我们只能随之应变,采取错峰措施。白天网络拥挤时,尽可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清晨、午休、下班后网络畅通了,我们再打它个错时战。加班加点是那时的家常便饭。有一阵子我们还集体晚上留守加班。干了一整天的活,虽然累到腰酸背痛嗓子疼,但不经意间望见月光投影下树兰先生似在颌首微笑,心中有莫名感动。
十四年埋首,打一场“硬仗”
像这样埋首旧籍,全心投入的工作模式,我们前后坚持十年,合力冲刺四年。至2016年6月,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共计编目29996种148838册(含民国线装书)。绍兴图书馆历史上第一次摸清了古籍家底,古籍目录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善本数量明显增加,由3915册增至17993册。地方文献资源更为丰富,由518种增至4503种,10082册。古越藏书楼旧藏有所补充,由5000余册增至10000余册。首次完成“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系列稿钞本的编目,共计284种,1878册。2017年末和2019年初,《绍兴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和《绍兴图书馆藏民国时期传统装帧书籍普查登记目录》,相继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绍兴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结束,我们打赢了一场美好的“硬仗”。
曾经遇到过一部明显有着前人修补痕迹的清乾隆刻《平山堂图志》,版画精美,惜残败不堪。书衣有旧主人的墨题:“前人画工镌刻不知经多少经营,但恨后人不能珍存以致残废,可惜也。前古山河、多少人物,岂不皆然?不忍弃置,特用白芨粘存之。”读罢此段,耳边犹闻前人的叹息声。是啊,古籍不仅是旧时藏家的宝贝,更是绵延数千年中华文脉之所系,是文明幸存者,也是时代见证人,穿越时空与今天的我们相晤,将之保护和传承好是历史交付我们这代古籍人的使命。而自己在有限的职业生涯,和同仁们一起,能够借着普查这个难得一遇的机会,将馆藏古籍摸排一遍,厘清百年家底,近距离守护古书,谁说不是三生有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