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在琴声中阅读自己

2021-05-30 10:48:04王宇
青岛画报·新青岛 2021年1期
关键词:田甜钢琴家青岛

王宇

出生在5月底的田甜,总会给人一种夏至未至、微风拂面的舒适感。就像宋徽宗念兹在兹的那句“雨过天晴云破处”,不争,不抢,不张,不扬。

她的身后,一架三角钢琴摆放在客厅正中央,桌上全是钢琴比赛的获奖证书和奖杯,就连家里的时钟也是音符造型。“这是我快乐的源泉。”她笑着说,笑容明朗干净。

怎么追求快乐?喧嚣时代,社会给快乐贴上了太多标签——“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拿到高薪水”。然而,按照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涨工资、学区房、社交应酬也并没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快乐的定义可以更宽泛,摆脱掉物质的束缚,才能获得快乐和平静。”不去活成别人眼中应该的样子,撕掉那些世俗的标签,35岁的她在琴声中阅读自己,还了心灵一个栖息之地。

不喜喧闹,就安安静静地弹琴。

《月亮与六便士》中有句话: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也是美,这才是比起追求星空也毫不逊色的普通的美。这是书中田甜最喜欢的一句。从音乐学院毕业后,生活中每一天不曾离开钢琴和音乐,她说自己正在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弹琴、插花、旅行,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举办自己的钢琴演奏会,和钢琴家元杰同台演奏,担任中德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等活动评委。在家时,她会每天弹钢琴至少四五个小时,除了听琴曲就是练指法。每年,她去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的深造,与全国各地和她一样喜欢钢琴的人交流。

爱钢琴,关注与琴有关的一切。钢琴家傅聪逝世,她扼腕叹息,找出2006年大师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反复聆听;焦元溥的《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新版出版,她第一时间“下单”,欣赏作者勾勒出的20世纪至今钢琴家的璀璨星图;她在《三联·爱乐》中研究钢琴学派的演变与发展,学习多诺霍对英国钢琴传统的理解,也在知乎网上浏览“名家辈出的德国钢琴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销声匿迹的原因”探讨。

音乐由心而发,一切关注亦是心曲。

就连旅行,音乐之都也是她的首选之地。在维也纳一栋栋音乐建筑里流连,在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聆听世界一流交响乐团演出,在莫扎特出生地领奖,专程拜访肖邦故居……走的城市多了,田甜觉得,青岛和这些音乐之都的气质越来越像。“时尚是青岛的名片,音乐是时尚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青岛发起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以来,青岛的音乐氛围越来越浓郁了,就连街头也会碰到艺人表演,这和德国、奥地利很多城市很像。”

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全年落地重点时尚项目平台是2019年的4倍,举办重点时尚活动近千个,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深刻改变着这座城的艺术气質。“如果将这场攻势比作大潮,我愿做其中的浪花一朵。”田甜说。

现在,她会给周围朋友的孩子做音乐规划。“孩子越早接触音乐,接受音乐的熏陶,越能培养起陪伴一生的兴趣,就拥有更多创造和欣赏美的资本。”

一次,她带着两个孩子参加中奥青少年钢琴比赛,从青岛海选到北京决赛,最后到维也纳参加总决赛。当孩子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领奖,田甜热泪盈眶。不止为孩子的成绩骄傲,也为给他们打开了通往音乐世界的那扇最明亮的窗户。

奥地利著名钢琴家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被认为是当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在她的成长之路上苏联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对其影响深远。一次采访中,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感慨,“与其说他在教我钢琴,不如说他是教我音乐与人生;或者,他是教我在人生中听到音乐。”

“这简直是学习音乐最好的状态,听着就让人神往。”田甜说,“那应该就是我毕生的追求。”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音乐教育,她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中央音乐学院音基认证教师、文化部考级认证高级教师、英皇北京代表处认证教师……这些资格证书见证了她的努力,也是她给孩子们做音乐规划的底气所在。

埃利亚斯·卡内蒂在《人的疆域》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时代,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比从前都要少。人们静不下来,逃离自己的变化,不愿意静静地等待新的自己,而是一定要抢先,做那个不像自己的自己。”然而记者面前的她,平静如水,恬淡如玉。她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不断付出着努力。最关键的是,她还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儿。

采访最后,她给记者弹奏了一首格里格的《抒情小品》,琴声绕梁,听着仿佛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垠和空间的无限。她弹得那么专注,指间在黑白键上起舞,这一刻,她沉浸在了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猜你喜欢
田甜钢琴家青岛
田甜圈的小快乐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我是小小钢琴家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 02:28:14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0
星星点灯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大众文艺(2014年4期)2014-01-28 14:52:00
网店店主向差评女求婚,以爱的名义进行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