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传统街巷空间的优化设计研究

2021-05-30 02:55
工程技术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街巷天井院落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1 传统街巷主要形制

有别于北方地区平面规整、布局严谨的街道,鄂东南街巷主要呈现折线形、曲线形和沿河街坊空间等形态。其中曲线、折线形为鄂东南街巷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鄂东南地形以山林、丘陵为主,往往通过“相地”技术确定村落布局,建筑依山就势,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街巷空间形式。随着行人在街道中的移动,所看到的画面和空间呈现差异化效果,和古典园林中步移景异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鄂东南山脉众多、水网密布,一些街巷临水而建,此种街巷的形成与古人喜好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2 传统街巷主要的空间组成要素

(1)街屋。街屋一般位于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集镇和交通要地,这类聚落以商铺街屋为主要特点,买卖经商是这里居民的主要经济交流方式,如欧亚万里茶道的源头赤壁羊楼洞就是最好的印证。(2)祠堂、牌坊屋。祠堂作为街巷形态格局的主要控制要素,往往坐落于村落最佳风水吉地。除了体量比较高大,入口立面及山墙的处理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极富动态如游龙般的云墙“衮龙脊”。牌坊屋则是鄂东南地区现存的一类特殊形制的建筑,其特点是牌坊与房屋组合为一体,建筑主入口按牌坊的规格建造,增加了立面的装饰性,功能上兼具住屋、纪念性和教化意义,是重要的公共空间。(3)天井院民居。鄂东南街巷中最基本的空间组成形式为天井院民居,一般沿中轴线纵向或横向延续和展开,不过为了适应地形变化,布局会在此基础上灵活处理,加减局部开间是处理手段之一。(4)其他空间节点要素。还有一类供人们聚集、交往的公共场所,如古井、古桥、戏台等,它们以节点的形式出现,是展现传统风貌的重要景观节点。

3 更新模式思考

在传统街巷传承与再生过程中,应从复生营造和街区活力两方面着手,将传统街区融入现代环境。在复生营造方面,尊重传统文化,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将街巷肌理、地域符号和建筑元素复原,加上现代化的更新手段和拓扑变化,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街区活力方面则可以引入商业、旅游业和文创产业,激发人气和活力。两者是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成功的传统街区建筑环境营造和场所空间的复原可以有效地带动街区活力,而源源不断的人气也可促进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4 规划策略

首先应保留街巷居住功能,完善现代交通组织体系和市政设施,植入小型广场、绿地等空间节点,使传统街巷更加宜居。然后考虑到街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在核心保护区之外的建设空间地带适当开发商业,并减少对核心区传统街巷的冲击。建筑可采用商住两用模式,以鄂东南民居“天井院”为母题复制演化,再通过门、窗、建筑细部等传统建筑符号来体现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同时增加玻璃幕墙等新型材料和现代构造设施。这样一来,核心保护区内街巷仍可保留古朴、浓郁的生活氛围,外围则是现代热闹的商业空间,使这里古今交融,新旧结合,是一种活力复生型的改造更新模式。

5 设计措施

(1)再现“楚肆”文化,进行功能分区。整体更新中可以再现“楚肆”文化,主街临街设市,适当引入餐饮、咖啡店、水吧等现代商业元素,临街建筑借助槽门、外廊、院落等灰空间,组织休憩场所,丰富街道空间形式和虚实变化。功能布局上可将街巷分为民俗文化复兴区、大众品质生活区两大区块。民俗文化复兴区可引入“楚肆水街”概念,完整的街道水系可随地势不同而变化转折,形成流水绕古街、小桥连商铺、清池围院落的繁华景象。大众品质生活区则可保留后巷院落的宜居生活,区块之间由闹至静,由现代过渡到古代,和谐共生。

(2)优化交通组织体系。保护核心区原有的街巷尺度,实行人车分流,禁止机动车进入;外围设置分散、多样的停车空间,疏散来往街巷的大量车流;增加自行车存放点,完善自行车交通体系,营造绿色的交通环境;对多条横向的巷道进行梳理,使街巷四通八达,形成通畅完整的步行系统。

(3)延续街巷空间格局。街巷之间的组织和衔接、街巷和院落之间的关联和渗透、院落和院落之间的组合交叠都存在着内在规律,因此街道的生长和演变应遵循原有的空间秩序,总结空间肌理与建筑群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街巷空间真正得到延续。因为鄂东南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大部分的街巷一般习惯将宽度压缩地很小以方便夏日庇荫纳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持原有的传统形态格局,将周边新扩建的商业街区和核心居住区之间的街巷打通。新扩建街巷可采用主街+巷道的方式,主街满足人流聚集、商业、消防的要求,间距可适当加宽至8~10m,既是交通系统也是重要的通风廊道;而与主街垂直布局的巷道则充分利用窄巷、短街、连廊以及小尺度共享空间,形成天然对流的巷道风,使街区小气候更加宜人。

(4)植入空间要素。凯文·林奇[1]曾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设计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这些现代城市设计元素同样适用于传统街巷空间。节点空间作为城市场所记忆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街巷空间转换至天井院落空间的重要标志。除了上文提到的街屋、牌坊屋、天井院、古桥、古井等原有的空间要素,还可在街巷中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如广场、绿地等节点。在广场空间上,可在街道两端和核心区域分别设置要素,并根据各自特征赋予其不同的主题。端点式广场一般是正式进出街区的门户,可围绕牌坊屋和宗祠等重要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打造入口节点;在街巷核心区域则可结合戏台打造民俗广场,这里人流集中,是社会信息传递和进行传统习俗活动的场地,其丰富的空间序列和文化内涵是感知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在街巷中开辟“绿心”也是对传统街巷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可以此为核心重新塑造新的外向型交往空间。“绿心”与发散式街巷绿色廊道、节点绿化等一起,共同形成遍布整体的绿色生态网络。

(5)衍化天井院形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民居建筑空间采用合院式,其中北方因为太阳入射角度低,四合院间距较大;南方因为气候湿润多雨且夏季酷热,更多地强调遮荫、避雨和通风,院落演变为狭小的天井形态。天井院也并非一开始就已形成,古人在“三连间”基础上,在堂屋的前后各推进一段距离,前方形成槽门,后方形成庭院,天井院则在半围合院子后方加建一排房屋,形成四面围合的井院空间。但这类天井院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冬季需要大量阳光时,阳光却不能顺利照射至院落内部。因此,在天井院落演化过程中,设计师试图突破传统建筑讲究宗教礼仪的围合向心型建筑形态,运用建筑中的开合空间,将院落演化为临街院落、内独立院落、内外结合的院落等几类,这些空间弱化了原始自封闭状态,有效改善了采光、通风等建筑功能问题,并将人更好地引入内部空间,与环境结合更为紧密。鄂东南天井院的组合本身就是灵活多变的,随着时空语境的变化,天井院也在不断修正民居基型,衍生新的形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语境,通过对原型的不断模仿+修正,使原型与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更相适应[2]。设计师通过院落高低错落的组合形式,灵活运用天井院、室外庭院、连廊,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更契合鄂东南山地式的地形特征。几个院落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核心处设置一个中心水体景观,并通过连廊接通到达各个建筑入口,整个建筑群既可以与街区大格局相融,又自成一体(见图1)。

图1 天井院衍化形式图

(6)营造场所记忆空间。街巷是人们对物质环境和文化价值的认知,除了以上显性的物质要素,还应重视隐性的文化元素,其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无形中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稳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而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即是诺伯特·舒尔茨所谓的“场所精神”[3]。设计师将石板街、廊桥、槽门、街屋、牌坊屋等鄂东南典型建筑元素在街道深度还原,通过文化符号的延续,结合乡村“山、水、树、田”景象共同唤醒场所记忆。

6 结束语

鄂东南传统街巷具有厚重的文化价值和启示作用,其改造与更新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设计措施来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场所精神,复兴街巷活力,探索更多传承发展新模式,让传统街巷空间和现代生活更契合。

猜你喜欢
街巷天井院落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院落(外二首)
边走边唱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雨中的街巷
校园的天井花园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