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懿?史耕山
【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极具美学研究意义。本文从刘宓庆翻译美学出发,通过形式系统中的语音层、词语层以及句段层和非形式系统的“情”与“志”“意”与“象”,分别分析理雅各译本和汪榕培译本。
【关键词】《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翻译美学;刘宓庆;理雅各;汪榕培
【作者简介】吕懿(1997-) ,女,安徽合肥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翻译;史耕山(1972-) , 男,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外语教学。
一、引言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包含周代十五个地方的歌谣,《王风·君子于役》就名列其中,它描述的是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场景,这篇歌谣文风隽永,音韵和美。
翻译美学理论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谢芮,2020:41)。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美学的理论模式阐述了翻译的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翻译的审美客体就是原文”“翻译的审美主体就是译者”(刘宓庆,1986:19-20)。《王风·君子于役》的本体属性表现为审美构成,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的语言审美。形式系统为审美符号集,翻译的形式系统审美分为语音层、文字层、词语层、句段层的审美信息。非形式系统的审美为审美模糊集,分为情与志、意象与意境、超文本意蕴(刘宓庆,2005:80-155)。
理雅各和汪榕培两位译者受制于源语形式美可译性限度和源语非形式美可译性限度,对于《王风·君子于役》中“情”“志”“意”“象”的把握程度不同。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分析《王风·君子于役》两篇英译本如何使讀者获得尽可能多的审美享受。
二、审美客体研究
1. 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1)语音层审美信息。汪榕培译《君子于役》注重韵律,富于音韵美和旋律美。以下为汪榕培译本:
My husband serves the King,
No word to me does bring
When he'll be home coming.
The sun's set in the west;
The hens are in their nest;
The cattle come home to rest;
My husband serves the king;
My heart to him so clings.
此为汪译本第一节,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的最后一个词语押[??],音韵绵长,显示了对丈夫的思恋之情。中间三句押[est],欢快动感,显示出家禽们归家的脚步匆匆,期盼丈夫也是这般归心似箭。原诗压行韵[ai]和[uo]音,[ai]音上扬,[uo]音下沉,使得全诗节奏鲜明,时起时伏,形象地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挂念绵长,感情真挚动人,音韵相携。
My husband serves the King,
No hope for his home-coming
To have a cosy living.
此为汪译本剩余篇节,“king”“home-coming”和“living”重复第一节的前三句,继续押[??],回环往复。且[??]调门低,拖音较长,暗含对丈夫的挂念绵延不绝。
(2)词语层审美信息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理雅各译本:
But my husband is away on service.
Oh if he but kept from hunger and thirst?
汪榕培译本:
My husband serves the King,
No hope for his home-coming
To have a cosy living.
对“苟无饥渴”的翻译,两位译者从不同角度选择译语,理雅各从丈夫身处战场的角度,将妻子希望丈夫无饥渴的意象直译;汪榕培从丈夫身处家中的角度,反话正译,提出一个设想:如果丈夫在家,就会“have a cosy life”,与冷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妻子做完假设发现丈夫并不在家,这便更显萧瑟孤寂。虽然选词不同,但是两位译者都做到了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蕴。
从整篇译文来看,汪榕培译本在字数上与原诗尽量保持一致,基本上保持一句五个词或者六个词,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外在形式。
(3)句段层审美信息。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理雅各译本:
but my husband is away on service.
How can I but keep thinking of him?
But my husband is away on service.
Oh if he but kept from huger and thirst?
汪榕培译本:
My husband serves the King;
My heart to him so clings.
My husband serves the King,
No hope for his home-coming
To have a cosy living.
两句话开头使用重叠章句“君子于役”,这是古代诗歌最常用的传达作者感情的方式。原文妻子对丈夫的期待是有变化的:从刚开始期盼丈夫回家转换到对丈夫殷切祝愿,只希望他在外不必居无定所,整个文章的感情脉络是递进式的。汪榕培的句群布局也体现这一特征:原文第一部分两句,汪译也是两句;原文第二部分是两句,汪译将最后一句拆分,整句话化成三行论述,既加强语音节奏美,也起到了感情进阶式强调的作用。理雅各译本则保持和原文相同的行文风格,译文两句开头使用一样的重复句。值得一提的是,理雅各对原文的标点符号巧妙地进行了处理:他将原文中两句末的“?”均改为“!”,表明妻子并不是真正想要知道丈夫具体哪天回来,而只是想要表达对丈夫的期盼和担忧,从而更深层次地外化句子内隐的情感。
2. 非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
(1)“情”与“志”。
君子于役
理雅各译本:
Ode (Keun-tsze Yu Yih)
汪榕培译本:
Serving the King
标题“君子于役”指的是丈夫出远门参加战争,汉学家理雅各将其译为“Ode”,后面加上音译注释。在理雅各的理解中,《君子于役》不仅是一篇反映妻子对远征丈夫思念的爱情歌谣,更是能够深层次反映社会政治问题,于是爱情诗进一步变成了政治怨刺诗,讽刺战争给家庭分离带来的伤害。理雅各译为“Ode”,体现了他对那些留守空闺的妇女的歌颂,赞颂她们对国家战争事业的理解和成全。另一方面,理雅各对标题的翻译显然是对《君子于役》英诗体制化的释义;汪榕培将标题译成“Serving the King”,他是从男性为主体的视角出发,将男性作为主语,表达在外征战的状态,体现出中国古代臣为君战的传统文化。相比而言,理雅各的译本特征是此译本流露出异质文化的异化翻译策略。
(2)“意”与“象”。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理雅各译本:
The fowls roost in their holes in the walls;
And in the evening of the day,
The goats and cows come down [from the hill]
The fowls roost on their perches;
And in the evening of the day,
The goats and cows come down and home;
汪榕培译本:
The sun's set in the west;
The hens are in their nest;
The cattle come home to rest;
理雅各和汪榕培的翻译处理方式不同,首先在格式上,理雅各将这两句分别译出,而汪榕培将两句整合成一句。理雅各译文特征表现为理雅各更喜加注:“[from the hill]”,他的翻译尽量做到直译,将文中“下来”一词语的意思直接理解为下来(“come down”),这不符合鸡群栖息习惯,产生了中英文文化理解上的偏差。汪榕培译文特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三句末尾词“west”“nest”和“rest”压尾韵,语音尚可和瑟,相互应和,但人却不能,这更能营造出闺妇一个人独守空房等待丈夫归来的孤单寂寥;第二,充分把握原词意思:原文中“下括”是归圈之意,汪榕培精确翻译为“come home”,做到对原文理解的忠实。第三,巧妙选择译出语,灵活传达原文意思:“hen”(a female chicken)和思妇传达的韵味相得益彰。此外,在完整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增添“rest”,巧妙表达妻子对丈夫在外劳累的挂念:牛羊都回圈休息了,在外奔波的你也快回家歇息吧!妻子对丈夫的感情真挚又丰满。
总的来说,理雅各译本中原文中所有的意象都有囊括,但缺少了意境,相比之下,汪榕培译本更能引发英语读者对这些意象的领会。
三、结语
以翻译美学为理论基准,通过对比分析理雅各和汪榕培两译本,可以分析得出两个英译本在每一个审美维度上都有各自的亮点。总体而言,理雅各译本具有政教意义,在英译过程中体现英诗体的特征,更注重文本的信达。但是他较少从中国传统诗学的角度去探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的审美特征,对忠实传达篇章整体风格与意境还缺火候。汪榕培译本在翻译风格、艺术手法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中國本土立场,对原文意思领悟深刻,句式精炼,注重意境美的传达。
参考文献:
[1]邓丽娜.从翻译美学来看孟浩然《春晓》的英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3):69-74.
[2]李玉良.理雅各《诗经》翻译的经学特征[J].外语教学,2005(5):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