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胡海洋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敢于尝试、乐于创新;他们心怀理想、无所畏惧;他们综合素质高,在企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充分展现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和热血;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希望通过努力和创造,实现人生梦想。他们就是青年员工。
从初入职场的“小白”到成为《河南电力》杂志的聘任记者,我经历了四年的笔耕不辍。四年间,我可以不惧烈日寒风,和一线员工一起爬铁塔、吃大锅饭,亲身体验他们的艰辛和奉献;也可以起早贪黑,为了写出一篇新闻稿反复斟酌字句。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文字,了解我到底写了多少稿子,但身边朋友可以发现,我本就不白的脸上逐渐有了太阳晒过的印记,也可以感受到,起初不爱跟人打交道的我,慢慢变成了“自来熟”,跟谁都能谈笑风生。只有我清楚,采访中,最怕采访对象没话说,甚至说“没啥好说的,就是普通人、普通工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发前,我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了解事情概况,列好采访提纲,采访过程中找各种话题,给采访对象充分的说话空间,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在闲谈之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把散乱的线索组织成能打动人的故事。
青年员工何超。
记者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而我作为记者有责任记录下电网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感动瞬间。还记得刚成为记者的那一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突袭濮阳,国网濮阳供电公司各部门严阵以待。若在以前,我已收拾东西准备下班,而当时,作为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毫不犹豫地跟随输电运检专业人员开始巡线保电。
为了不耽误巡线人员的工作,我谢绝了他们的帮助,也不愿待在巡视车内等候,执拗地跟在他们身后,肆虐的狂风吹得我竟有些走不稳,密集的雨点打在脸上,本就近视的我视线更加模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此刻我的心里不是在想什么时候可以回去,而是祈祷线路千万别跳闸。
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深情。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后,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于是,凭借这股劲儿,从普通记者到获评优秀记者称号,我只用了一年时间。
如今,周围的记者、通讯员大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而我依然坚守着这方阵地。也曾忧虑焦躁,也曾困惑迷茫,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当下从事的正是自己所热爱的,更因为青春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勇敢地向前走,一切都会随之而来。虽然过程辛苦,尽管道路艰难,但我仍满怀希冀向着远方那个光亮从容前行,不疾不徐,只求一步一个脚印,让明天的自己不会后悔今天的所作所为。
“年轻人学习能力强,随着企业发展,我们调控专业要学习许多新知识,年轻人掌握得非常快。”国网范县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副主任张孟兆这样评价自己的“爱将”毛红丹。当初,为了吸纳青年人才,征得毛红丹本人同意后,他亲自往返于各个部门为她签转岗手续,生怕被其他部门抢先“夺爱”。
许多时候,人们习惯用幼稚、任性、浮躁等词来形容年轻人,但是,在各个岗位上,有许多像毛红丹这样充满青春力量的85后、90后,他们坚韧乐观、创新进取,用行动为自己和青年代言。何超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是何超入职的第12个年头,他的工作历程就是典型的当代年轻人奋斗的历程。12年间,他“转”遍了营销专业各个岗位,从计量中心到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从用电检查班专责到负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大多数指标均有明显提升,甚至全省领先。
“与客户打交道,指标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觉得只要真诚待人,用心沟通,一定会实现双赢。”秉承着一颗热心,何超将国网范县供电公司营销专业带上了新台阶。
吃得了苦,加得了班,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带动每个班组成员,何超是当之无愧的“活性剂”。人人都说何超年轻能干,却不知道他办公室的灯往往最早亮起最晚熄灭。
“年轻人就得拉得出、顶得住、打得赢。”这是何超的工作态度,也是广大青年员工的工作态度。他们穿梭在每个供电抢修的现场,驻守在电网建设的工地,往返于巡视的变电站和线路,用身体力行托起电网的脊梁。曾经,他们是不起眼的萤火,但努力的每一天都在为自己加劲,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终成照耀天际的璀璨星光。
胸中有澎湃热血,身后是万家灯火,奋斗着的每一秒都是进行时。新征程,以青春的名义,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