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函
摘 要:冯纪忠先生是公认的建筑大家,他所设计的方塔园在我国属于先驱式里程碑意义的园林,也是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的成功探索。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个难题。文章通过对方塔园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冯纪忠先生如何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精神以现代主义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冯纪忠;方塔园;何陋轩;与古为新
冯纪忠借助对意象形的推演、四维时空处理、形的生成过程的表达、时间因素的强化、对人的情感的重视等手段达到意境的生成。正是这些理念帮助他成功地设计出了方塔园、何陋轩以及一些旧城改造的经典作品,他所推崇的意动空间理论也真真切切地变成了设计案例,而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
本文想要表达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更,现今社会也需要像方塔园一样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建筑。方塔园对新生建筑设计具有探索及借鉴意义,并且其设计告诉我们,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园林,或是私人园林都不应该只是仅供观赏,它也应该满足现代人民的生活需求,成为既能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的新型园林。
一、冯纪忠人物背景
(一)时代背景
冯纪忠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国学的熏陶,父亲和叔叔都是文学功底极好的士官,祖父更是为他请了老秀才作为国文老师,所以造就了他深厚的国学功底。诗词歌赋对他一生的设计及理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其《何陋轩答客问》的出世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设计方塔园时,冯纪忠曾言:“现代风景园林与历史不能脱节,要保持中国的文化精神,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
一代大师林风眠与冯纪忠是一生挚友,他们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都曾经历过“文革”,蒙受过不白之冤。林风眠与冯纪忠的思想关注点有着许多相似性,都更倾向于展现平民姿态,他们一个在建筑界,一个在美术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林风眠笔下的小鸟、白鹭、一草一木,抑或是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何陋轩都是生机盎然,充满东方趣味却又不乏现代的气息。
(二)教育背景
冯纪忠从小在国内受到大量的国学熏陶,1934年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之后出国留学,1936年进入维也纳技术大学学习,期间成绩优异,并获得了优等毕业生荣誉。在毕业后他没有直接回国,先后任职于维也纳的Kupsky、Stiegholzer、Siedek建筑师事务所。冯纪忠深受维也纳技术大学现代主义教育影响。赵冰指出:“在今天看来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现代之路更有持久的价值,它既追求现代性,又强调历史性……冯纪忠先生从维也纳走出并在具有深厚历史的中国发展的世界现代建筑之路,更是维也纳之路的最具挑战也最漫长的创造之路。这就是‘与古为新之路。”
二、冯纪忠的设计理论与方塔园
(一)冯纪忠建筑设计理论
冯纪忠先生拥有典型的维也纳学派的现代主义思想,他提出的空间设计原理改变了我国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现代主义设计方法理论。冯纪忠先生在学习现代主义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经典著作有着深刻的研究,并因此归纳总结出一套非常具有研究意义与价值的理论思想与体系。根据冯纪忠先生晚年发表的几篇重要文章,可以总结出他的设计理念。冯纪忠先生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等方面,并提出许多相关的设计理论。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今建筑共存的与古为新以及意动理论的建筑设计理念、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修旧如故的文物修复理念。他还提出在风景园林中利用“风景旷奥”、“形、情、理、神、意”、因地制宜的設计理论和观赏风景时的“感受量”理论。
冯纪忠先生完成了意动空间的设计方法论,在空间意境上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他也对科学十分感兴趣,喜欢运用新的工具、新的材料与新的技术,在设计中,例如在方塔园与何陋轩的材料使用上便可看出其独树一帜。
(二)与古为新:方塔园
与古为新是冯纪忠先生设计松江方塔园时的核心精神。他想要表达的是在整个方塔园中,应尊重传统的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以及物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重建,让其成为一个拥有新的生命力的载体。在整个意动空间中,它所蕴含的宋代精神能在全园凸显出来并形成流通之感,使整个园区所有古老建筑以及像何陋轩这种新材料建筑形式都以非常自然融合的姿态伫立在那里。
方塔园在用料上,摒弃了纯现代化水泥地,采用了钢、钢木结合、竹以及砖石结合等结构交叉使用,依旧采用古代传统的木质结构思维方式,表现形式却借鉴了江南风景而非单一的传统古典园林。在中国古代的木结构技术发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在长期的生存压迫和打压中,冯纪忠先生仍能坚持以现代科技发展的眼光改造传统文化建筑,建造了方塔园,可谓在我国建筑设计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方塔园是现代的园林形式。其不仅在布局上,还在功能分区及景点上,都充分体现了现代园林的特点。例如,方塔园的道路大多都是直线或者是优美的弧线。这种道路形式就是现代园林的体现,避免了传统园林中刻板的曲折道路形式。现代园林的特点是格局一般都比较大,所以大都使用平直宽广的道路使得其跟公园的尺度与特性更加契合。冯纪忠在设计中采用的“旷”与“奥”格局,使方塔园既能承担现代公园在节假日用空旷之地容纳大量的居民和游客的功能,又有幽静之地引人入胜,更好地分散人群。方塔园不仅是一个新的文人之园林,也是一个属于人民大众的公共空间。冯纪忠利用现代材料技术、现代科学结构做建筑,却处处表现着中国的传统美,他是一个能真正把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相融的人。
1.塔院
在设计方塔园时,冯纪忠认为方塔(图1)是整个方塔园的重点,应该时时刻刻突出塔,让游客无论在园中何地都能见到塔。方塔宋代的味道很足,塔四周的线条收得很好,因此确定它是整个园的主题。整个园子以宋为基调,不需要太过华丽或过多修饰。整个园的地形应围绕塔来做调整。方塔园北大门附近的地势过高,距离塔底有两米高差。为了使塔看起来有气势,就考虑把广场高度降低到最低的最高水位线。广场就是这样依据看塔的需求定下来的。然后决定在北面一块比较窄的地方做入口。
2.广场
广场也是依据整个园的需求进行设计的,其重心就是“旷”,方塔在其中应是中心。为了突出方塔的高耸之感,广场要做到尽可能的开阔、空旷。广场地面、水面以及草坪都要做到开阔且富有变化,整个广场空间的尺度应与塔高相符,使人走进广场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又能很好地观方塔之全貌,形成一个自然有序的空间。
2007年冯纪忠在回顾方塔园的时候提到,树不应该影响到广场的“旷”,在设计之初,广场并没有这么多树,但可能因为太过空旷而没有供人遮荫之处,不仅有了大树,还有了树底下的灌木,显得十分紧凑啰嗦。冯纪忠提出园林应有三个层次,以此来说,广场上应该用松江的行道树,这样高处才会有树叶,而底下十分干净通透,这样空间的力度才够,符合广场的要求。而且不要将树种得十分呆板,应是有大小变化且呈直线。这是一种相当现代化的种植方式,不过都是建立在符合广场功能及消防要求的前提下的。
3.湖面
在任何设计中,冯纪忠对空间、形体和分量的关系都把握得十分好。当然,水面也不例外。冯纪忠认为,整个园子一直有分量的问题,要从这点开始考虑。水面的分量应与塔相差无几。一个园子如果没有水,那是没有生气的。大水面、大草坪都有了,一个园子才算是活了。冯纪忠认为不能用栏杆将水圈死了,无论是采用自然还是人工的形式,都要有一个自然的结束方式。方塔园湖岸的北面全部采用石头的形式进行水岸分隔,南面则保留了原始的模样。
4.北大门
在20世纪70年代,钢结构当属新兴材料。冯纪忠想尝试用钢材料来做出古时宋代大门的样子,所以在设计之时他大胆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材料,但也取了古代建筑的神韻相结合。顶盖吸收了我国民间搭大棚的做法,但又突破了传统样式,在正对入口设立了两根钢柱,又表达了新材料、新技术的美感。冯纪忠追求的与古为新是一种独特的韵味,他坚决反对对古代建筑一味进行抄袭复制。
现在看来,方塔园作为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作品,看上去是那么现代,可是其北大门怎么变成了一个大屋顶,像是回到了传统样式呢?其实在冯纪忠看来,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贯的思想过程。
5.堑道
堑道是整个园区的点睛之笔,它巧妙地运用了园林幽旷的设计手法,游客置身堑道之中时,只觉幽远静谧,但若出了堑道便登上了天后宫大殿平台,顿时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即可眺望方塔及广场,空间转换不可谓不巧妙。赵冰评价,堑道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有西方那种空间结构的观念,又像是宋人绘画里大不羁的架势。冯纪忠先生将他的“旷”“奥”之法在此充分展现。广场的“旷”与堑道的“奥”收放有序,给人带来很好的游玩体验。
(三)意动空间:何陋轩
刘禹锡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轩(图2)之名便是出自于此了。方塔园当年的设计成本非常有限,如何做到表达出冯纪忠设计理念的同时成本最低化呢?材料是首先要考虑的。在材料的使用上,冯纪纪忠先生采用了成本最低的稻草和竹子,在工艺上也尽量简化,直接在砖坯上抹灰,整个何陋轩造价最高的也就是定做的方砖了。虽然在材料和工艺上都采用了最省钱的方法,但在设计的表达上,冯纪忠先生丝毫没有马虎,何陋轩所表达的是时间到空间的相互转换,何陋轩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它有出有进,有角有线,光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仿佛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置身何陋轩中,空间在不停流转变动,一刻也没有停歇,时间也仿佛跟随着进行转换。冯纪忠这一问“何陋之有?”是对自身设计理念的自信体现,是对当时所处社会形态的质问,也是他不拘泥于现世的自由意念表达。何陋轩将意动空间完美地展现到实际作品中来,而不再是拘泥于纸上的理论,是设计师设计意念的表达,返璞归真,以最朴实无华的姿态展现出来。
在《何陋轩答客问》中,冯纪忠提到何陋轩设计的初衷,一方面是人的体力和情绪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想在整个方塔园中追求静与动的变化。冯纪忠还谈到为何方塔园独取了宋代的精神而非明清等其他朝代,除了方塔本身宋的韵味,还因为其对宋代政治文化氛围的赞赏,相比其他朝代,宋代是宽松自由的,他希望方塔园的氛围也是如此,宽松自由。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与冯纪忠先生当时所处之境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在设计何陋轩时,他放弃弯弯绕绕的小路,以免显得小家子气,他希望游客能看到这里,走到这里坐下来歇歇脚,聊聊天,喝喝茶,感受光影变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冯纪忠设计理念对
中国现代建筑的意义
以古为新是方塔园的园林精神。冯纪忠在谈方塔园规划时说:“为是成为,不是为了,为了新是不对的,它是很自然的,它是与古为新,也就是说今的东西可以和古的东西在一起成为新的。”冯纪忠希望,方塔园是开放的,是自由的,是追求自然和谐的,正如宋代的精神。这是冯纪忠先生一生中最为之追求的精神气质,也正是如此,他选用了宋代的精神来统一设计了方塔园。
方塔园在中国与世界的建园与建筑史上毫无疑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冯纪忠先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提炼是截然相反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是下沉式的情感,是对自然的亲和与敬畏;而对西方的精神文化是向上延伸的情感,是对生命及设计的无尽探索。对于传统和民族性,他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复制,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概念,将这种概念营造出传统的氛围。
通过对冯纪忠先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是停留在设计表面的建筑师,其价值更大的是他对中国建筑精神的思考,他的设计理念才是当下最具有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的。对于冯纪忠先生来说,建筑设计已经不再是具象的表达,也不仅是艺术,其表达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态度,是人与建筑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是包含情感和意境的空间营造方式。他的建筑是在精神层面上探索与现代建筑艺术相契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
五、结语
中国现代建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于来势汹汹的西方设计思潮,如何做到吸收外来新文化,同时将中国上下五千年之精华传承及发扬光大,而不是盲目跟风抄袭,失去判断能力,这正是我国建筑界一大难题。冯纪忠先生不仅受到良好的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教育,更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他将二者融会贯通,放到设计中去,成为了一代建筑大师。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向冯纪忠先生学习,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冰.冯纪忠和方塔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伯伟.建筑人生:冯纪忠访谈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赖德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5]冯纪忠.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6]柏施曼.中国的建筑与景观[M].段芸,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孟旭彦.现代诗意空间的理性构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8]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9]刘小虎.时空转换和意动空间[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0]同济大学建筑系园林教研室.公园规划与建筑图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1]冯纪忠.以古为新:方塔园规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