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在诚
一株,两株,三株,四株,五株。
每当我打开采访笔记本,看到那片扇形的金黄色叶片,思绪就像长上了翅膀,飞向昭山,飞向那株劫后余生的古银杏树,以及它附近的四株上百年的榔榆树。银杏胸围合抱,枝繁叶茂,宛若伞盖,恰似屏风耸立于寺前。它已经历了1200多年的风风雨雨,饱经沧桑,历尽艰辛。
我凝视着那叶片,不禁追溯起昭山的过去。相传周昭王南征到此,故而得名。山上有始建于唐朝的昭山寺,寺内设玄帝宫、玉皇阁、观音堂、关圣殿等,香火燎绕,游人不绝。山下有深不可测的昭潭,天然的龙洞,山上还有“清风夕照”“托岭丹霞”“桃林花雨”“双井清泉”“老虎听经”“狮子啸月”“古寺飞钟”“石港远航”等景点。古往今来,留下许多达官贵人、骚人墨客的碑文和赞誉,因而名列潇湘八景之一,曰“山市晴岚”。
这里地势险峻,历来古木成荫,据长沙府志载:“秀起湘岸,挺然耸翠,怪木异石,浓匝掩蔽”。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孤翠词》中,也有“日落天低湘岸杳,迎目笼葱”之句。
寺前原有一片银杏树,上百株,参天蔽日,生机盎然,是众多树种家庭中的佼佼者,正如古人赞叹的那样:“蓦看银杏势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汉柏秦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我翻动着那片叶,有些心酸手软,联想到那伤心的岁月,大炼钢铁时期,乱砍古树烧炭,动乱的“文革”年代,滥砍乱伐成风,昭山上的古树啊,几乎砍伐殆尽,到处是光秃秃的,只有寺前那株银杏总算是死里逃生,但留下满身刀斧伤痕累累,死气沉沉。
然而祸不单行,劫后余生的银杏,接着又连遭白蚁为害,枝叶凋零,奄奄一息。
当日历翻到1979年冬,绿化昭山的战斗打响了,昭山人民一马当先,上千劳力扎营后山,把53.33公頃荒山开垦成梯,做成内低外高、保肥保水保土的“三保”梯土,栽上杉树、檫树。1983年春,湘潭市绿委又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市区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和居民上山飞锄打穴,在古寺四周栽国外松24公顷多,改造和补植6.66公顷阔叶林和竹林,还沿山道两旁栽植迎春花、紫薇等数千米绿篱,组成一幅天然的绿色画卷。同时,从外地调入100多株花桃栽在半山腰,让消失的桃林重现人间。
为根治寺前那株银杏的白蚁,从外地请来专家,细心寻找,挖出蚁窝,再放药清除,还围上石栏杆,精心管护。枯木逢春,银杏发华,又重现生机,越长越旺盛,成为昭山绝唱。
我十分珍爱那叶片,因为是银杏新生发叶的第一年采下来的,是汇集昭山绿荫中的一滴绿。每当我放目远眺,看到那无处不是葱郁的绿色,荡漾的绿波,散发沁心的淡淡清香。树荫深处,对对情侣谈情说爱,悄悄私语。
绿色是永恒的追求。昭山这块长株潭的绿心地区,2019年启动为全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示范点之一,广大干部群众更是欢欣鼓舞,策马扬鞭,又整装再出发,在133.33公顷的土地上,以森林质量提升、增绿扩量、补植补造、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城镇村庄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为昭山系上更美的“绿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