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春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生本对话的课堂,需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教学活动,用兴趣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等模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学、巧学,在认知上想学、行动上会学、情感上乐学,在情感、认知等发展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设研读话题,点燃对话兴趣
有效对话是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这在阅读教学中表现更甚。教师和学生通过交流,能互相补充,从而启发对方的思维,共同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对话主题,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认知范围,增强思维碰撞的有效性。
以教学《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我设计的话题就是围绕课文中吴王的“死命令”进行的。教师先把词典中查得的关于“死”的五种含义罗列出来,然后让学生对应课文中关于“死”的描写理解其含义。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字的含义,探究其深刻意蕴,从而实现对“死”字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吴王所下达的命令是不容改变的;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对其命令进行更改;少年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对吴王的命令进行劝谏。所以,为了使吴王改变想法,就必须注意劝谏方式的有效性。
这样,围绕“死”字启发学生,让他们全面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实现更有效的生本对话。
二、选准“批注点”,架设对话桥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批注阅读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需求。那么在践行批注阅读教学时,应怎样指导才能保证生本对话的有效性呢?
1. 基于文本重难点,引导批注阅读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总会有所不同,有些同学总是过多地关注课文的“细枝末节”,而没能围绕重难点展开学习。因此,教师就需在引导学生关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以便学生针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批注。
以教学《三顾茅庐》一课为例,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表现刘备对人才尊重的句子。学生开始以此指导批注阅读,从他们的批注中看到,有的学生在文章的“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的描写旁批注了“礼貌和尊重”。学生能写出如此精练的批注,说明他们的阅读思维得到了启发,已经能够深入文意之中了。接着我再通过刘备与张飞对待诸葛亮的不同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
2. 基于文本感悟点,引导拓展阅读
语言往往包含着浓厚的情感,作者在创作时也都会在语言文字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讲,作者的情感常常暗含于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里,并且这类句子还能加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课文主题的表达效果。
例如,《雪儿》这篇课文中写道:“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在教学对这一句子的体会时,我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批注。有学生批注的是:“作者和雪儿非常亲密,每天都相依相伴!”也有学生批注:“作者因为受伤不能出门,但内心充满对白云的羡慕。”可见,引导学生关注具有丰富意蕴的句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表達,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关注思维点,提升对话效率
在阅读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和多种阅读角度带领学生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教学《掌声》一课时,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质疑:课文中为什么会出现十次之多的“掌声”?每一次各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教师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去探究、品味文本的内涵。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导疑,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最终有感于心,实现自我超越。当学生的灵性自由舒展、思维活跃起来时,课堂魅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彰显与提升。
四、突出朗读点,提升感悟深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则是学生内心独特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是在感知文本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起的。
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儿童诗时,导读文本课题后,我说:“小朋友们,你们想变成什么呢?请用心读读,读出你心中的画面来。”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互相交流,学生的知识储备、 生活体验都被激活。在与文本对话中把单调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在情境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聚焦想象点,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智慧的花朵,是思维的拓展。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白,是激发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留白处往往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文本的意义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我在处理《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时是这样教学的:让我们走入 800 多年前的这户“村居”,听听这对“翁媪”是如何“相媚好”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思考表达。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在翁与媪的吴侬软语中碰撞、闪耀,学生通过想象对诗词文本的内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有了更为丰富的感悟与探寻,他们的灵性就会自由地逬发,童心、童真、童趣、童智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
六、凸显表演点,丰富学生体验
喜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把表演引进课堂更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表演前阅读、理解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在表演后获得真情实感。学生通过对角色本身的理解和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达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升华。例如,我在教《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文中写到:蚂蚁不怕炎热地搬粮食,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抬、有的推……而蝈蝈悠闲地嘲笑蚂蚁时也各有各的形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动作和形态,我让学生表演蚂蚁和蝈蝈的动作。在表演中,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行为,完全将自己融入了文本。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思维火花在闪耀、灵性在飞扬。
生本对话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和依托,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之核心。只有对话,才能体验;只有体验,才能生成;只有生成,才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