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凤
摘 要: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教师要重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工作。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部分在数学学习非常重要。而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包括自身知识储备、题干的理解能力、解题的仔细程度、运算质量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题目的理解能力,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启数学之旅,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文章以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为目标,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关键词、如何提炼“关键词”、唤醒教材灵活运用关键词三个方面,研究了关键词提炼法,以求提升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减负”。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性;关键词提炼法
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解决问题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非常强的基础性。加强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将会为以后学好数学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上,教师要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要让学生学得轻松,还要高效,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从“引导学习”到“自主学习”,依然还能看到无序的热闹和困惑的眼神,学生好像是风筝,貌似随风自由飞翔,但自始至终还是被牵制。
“解决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生活,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性。为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本人结合20年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从阅读题目时抓住关键词来审题,判定题目的类型,从而寻求解题的方向;通过应用题阅读寻找关键词;提炼“关键词”;从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唤醒教材,灵活运用关键词等三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抓住关键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让解决问题这个难题能有效得到解决,让学生真正学得轻松愉快。为了在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笔者觉得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关键词
回顾本人20年来在农村小学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的经验,发现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理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学习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高效的课堂。在目前应试教育评价的机制之下,每次不同阶段的测试,解决问题的分值总要占总分的30%左右,而学生恰恰就在这解决问题上失分最严重,甚至部分同学出现0分现象,或者能得一半的分数已经是不错了。而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如何把握课堂40分钟,使学习效果最大化,教师也是一直在钻研,却始终没有更好的突破。尤其是解决问题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更有同学因为解决问题难、失分多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认为怎么学都学不好,于是在考试中敷衍了事,等到试卷发下来。学生常常后悔不已,因为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茅塞顿开。如此这般的恶性循环,直到小学六年毕业,自己也没有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解决问题既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就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比较直观的事物,做事没有耐心,粗心大意,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差。所以要想学好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理解是解题的前提,因为只有理解,才会思考。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遇到解决问题,不要急于研究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应让学生反复地阅读题目,读懂每一句,每一词,理清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搞清楚哪些条件或数字与问题无关。让学生养认真读题、审题的良好习惯,长期进行这种意识的培养,学生遇到稍复杂的问题时才不会慌,才会冷静地处理。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提炼“关键词”
一把钥匙能否顺利地打开一把锁,除了相匹配而外,还要注意开锁时的技巧,如:方向、转数。就如正确解答问题,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那就是题目中所隐藏的那些关键词。如何有效地把握这些关键词,使问题变得简单,是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的。
(一)熟练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
经过多年来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总结和反思,认为小学阶段常见的数量关系有以下幾种:(1)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2)总价、数量、单价问题:总价=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3)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4)四则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在实际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弄清楚所给的题目是属于哪种类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等量关系,就能准确地列式求出相应的问题了,当然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直接的解答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在实例中引导学生反复理解这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并尽可能的生活化,如:速度指什么?单价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工作效率等等。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对学到的知识才会应用自如。
(二)善于总结归纳
有些题目没有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六年级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找标准量(单位“1”)的方法:“的前比后”,“的”前面的量和“比”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在没有“的”前“比”后关键字的题目中,标准量一般就是总量。求“比一个数多(或者少)几分之几”时,当标准量的数值已知,计算方法则为:标准量×(1±几分之几);当不知道标准量的具体数值,计算方法则为:另一个量÷(1±几分之几),多或增加时:1+几分之几,少或减少时:1-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知道标准量的具体数值,则就用乘法;不知道标准量的具体数值,就用除法或列方程解答。在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时,观测点的确定是学习的难点,给学生及时总结:不同的观测点的确定关键词是“在”,如:甲在乙的什么位置,观测点就是“在”后面的“乙”;又比如:相对应的位置关系,在反复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发现,位置刚好相反,且要对应相反,角度不变,距离不变。不止六年级,其实每个年级段都有,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关键词,并用好这些关键词。如:“占”“是”“的”“比”“一共”……例如:有一块萝卜地的面积是50平方米,其中红萝卜占了整块地的二分之一,问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在这个题中可以抓住“占”和“的”,“占”相当于“=”,“的”相当于“×”,那就可以表示为红萝卜地=整块萝卜地×1/2,也就是50×1/2。在练习中,学生不难发现,其实“占”和“是”意思相近,都可以看成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像“一共”“多多少”“少多少”,这些词出现的频率很高,象征性地给学生做出总结,“一共”就是要加起来,“多多少”“少多少”就是要用减法,从大数当中减去小数。尤其是一年级的一些看图列式的题目中,由于学生的识字量限制,可能无法读懂题目意思,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左右两边用大括号括起来,是要用加法,如果其中那一边的用虚线画出来,那就是要去掉的意思,是要用减法。比如:“一共有多少,少了(去掉了、减少了、飞走了……)多少,还剩(余、有)下多少?”的应用题,应抓住“剩”之类的关键词,就知道这道题用减法,在教学中,抓住已知条件中的关键词,判断等量关系,“一共”-“跑”=“剩”。你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判断题目类型,时间久了,对于这样的模式早于熟烂于心,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