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飞
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 北京 100143
2020年12月,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东省广州市盛大召开,大赛盛况空前,体现出国家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视。我的作品参加了大赛现场中华绝技评选活动,并有幸获得“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如图1所示。站在领奖台上,我感慨万千。从2008年毕业后来到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12年时间里,在单位的培养、同事的关怀帮助下,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大专生,成长为一名技术扎实的航天工匠,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再到这次“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我觉得非常幸运,在人生的路上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并义无反顾地向前。
图1 常晓飞在中华绝技展演现场
1988年,我出生于山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后来考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入学后,了解到一些优秀的师兄在航天企业工作,还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大奖,我既佩服又向往,在心里暗自下了决心,要以他们为榜样,勤学苦练,学到真本事。
立志容易,实现难。想要达到目标,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们学院一年级只有理论课,没有实训课。我想在学好理论课之余早日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于是经常跟着高年级的师兄进入实训中心,给他们当帮手,顺便学习实操技能。等到我自己的班级开始实训课时,我已经对那里的数控设备非常熟悉,可以指导同班同学了。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工作之后,我更体会到勤学苦练带来的益处。刚进车间不久,我的师父曹彦生就大胆放手让我独立操作机床,我感到压力特别大。但有句话说得好,松弛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压力产生动力,压力也能激发潜在的能力。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和操练,常常一天12个小时、一周六天半泡在车间里,如图2所示。除了跟我师父学习外,每次有机会,我就会去观察其他老师傅工作,看他们如何选用刀具,如何装夹零件,怎么安排工艺步骤,想不明白的就请教他们。晚上,我经常熬夜上网看专业论坛,为了看到优质的论坛资源,学到更有价值的知识,我购买了三四个论坛的会员。我还抽时间去图书馆找新的数控编程、软件类的书看,买一些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大量的知识积累加上实操锻炼,使我的技术得到了快速提升。在一个多月后我就可以独立完成任务,是我们那一批新人里面最早能独当一面的员工。
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多年来,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学习的习惯。有人说,学习就像以自己为圆心画圆,学的越多,半径越大,就越能发现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差距,这时候就只能更加努力,这就是所谓“学无止境”吧。
图2 笔者在车间工作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我认为不管从事任何行业,要想取得成绩,都要把手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无愧于心。多年来,我都是用这样的信条要求自己,持之以恒,潜心磨技,以精工换取至善。
在加工工件时,我会用100%的努力让加工的产品达到极致的效果。因为很多时候,工件所谓的合格仅仅就是满足基本需要,距离设计的理想状态还有差距。只有当工件经过精心打磨,达到更高精度,装配时零件之间的配合度才能趋于完美,帮助设备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我认为,工件只有过了自己的眼,才能过别人眼。把工件打造得更加完美,帮助设备实现更好的性能,自己看着也会特别有满足感。
有一次,我接到了一个新型复合材料加工任务,那是一种难加工硬脆材料。因为硬,刀具很快就磨损、报废;因为脆,工件容易崩裂,甚至不能用常规方法装夹,很容易在装夹的时候就崩裂了。因此刚开始加工时成品率极低,浪费严重。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绞尽脑汁,吃饭、走路甚至睡觉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这个任务。我尝试了各种办法,一方面查阅书籍,分析材料的特性,从网上查找类似材料的装夹方式;另一方面多方询问,辗转打听了很多人,找到有相似加工经验的人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调整材料的装夹方式,对切削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进行反复调整和匹配,我最终找到了一种最优方式,将这种材料的加工成品率从30%提高到80%。
就这样一件一件精雕细琢,我和班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多个复杂产品零部件加工难题。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子,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参加工作之后,我非常幸运地加入了一个特别优秀的班组。我的师父曹彦生是“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得者,班组里有好几位全国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让我有很多向大师学习的机会。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在这种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我会不知不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前辈们把这样的精神传给我们这一代,我们也会把它传递给下一代。我带的徒弟都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有两个人还获得了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冠军。我想,正是这样的代代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生生不息,我们的整体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将继续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以毕生之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为制造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